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3》: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新媒体运营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2019-05-29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作一篇《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甚至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世人只知“洛阳纸贵”,又有几人了解左思为写《三都赋》从收集资料到落笔写成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然而,《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时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终于来了,还应景地挑在大年初四“迎灶神”这天开播,然而,即使有着“舌尖”这个国民级美食大IP,也挽救不了《舌尖3》评分的下滑。豆瓣上,《舌尖》第一季9.3分,第二季8.4分。第三季,豆瓣评分下降速度比股市还刺激。


刚开播当晚8.0分,第二天7.7分,第三天7分,截止2月23日晚上,评分已经低到了4.9分。许多刚开始评了2星的用户纷纷“不辞辛劳”跑回去改成1星甚至于不屑评分。而造成这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舌尖3》对于美食以外的东西的大肆宣扬,反而脱离了《舌尖》系列最根本的目的。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中国本土的“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甚至世界的关注。而《舌尖》的初衷,是让观众从食物中窥见中国文化,先食物而后文化,前两季一直专注美食而隐喻文化,主角不外乎中国美食,观众在电视机前看着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自然有了大国的文化自豪感。



而在第三季中,却能明显感受到导演的急切。是急于让观众了解本土文化的心情,影响到了《舌尖3》整体的节奏,我们在《舌尖3》中,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没落,也能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却很难感受到美食的魅力,也没了之前守在电视机前口水直流三千丈却仍然不舍离开的殷切。


或许是现代社会节奏已经快到让导演惶恐,也或许是非遗传人对于当代年轻人浮躁的性格产生了担忧。总之,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第三季的《舌尖》给人的感觉从最受人期待的美食节目变成了大型电视购物节目。



在第一集《器》播出当晚,淘宝就出现了各类银杏砧板、章丘铁锅、淮扬菜刀,通过《舌尖》这样一个平台来推广各种中国传统器具无疑是成功的,但这样的节目不该仅仅是为了推销。


章丘铁锅在淘宝上一度脱销,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章丘铁匠习俗”传承人牛祺圣家的家门口停满了外来车辆,仅这两天,牛祺圣的儿子牛大伟的微信好友就多出一百多人,这一百多人以相同的目的找上了牛大伟:买锅。但是牛大爷却并没有欣喜若狂,原因无他,因为前来买锅的人只关心锅的数量,却极少有人关注打铁这项几近失传的技艺。


如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这个世界遗忘的悲剧,而这些非遗物质体现的精神其实也是匠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敬业、专注、精益、创新”这些是匠人们的灵魂,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诠释的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执着和认真,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但是,《舌尖3》却没有将这种匠人精神表现出来,甚至吝啬于将镜头给原本的主角——美食,只一味拼凑镜头,堆砌生硬辞藻来冷漠地表演煽情戏份。




洛阳纸贵,章丘无锅。当我们蜂拥而至去期待得到时,不去静下心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如果左思作《三都赋》的目的是为了成名,又是否会出现洛阳纸贵的景象?如果《舌尖》一开始就是生硬的推广传统文化,又是否能够成为最受人期待的美食节目?

 

我们期待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而不是能用金钱度量的尺寸。希望之后的《舌尖3》,能让美味回归它最本质、最纯真的味道。



文字 | 胡莹琨

排版 | 牛  露

图源 | 网    络



*往期精彩*


今年的冬奥会有点儿冷

不要让手机成为你的陪伴

唐人街探案2:你是人?还是兽?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致敬 |“ The Truth”(真理)落叶归根

旁友,过年“新”日常晓得伐?

《河南师大报》征稿进行时

小年,了解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