查看原文
其他

WWF News|2017年长江江豚科考即将起航

2017-10-24 WWF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2006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

未见“长江女神”踪影

向世人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它成为第一种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


201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 1045 

年下降速率超过2006年以前的两倍,为13.7%。


2017年11月10日

新一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即将启程......

这次又会带来什么消息呢?



©WWF/ Kent Truog


为了准确掌握长江江豚的种群动态,按照农业部长江渔政管理办公室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将于2017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牵头实施“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并据此对长江江豚的种群现状、分布规律、受胁因素等进行全面评估,为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基本技术信息。这次活动WWF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也将参与其中。WWF长期支持东南亚、南美等淡水豚类分布国家开展淡水豚类保护工作,也积极支持、参与了2006年、2012年长江豚类调查工作。此外,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也将和其他机构一起开展宣传、公众参与引导等工作,助推本次科考的顺利开展。


此次考察将持续将近40天,涵盖从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以及主要的叉江河支流。1110日,两艘科考船即将从武汉起航,途经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共约3400公里。干流考察结束以后,科考队还将对江豚的主要栖息地鄱阳湖、洞庭湖湖区进行考察。据此次科考的技术负责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博士介绍,这次科考参考了2006年和2012年的考察方案:目视观察,结合船尾拖拽的被动声学考察设备,并间隔50km采集水样、底泥、水下噪声等。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将利用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栖息地环境。



说到这里,大家还记不得上次考察中鄱阳湖和洞庭湖哪个水质更好?“目视考察”是什么?采集水下噪声和水样和江豚什么关系? 那么在出发前,我们赶紧回顾前两次科考吧!


2006年科考

灭绝的白鱀豚


国内首次运用截线抽样法开展淡水豚全流域考察


2006年11月6日到12月13日,为了寻踪“长江女神”白鱀豚,对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一个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印度7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是国内首次运用截线抽样法开展的长江淡水豚全流域考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供图


江豚数量快速下降,白鱀豚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



经过7国专家们39天、航行3400公里的艰难搜寻,考察队没有发现白鱀豚的影踪。2007年,英国学术期刊《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发表了7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确认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长江女神”白鱀豚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随后,美国《时代周刊》将其列为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白鱀豚成为50年来第一种因人类活动而在地球上消亡的大型水生脊椎动物。


同样令人痛心的是,从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的干流江段中,仅发现江豚700-900头。科学家们估计,加上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淡水湖泊的种群,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年下降速率为6.4%(2006年数据)


2012年科考

仅存1045头江豚


2012年11月11日到12月24日,为了再次摸清长江淡水豚类家底,评估保护策略,在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和WWF、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又实施了一次长江豚类考察,完成了 44天的航行。经过宜昌-上海干流往返3400公里的找寻,没有观察到白鱀豚,总共目视发现长江江豚380头次,与2006年考察851头次相比,江豚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明显。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供图


五种监测齐上阵,江豚情况不容乐观


此次考察进行了种群数量监测-目视考察(截线抽样法)、种群数量监测-声学监测、水质监测、鱼类资源监测、水下噪声监测。


目视结果初步估算:长江江豚种群约为1045头,其中鄱阳湖约有450头,洞庭湖约有90头,长江干流约有505头。


声学结果显示:仍未记录到白鱀豚声信号。同时发现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在武汉以下江段,呈现相对较连续的分布态势,湖口至南京水域集中了发现了67%的动物,此外夜间江豚会在码头区域捕食。

 

水质和鱼类监测发现:鄱阳湖江豚种群密度相对较高可能与其水质较好和小型鱼类资源较多有关系。


水下噪声监测数据显示:码头区水下噪声的能量主要集中在10kHz以下,噪声强度超过了长江江豚的听力阈值。人类活动产生的水下噪声会干扰长江江豚幼豚的声纳能力发展。声通讯和声探测能力在鲸豚类的生存繁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强的人为水下噪声,不仅可能对正处于声能力发展关键期的幼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还可能导致幼豚和母豚失去联系而死亡。江豚仍然要冒着危险在港口码头区进行捕食,这可能说明江豚别无选择。


六种威胁考验江豚生死存亡


将考察数据汇总后发现目前江豚主要面临六大威胁:


✔ 长江干流及两湖鱼类资源近乎枯竭,江豚没有足够的食物;

✔ 电打鱼、滚钩等违法渔具造成江豚死亡;

✔ 大面积挖砂破坏江豚的栖息环境;

✔ 高密度航运造成江豚被螺旋桨打死打伤;

✔ 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江豚种群之间的迁移和交流被中断;

✔ 水域污染。


今天在上海举办的“我与长江江豚科考故事”沙龙,亲身参与过前两次科考的队员讲述了他们参与科考的故事和感受↓


2012年,江淮晨报记者杜华柱参加了全流域江豚科考活动。天色渐晚时,他窝在科考船角落写稿感受到船体毫无预兆的猛烈晃动,这突然的震动让他感受到来自大地、河流的生命力,是一种纪录片、新闻图片从来不曾传达过的生命张力。自此科考结束后的五年时间,杜华柱多次跟着渔民乘着船,追寻江豚足迹。看过江面的白雾、晚霞,江风和鱼腥味让他觉得真实,生活在江水中圆滚滚的“江猪子”也成了他最大的牵绊。


张新桥可谓是“科考元老”了。2006年,中科院水生所硕士生在读的张新桥就踏上了科考船,第一次进行长江全流域的长江江豚考察。回忆那一次科考,他说,39的天航行,气温从20度到0度,最喜欢的就是考察组发放的军大衣,那可是当时最抗寒的时髦着装了。2012年,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豚项目专家的张新桥又一次参与了江豚科考。从学生到技术指导人员,6年历练靠的是对长江江豚的执着与喜爱。2017年,作为江豚考察目视组的专业人员,他将继续出发,寻找属于长江江豚的微笑。


分享人还回忆起,2012年当长江淡水豚考察队在上海复兴岛码头靠岸,保护长江江豚保护大使张靓颖登船探望辛苦工作一个月的队员。她认真体验了考察所使用的目视观察、声学监测和水质监测等方法,和队员交换礼物并合唱了《感谢》。在给WWF长江江豚保护项目官员张新桥的CD上,张靓颖签上了不同的寄语:“共同努力,保护江豚”。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这次科考也很好奇和动心?现在机会来了,这次科考还差一个“社会观察员”! 赶紧来报名,手慢无!

“社会观察员”招募:


本次考察期间,为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江豚保护的积极性,科考船将开放一个“社会观察员”的职位,欢迎有摄影、摄像或者科学纪实特长的志愿者报名,参与科考行程的记录和传播工作,有意参与的公众可将个人简历以邮件的方式发送至:qyi@wwfchina.org。


为了生生不息的地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