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2000到10w+只需半天,“非京籍孩子上学难”折射中产焦虑

陆鹏鹏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2019-06-29

文丨陆鹏鹏


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这个问题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


在当下,焦虑似乎已成为生活的标配,并且容易引起共鸣,也养活了一大批10w+。因此,自媒体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箴言:教穷人如何赚钱,向中产贩卖焦虑,向富人兜售健康。


从2000到10w+,旧文刷屏仅用了半天


今日,一篇名为《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的文章刷屏朋友圈。


文章讲述了非京籍主人公“小美”为孩子幼升小上学一事奔波的过程,面对一连串问题,最终,主人公与自己的丈夫李强决定移民离开北京。


目前该文章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被删除。

从今日早间开始,该文章便在各大社交媒体传播。有读者留意到,彼时文章阅读量仅有2000多,但到中午时就已收获了10w+的成绩。也就是说从2000到10w+,《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一文仅用了半天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文并非今日所发,发布时间为2018年7月9日,距今将近一年之久。一年前的文章在今日以数小时的时间快速刷屏,此现象在行业里也极为少见。


与此同时,文章的刷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者对文章所言深以为然,并能够产生共鸣。二者认为作者所言挑拨读者情绪。


有观点表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事实,但非文章所言如此艰难,提前看明白规则,符合基本条件,选择北京差一点的学校和区域,不难进。主人公对政策了解不够充分,准备不足,故导致孩子上学困难。另文章内部分内容严重失实,描述跟政策完全不符。不免有挑拨情绪,贩卖焦虑之嫌。


“上学难”引共鸣,背后折射中产焦虑


通过查询可以发现,发布文章的公号名为“浮生”,该账号主体为个人,《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一文为公号的最后一次推送,原创文章共计26篇,时间停留在2018年7月9日,此后一年再无更新

文章作者在留言区回应称:“本文为作者亲身经历自述,是去年2018年的入学经历,现她已人在国外,生活和上学都很顺利,不方便接受采访。”


纵观该账号此前推送的文章,阅读量均在几百左右,第二高的一篇也仅有一千多的阅读量,恐作者也未曾想到,一年前的一篇推送能在数小时内形成刷屏效应并收获10w+。


事实上,有关非京籍孩子上学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是读者关注的焦点。


2018年5月,北京粉笔蓝天科技有限公司CEO张小龙在微博上抱怨,自己的在北京交400万个税,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在北京上学,理由仅仅是因为自己没有北京户籍,这让粉笔网张小龙感到非常不满。


该微博被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当晚6点左右,张小龙于微博道歉称,本意只是在批评北京的教育制度,没有任何冒犯北京人的意思,向感觉被冒犯的朋友道歉。自己只是一个希望孩子能正常上学的普通父亲。在这过程中,确实情绪有些激动,并且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言论,主观没有任何要冒犯的意思。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上述文章主人公和粉笔网张小龙似有共通之处。


一边小美老公李强07年左右就在朝阳区以200万资金起家创业,注册了公司。作者描述称,公司虽然没有发什么财,但也一直运转良好,纳税,还雇佣了两三个北京当地人,算是给北京创造了就业机会。


另一边粉笔网张小龙,仅个税便交纳400万,加上企业各种税,没有一亿也有八千万。


与众多非京籍北漂相比,上述两家条件属有过之而无不及,然即便如此依然无法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中产的焦虑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自媒体推波助澜,“个体焦虑”秒变“社会焦虑”


如今制造焦虑似乎已是爆款文章和营销的必备因素之一,也成为不少写手的拿手绝活,而为此类文章买单的读者,往往以中产为主。


数据显示,2018年新中产人群突破2.3亿,分布区域上,广东15%、北京9.5%、浙江8.4%。


现阶段新中产以80后为主,他们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工作生活已经进入稳定期;接近7成的拥有房产。新中产人群虽然生活富足,但也存在子女教育、财富保值、职业发展、医疗健康以及家庭住房等5大方面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产自身往往受益于教育,因此对子女教育会格外重视,更多人选择从学龄前就开始抓起,希望孩子成为未来的“主角”。


由此可见,通过向中产贩卖焦虑,一篇《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用数小时刷到10w+也并非难事。


人民日报曾刊文分析,所谓“焦虑”,其实是一种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觉。人到中年收入在不断增加,生活也在蒸蒸日上。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生活的常态没有被打破。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财富或者人脉,都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上述文章所描述的子女上学问题正是戳中这一痛点。除了子女教育焦虑外,买房焦虑、婚姻焦虑等问题亦能引起读者广泛共鸣,而自媒体在操作此类选题时也是屡试不爽。


在流量至上的当下,这样的操作屡见不鲜,然而有意无意间的情感放大和推波助澜,于大众而言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一种“个体的焦虑”经过媒体的再造与传播后,扩大为“集体的焦虑”,甚至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焦虑”。由此可见,在“个体焦虑”向“社会焦虑”发酵的过程中,媒体的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END


  相关推荐   


一夜之间,我们都知道了啥是佩奇

被封的公众号没有一个“冤死鬼”

土味博主,或许是最懂互联的产品经理





▲向上滑动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lanjingcj




专为记者打造的平台

行业热点丨传媒大咖丨传媒动态






微信勾搭小助理

lanjingzhuli
商务合作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