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者 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
最快的传媒要闻、最全面的财经舆情、最敏锐的传媒投资风声、最前沿的媒介变革趋势,是资讯门户也是工作平台,近万名财经记者注册、二十万主流财经人群实时关注。
作者 | 陆鹏鹏
“无法接受学了四年新闻,最后去做公众号。”
毕业季即将到来,新闻学子出关在即,不少新闻系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媒体行业的格局发生剧变,纸媒关停,电视媒体广告收入下滑,随之而来的是新媒体不断壮大。
然而在10w+至上的时代,不少公众号文章被情绪和感性充斥,当职业与专业的底线背道而驰,萌生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至此不禁发问,做公众号真的丢人吗?
写公众号不丢人,新媒体早已成新闻学子就业趋势
对于上述学生的观点,融媒体专家郭全中对蓝鲸表示,此类学生的思想较为守旧,没有跟上新媒体的快速变化,事实证明,在当下公众号做好了也不比传统新闻差。
早在2015年4月,中青报媒体人曹林就在微博上发文表示,第一份工作千万别去所谓的新媒体。他表示:
1,到新媒体,只会被当成”人手“,学不到东西,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在认真做新闻中累积经验和闯江湖地位;2,新媒体还是一个空洞概念,容易滋长虚浮之气,传统媒体严谨很多。
2015年至今已三年之久,新媒体在这期间迎来爆发性的增长,虽然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观点反对毕业生做公众号,但实际从数据上看,越来越多的新闻学子开始趋向于新媒体行业,如自媒体、视频机构等公司对传媒学子的吸引力已不容小觑。
据腾讯此前发布的一份《传媒院系学子毕业就业意愿调查》显示,26.4%的学生在个人或机构自媒体实习过,至于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首选何种媒体工作,23.2%的学生选择了广播电视,排名第一;选择门户网站的比重高于传统纸媒;此外,选择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去自媒体、视频机构的学生也分别有超过10%的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公众平台2012年8月正式上线,历经5年多的发展并未显示出颓势,反而呈现上升态势。
据腾讯发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9月,日均登录用户达到了9亿多。月活跃公众号有350万,比前一年增长14%。粉丝数量7.76亿,比上一年增长19%。另据统计,2017年公众号增长至1415万个,年新增200多万个。
如今,传统纸媒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经营亏损、关停倒闭、甚至裁员欠薪的新闻屡有发生,对传统媒体的坚守固然没错,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事新媒体行业必然是趋势,写公众号也并不丢人。
公众号已成传统媒体标配,严肃新闻也能做出10w+
如今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标配,并成为传统媒体借力新媒体进行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几乎都有自己的公众号,甚至这些媒体旗下所属的部门也纷纷开办了微信公众号。
因此,在传统媒体中做公众号依然可以发挥新闻专业的优势,所谓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只是传播方式的不同,对品质的追求还是一样的。而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后,新闻的内容、品质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日前,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17年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在监测的296家报纸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位列报纸微信传播力前三甲,百强报纸中超过半数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平均阅读量过万。
其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的单篇文章平均阅读量直逼10万,报纸百强微信文章的平均阅读量为15462,中位数也能达到10155。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严肃新闻报道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传播力也不亚于迎合读者口味的情绪文。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化,也都应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情绪文泛滥的今天,严肃新闻一样可以做出10w+。
拒绝情绪文,公众号也能为新闻学子带来更多可能性
事实上,大多人对新媒体的偏见主要在于缺少传统媒体的客观、公正、严谨,或许这也是新闻学子不能接受做公众号的主要原因。
在新媒体时代,爆款10w+已成为不少公众号的首要追求,为获得流量、点赞、转发量、粉丝量等等指标,一味的以情绪文、鸡汤文等内容迎合读者的口味,从而失去了新闻的底线。
因此不少人表示,10万+正在毁掉新闻业,但这类口水文毕竟只是行业中的一部分存在,许多严肃优质内容同样可以收获10w+,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公众号也能为新闻专业的学子带来更多可能性。
以罗振宇为例,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在2012年年底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创办了知识型脫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新媒体品牌。同一时间,罗振宇还推出的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平台,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50万的粉丝。在2013年8月份,该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微信会员收费制度,短短6个小时时间,5500名会员的名额被抢光,创收160万,开创了互联网的神话。
日前,刚从百度辞职的李叫兽,在加入百度之前,做公众号一周写一篇,写到50万用户;2016年底,李叫兽被百度估值1亿收购,25岁的他,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进入百度后,直接尝试价值亿元的项目。
至此再看文章开头“学了四年,最后做公众号”实际并不是不可接受。虽然变现需要靠流量,但对微信公众号而言,过多的营销并不受欢迎,优质内容才是账号生存的根本,这与新闻专业所坚守的客观公正不谋而合。
今日《财经》杂志记者宋玮在其公号上发了一则《财经》杂志的招聘信息,题为《寻找1%记者》,她在文中表示,团队需要的记者应更像一个明星,年轻人要专注做好内容和拓展人脉,至于金钱的价值会在未来体现的更多。
流量固然重要,但公众号想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靠的是具有真正价值的新闻内容,因此新闻学子做公众号并不丢人,丢人的是在年轻的时候内容还没做好的时候,就做流量变现的美梦。
这个春天视频网站齐“尬舞”,但想成为下一个“有嘻哈”并不容易
专为记者打造的平台
微信勾搭小助理:lanjingzhuli
商务合作: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