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普惠喊十年,我们融资咋还难?
编者按:
中小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的错配,导致“融资难”;中小企业和非正规金融部门的错配,导致“融资贵”;中小企业与科技金融部门在数字化能力的错配,导致“帮不上”;技术创新与传统监管的错配,导致“管不顺”。
文 | 央观君
无论是蓝皮书、绿皮书、黄皮书,还是什么颜色的书,央观君一般都会草草的翻一翻,然后放到一旁束之高阁,不是对知识的不尊重,而是对无趣的本能反应。
当朋友告诉说,金融壹账通与人民大学刚刚出版了一本《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变革与金融科技前沿发展》的白皮书,我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无趣”。但碍于朋友的面子,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下去…….没想到竟然入了戏,才有了这篇读后感。
震 惊!!!
中国中小微企业正规部门(银行为主)融资缺口接近1.9万亿美元,融资缺口率达43%,占GDP比重17%。
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量之大,缺口率之高,让央观君瞠目结舌。
自2009年国务院发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至今,已接近10年。
十年间,各大部委均出台了各类措施,从中小企业信用增强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投贷联动到财税支持,从信用担保到融资租赁,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发展,外部支撑环境逐渐完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融资仍难,融资仍贵,何解?”
随着对白皮书越读越入戏,面纱逐渐揭开——四大错配乃根源。
一
错配一:中小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的错配,导致“融资难”
从古代开始,就有各种“白富美”与“穷秀才”的故事,比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恒少君与鲍宣,但问题在于中小企业是个“矮矬穷”,连个“穷秀才”都算不上,身边又有那么多大国企“高富帅”。
如果,你是大金融机构里 “白富美”,你会选择的小企业“矮矬穷”,大国企“高富帅”呢?
我国银行都是“总行—分行—支行—营业网点”的管理,又可继续分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行长多多,层级重重。中小企业前期投入比较大,同时回款较慢,特别是在年底时用款很急,因此需要资金及时到位进行周转,这就要求银行贷款手续简单,放款快。但传统的借贷流程需要的申请材料多、手续复杂、流程长、审批慢,有时候资金批下来融资需求都已经过去了。即便是幸运儿,贷款申请被批准了,也只能获得部分贷款,因为信贷配给有限的情况下,“白富美”更倾向于向财务信息完整的大国企“高富帅”提供资金。
请不要再让中小企业“矮矬穷”去追大金融机构里 “白富美”了,本来资金有限却投入巨大,本来业务繁忙又要费劲心思,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银行做普惠金融如同给中小企业画饼充饥,给银行增加不良贷款不说,在终身负责制的情况下,“白富美”会冒风险给中小企业贷款吗?如果贷款,就需要“关系到位”,而“关系到位”又会滋生多少腐败呢?
二
错配二:中小企业和非正规金融部门的错配,导致“融资贵”
正规金融部门(银行、证券、信托等)的有效供给不足,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中小企业一半以上的资金需求无法通过正规的信贷渠道满足。
非正规金融部门的存在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在正规金融部门融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非正规融资在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比例大概在30%到40%之间。但同时,非正规融资成本相对于正规融资成本更高,也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所以中小企业都喊“融资贵”。
原因也是很简单:一是非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本身就高。我们在 《昨天郭树清的“自我革命”,道出了金融的真谛》 中说过,当央行的“泉水”开始外溢出来,尽管雨露均沾,但每个人、每个企业均沾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央行的“泉水”首先通过银行间市场灌溉48家一级交易商,96%都是银行,这也是银行的首要优势。然后,银行通过委外、资管等方式给其他金融机构如券商、信托、保险、基金等输送资金,这还是在正规金融机构内部的流转。从正规金融机构到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流转,不知道要绕多少弯弯,资金成本至少提高了一倍以上。这个过程和商品流通中间环节多,导致商品价格就会大幅上涨,并无不同。另一方面,就是经常听到的“高风险,高回报”,中小企业风险程度高,所以必然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三
错配三:中小企业与科技金融部门在数字化能力的错配,导致“帮不上”
产融结合的问题不在于金融端,而在于产业端,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太差。
从信贷的角度看,企业的信息一般可以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两种。硬信息,如财务报表、信用评级和抵质押品等。软信息,如管理数据、业务数据、资金流水、水电煤用量等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基于硬信息进行评估,非正规金融部门主要基于线下的软信息进行评估,在信息的收集上劣势较大,需要派遣专员到企业,对企业的负责人、员工、企业文化、与相关企业的关系、企业信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
金融科技的应用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获取金融服务难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探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技术,缩短决策时间;利用大数据平台收集企业软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数据贮存方式可以避免信息被篡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一方面降低人员的参与程度,可以有效缓解各类滋生问题,另一方面计算机的高效快速可以实现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的快速筛选和自动审批,从而缩短决策链链条。
举例来说:针对目前市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壹账通公司推出了“壹企银”金融科技平台。在商业模式上,壹企银平台与大量中小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连接线上企业客户基础;另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合作,引入了丰富的信贷信息入口。在此基础上,壹企银运用人工智能、客户精准画像和风险评级模型等智能工具,实现了客户线上与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的智能匹配,进行客户端和银行端的无缝连接。
壹企银平台还独创了针对垂直行业的获客模式,通过对汽车、医疗等行业的深入研究,一方面研发出符合行业特性的风险评价模型及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又通过与行业内的影响力平台合作,积累了大量的目标客户。
在风险管控方面,壹企银平台广泛运用智能认证、反欺诈、客户画像、黑灰名单及区块链等最新风险识别和防控技术搭建,涵盖了贷前进件、贷款审批、面签放款、贷后管理的全信贷业务流程,搭建了科学、全面的定性定量评估模型,并可提供实时、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用完整的业务链条支持金融机构提升风控能力和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四
错配四:技术创新与传统监管的错配,导致“管不顺”
目前金融科技基本形成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生物识别五大技术为支撑的局面。金融科技推动外部支撑环境变革,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了冲击,为金融市场带来新的风险,促进监管框架变革。
传统金融部门、非正规金融部门和科技金融部门都是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三大抓手,应当给予非正规金融部门和科技金融部门相应的认可和监管,比如成立科技金融监管司(局)、非正规金融监管司(局)等,让这些“草根”融入到监管框架下合理发展。让非正规金融机构转变为正规金融机构,让“杂草”变成“小树苗”,并健康的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这方面,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的模式值得借鉴——监管沙箱。
2016年5月,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提出了“监管沙箱”项目,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测试环境,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又将其带来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FCA的借鉴下,“监管沙箱”成为了金融科技企业进行创新产品压力测试的监管环境。“监管沙箱”的大致流程为:金融科技企业在申请加入“监管沙箱”测试并获得FCA批准后,即可对创新产品或服务进行测试,FCA对测试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并在测试期结束后决定是否将创新业务推广至“监管沙箱”之外。
根据FCA的规定,“监管沙箱”并不限制申请企业的性质和规模,只要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加入测试。企业需满足的条件如下:
一是企业拟开展的业务创新必须接受FCA监管;
二是测试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是真是的突破性创新或者与现有产品或服务相比有显著改善;
三是测试的产品或服务能增加消费者利益;
四是产品或服务确需经过“监管沙箱”测试来验证,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测试;
五是申请产品或服务测试的企业对测试应有充分准备,理解沙箱内适用法规并能采取措施降低测试风险。
对于监管机构而言,“监管沙箱”的测试制度能够小范围内试验和监测了创新产品在市场的运行情况,在不扼杀金融创新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新型产品和服务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维护宏观金融市场的稳定。
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而言,“监管沙箱”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金融创新产品的“试验田”,通过在“沙箱”内的短期运营,产品的研发人员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创新业务的市场特征,减少了企业面对监管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可能面临的监管成本。经过“监管沙箱”的测试后,获得审批通过的创新产品或服务也可以更快地被消费者所接受,推广上市,这也能提高投资者对创新产品的信心,从而帮助金融科技企业以更高的估值进行融资。
总而言之,要真正解决普惠金融的困境,就要理清楚中小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之间的关系,搞清楚每个主体的优势,并将其最大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真正的赋能中小企业。
< end >
如果您对发展金融普惠有好的想法,就留下您的宝贵建议吧!
首届「央观·金融青年“百人起飞”写作训练营」正在火热招募中……我们期待您的加入!点击下图即可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