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省著名摄影家厉福昆先生辞世

新安晚报 2021-07-21


安徽省著名摄影家、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退休干部厉福昆先生,于2020年11月14日16时00分在合肥去世,享年89岁。

厉福昆先生在几十年革命工作中,认真负责、任劳任怨、顾全大局、为人正派。作为一名摄影名家,厉福昆用镜头定格过不少大事件。1959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马钢。厉福昆拍下了24张张珍贵照片。这24张照片广受好评,2003年入选了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摄影展;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厉福昆经常不辞劳苦带着相机去基层拍摄,把镜头对准一线劳动者,挑茶的女社员、观测天气的气象员、工厂的劳动模范、看戏的农民老大爷等等,都曾进入过他的镜头,留下很多优秀摄影作品。
多年来,厉福昆先生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精神层面的需求出现井喷。厉福昆经常寻找机会出去拍摄,用镜头语言表现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变化。1982年4月,界首县(现界首市)小黄公社停办了数年的庙会重新开始举办。在戏台下,厉福昆多方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终于拍下了那张获得无数赞誉的《梆子迷》。
退休后,厉福昆先生仍关心报业集团的建设与发展,继续为集团发展贡献余热。2019年9月份,记者采访厉福昆先生,老人拿出珍藏的一幅幅照片,向记者讲述每一幅照片拍摄背后的故事,思维清晰。据厉福昆家人介绍,最近一年来,老人身体状况变差、饱受病痛折磨。
根据厉福昆先生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收礼金,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赵明玉


厉福昆,祖籍江苏扬州,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1951年进入治淮委员会政治部任摄影员,1957年调安徽画报社任摄影记者,1964年调安徽日报社任记者、副组长、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名誉理事。

摄影代表作:

《梆子迷》获1982年全国新闻(照片)奖, 并于1987年、2004年先后入选《中国新闻摄影年鉴》;1988年入选《中国新闻摄影50年》影展,赴荷兰、联邦德国展览;1999年建国50周年之际,被授予“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

拍摄于1959年的摄影作品《毛主席视察马钢》于2003年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入选《领袖风采》摄影作品展,赴北京、韶山展览。

摄影作品《村夜》、《云端上的黄山气象站》先后入选全国第三、四届摄影艺术展览。


黄山风光摄影作品《沧海红日》刊载于1981年《中国摄影》封面。


厉福昆:影像记录历史 倾情图说故事




1959年10月毛主席第二次视察马钢


1959年10月毛主席视察马钢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陪同毛主席视察马钢


1959年10月毛主席在马钢视察




提笔梳理自己的摄影经历,心情激动,感慨良多。

1932年8月23日,我出生在蚌埠一个十分贫困的城市平民家庭,父母均是来自苏北农村的打工者。1947年11月为了糊口谋生进了蚌埠“大中华照相馆”当学徒,从此学会照相,与摄影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徒三年满师已是解放后的1950年,当时我在工人夜校接受革命启蒙教育,慢慢确立了做新社会主人的思想,开始向往新生活。1951年11月到淮委政治部宣教处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2月,赴北京人民画报社学习了一个半多月的彩色摄影。吴寅伯、正威、张云磊、吴宝基、李曙等五位大师为我们分别讲授彩色摄影、新闻摄影、专题报道、舞台摄影、文物摄影课。在人民画报社短暂的学习,为我后来从事画报摄影报道和新闻摄影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3年治淮委员会主任谭震林在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视察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在安徽省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与代表们共商安徽发展大计(摄于1979年)


万里在企业视察


1986年11月30日,万里在安徽召集中国科技大学及各大学负责人、教授、讲师、座谈民主办学问题


    1986年12月1日,万里视察合肥科学院




1953年淮委成立了《治淮周报》社,我负责治淮图片的放大制作工作,兼摄影记者。

在此期间我拍摄过苏北运东分水闸,报道过响洪甸水库建设(此组照片新华社曾向全国发了通稿),拍摄过淮委主任谭震林视察佛子岭水库建设工程的照片,还拍摄过周信芳率上海京剧院赴佛子岭慰问演出的照片。1956年5月至12月,我被借调至中央水利部宣传处,参与全国农展会水利馆的筹备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张爱萍将军的业余爱好(摄于1982年11月)


1981年春节,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劲夫给淮南煤矿矿工拜年


1981年春节,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劲夫上门给矿工拜年


水利工地上的空中吊车(摄于1958年)


祁门茶乡好风光(摄于1958年)




1957年省委宣传部正筹办《安徽画报》,我于1957年12月调入安徽画报社成为摄影记者。 当时我只能拍照,但不懂采访, 内心是一片茫然,工作的艰辛可以想见。好在当初在人民画报学习的那套专题摄影“套路”派上了用场。几经磨练,逐渐熟悉了摄影报道业务,我在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上日渐成熟。期间,我采访拍摄的《祁红茶季》《村夜》《云端上的黄山气象站》《毛主席视察马钢》等专题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1964年11月,我调入安徽日报社成为党报的摄影记者,直至1994年退休。我在安徽日报工作30年曾任摄影组副组长,1983年被评为记者职称,1987年评为主任记者。




丰收的喜悦(摄于1959年)


1959年《气象尖兵坚守风雪夜》

(1960年《安徽画报》第二期封面)


著名画家赖少其在黄山写生


大办钢铁年代的小转炉炼钢(摄于1959年)


云端上的黄山气象站

(入选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30年来,我在安徽日报采访、刊发的作品数量已难以数计,印象较深的报道有:《阿尔巴尼亚访华团访问马钢、黄山》《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团在安徽》《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前夜的霍邱新气象》《朝鲜金刚山艺术团在合肥》《香港歌星奚秀兰故乡行》《坦桑尼亚革命党代表团访问安徽滁县》《黄岳雄奇,宾朋如云》《1990年灾后安徽赴京报道团》等专题、专版。




    冬天里的春天——黄山温泉游泳池

(摄于1959年)


    夜以继日——建设中的马鞍山电厂

(摄于1959年)


    碧波荡漾人欢笑(摄于1960年)


    开发淮北煤海


《当当当,出钢了!》

(1960年《安徽画报》第一期封面)




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学术活跃,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我在这一改革大潮推动下,也成功地创作了一些优秀摄影作品,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

黄山风光摄影作品《沧海红日》《冬妆》、桃花潭晨渡》,特别有影响的作品是1982年在淮北界首县拍摄的《梆子迷》,不仅获得了年度全国新闻奖,被评为出国展览摄影作品,而且在其后二三十年间获得了很多荣誉,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赞誉。




    土法上马拍麦收


    淮北大地小麦丰收忙




独特新奇 内涵丰实

赞新闻摄影作品《“梆子”谜》

林珊辑 文


《梆子迷》获1982年度全国好新闻(照片)奖


看,这照片就象一幅天然的人物画,那几位农村老汉的形象显得那么生动,有的神采奕奕,有的如痴如醉,有的诙谐风趣,左前方那位探身回首的老汉,更是厥动着嘴,显现出惊异的神色……


他们在观看什么?喔!原来他们正在全神贯注、兴高采烈地看着本地的梆子戏呢!


这幅名为《“梆子”迷》的新闻摄影作品,是作者深入现场抢拍出来的。1982年4月,安徽省淮北平原的界首县小黄公社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清晨,赶庙会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公社广场涌去,争着想看本地的梆子戏。作者目睹这一热烈的场景,受到了感染,便钻到露天舞台下面,觅找拍摄的良机。当他一发现靠近舞台右侧那副动人的情景时,便立即按下了“快门”。


作品的主题是匠心独运的。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者不是把镜头对准那沉甸甸的稻穗、堆积如山的棉垛、六畜兴旺的副业、新建的农民楼房(当然这些也需要反映)…….,而是独辟蹊径,选择了农民看戏这一角度,来反映农民在三中全会后的欢快心情。这就产生了独特新奇,不落俗套的效果。


值得称道的是,尽管照片上没有出现舞台,出现演员,但读者通过一个个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完全可以从中领略到它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作者不是从现场抢拍,而是习惯于像摄影师那样摆布的话,那就不可能捕捉到这样动人的形象,获得这样成功的作品。




    祖孙情深——香港歌星奚秀兰回乡探望老祖母


    著名摄影家陈勃在黄山


    香港摄影家罗苏明在黄山


    顽皮的淮北小妞


    花鼓灯之乡炫“车技”

(摄于1979年)


    桃花潭晨渡

(获安徽省第十届摄影艺术展览二等奖)


    淠河垂钓


来源:安徽网、大皖客户端、安徽省摄影家协会

推荐阅读

合肥一落马公安干部获减刑,曾被情妇哥哥敲诈百万

颍上县集中核酸检测完成!255797人全部为阴性!

安徽最新要求!这些人全都要做核酸检测!

恭喜肥西、舒城、庐江、桐城、怀宁…

编辑:郭未祎
转载、勘误、福利、合作…加微信:envy09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