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闫红说|从羽生结弦到诸葛亮,“努力没有回报”这件事重要吗

新安晚报 2022-05-01

前几天看羽生结弦接受采访,谈到这次在冬奥会上失利,他忍不住落泪,叹道:“为什么努力总是没有回报呢?”




这话其实很没道理,要是努力都有回报,做生意的就不会折本,苦读的孩子都会进心仪的大学,不会有“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种说法。世界会变得笃定很多,但是不是,也会变得无趣很多?因为没有悬念了嘛。


身经百战的柚子同学,你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你不可能没有经历那些失望的、落空的时刻。


但我也能理解羽生结弦这一刻的沮丧,就算你早已看透真相,但不是还得凭着那份假装看不透的孤勇扛下一切?


就像写《出师表》时的诸葛亮,他对不成器的刘禅循循善诱,叫他不要妄自菲薄,引用不恰当的比喻动摇军心,说我们的前途依旧光明,只要用好这些人,打好这场战,还有指望兴复汉室,打回老家去。


可是作为读者,你看到这些不会被鼓舞,只会悲从中来,末了诸葛亮说他临表零涕不知所云,你明白,他的悲伤不是因为要出征,而是他无法再欺骗自己。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那个站在螳螂和蝉背后的黄雀,摇着羽毛扇,就把曹操和周瑜这俩大聪明虐得够呛。他再微微一笑,飘然而去,片叶不沾身。


作者赋予诸葛亮无所不能的超能力,更爱现实主义的鲁迅先生就说这个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倒是杜甫笔下的诸葛亮更真实: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需要找寻,在锦官城外,松柏覆盖,郁郁森森,很是寂寞了。草色和黄鹂,似乎是这寂暗中的一丝亮色,但作者用了“自”和“空”两个字,让这亮色显得没心没肺,人类太会自作多情,水流云去,花开花落,才不会在乎你是谁。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诸葛亮走过来的每一步,“三”和“两”是两个小数字,却铿锵地展示了诸葛亮瀚海苍茫的一生,运筹帷幄,杀伐决断,出生入死,死而后生。跟随着一个实力相对较弱的刘备,他这一生,太难了。


最后谜底被揭开,如此辛劳,依旧不能成功,之后还会有更大的失败,一生心血付之东流。虽然他本人看不到了,但写《出师表》时,只怕已经猜到,才会那样悲凉。他心底,是否会有和羽生结弦一样的喟叹:为什么努力没有回报呢?


悲凉也许只是一瞬,这结局他可能早就猜到,早到当初选择跟刘备走的时候。


都知道刘备是三顾茅庐,在中国古代,“三”这个数字很有些仪式感。事不过三,禅让也要推辞三次,那么诸葛亮让刘备连跑三趟,是不是为了自抬身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他的真心话吗?


我本来也觉得诸葛亮是想搞搞仪式感,他说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人家多来几次,他就很感激,这不就是要那份尊重?前面那些套路是欲擒故纵吧,不奇怪,造反大多为了招安,隐世多半为了出山。


但前几天陪小朋友温习古文,看课下注释,这个“感激”是感奋激发的意思。忽然觉得对了,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是真的,只是架不住刘备跟他聊当世之事,把情绪聊出来了,让他“感奋激发”了,纵然知道难以胜天,还是想要纵身一跃。


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上次说的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鲁迅说他知道自己不能改变世界,不成想来了个热血的钱玄同,劝得他动了心。明知没有希望,但“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同”,好吧,就做点什么吧。


这个没问题。问题是,诸葛亮为什么这么丧?以杜甫和辛弃疾之大才,也免不了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李白则更是把搞政治当成正经事,唐玄宗安排他去搞文学,他就很失落。


就孟浩然相对超脱,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但我总觉得,孟浩然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拒绝别人。


唐玄宗在王维那里碰到孟浩然,很友善地让他念一首自己的诗,孟浩然张嘴来了一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敲下这几个字我都想叹气,表面上在谦虚,但故人因为自己生病而疏远,太不仗义,那么相应的,跟故人相对的所谓“明主”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样当面内涵真的好吗?虽然我们知道孟浩然这是酸楚,就像恋爱中的林黛玉对贾宝玉说你心里根本就没有我,但人家唐玄宗跟你没这么熟,也不像宝哥哥那么善解人意,结果只能是不欢而散。唐玄宗像个直男似的撂下一句“明明是你不主动,怎么还怪上我了呢”愤然离去,让孟浩然一腔酸楚化作悲凉。


但是不管酸楚还是悲凉,都好过虚无。《还珠格格》里紫薇她妈说,总得有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不然这人生该有多么无趣。一个哪怕没有识人之明的皇帝,就像一个触不到的恋人,让李白杜甫们的人生都有了主题。


诸葛亮的问题在于,他所处的时代,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皇帝,偶像坍塌,信仰缺位,尽管刘备宣称自己是皇室后裔,刘家正统,但对于诸葛亮这种聪明人,这种大旗可能不大好使。


刘备三顾茅庐是在公元207年,早在七年前,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跟随了孙权,后来诸葛亮的堂弟诸葛延则成为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三个人的不同选择,一方面说明诸葛家族基因强大,也说明礼崩乐坏的年代,忠君思想早已式微,功名翻覆,有如鸿毛,那么又何必活得太投入?活在虚无中固然孤独,但也自由。


庄子赞美无用之用,说无用之树,可以“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你没有用,就谁都不惦记你了,不用为虚假的事物奔波一生,保全了自尊。


陈寿倒是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话我不太信,诸葛亮到处跟人说自己是管仲乐毅,还传得尽人皆知,是不是有点智商不太高的样子?他还说诸葛亮喜欢吟《梁父吟》,这个诗明明很丧啊: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三个人因为太能干而死于非命,人啊,千万别让人知道自己有用。诸葛亮喜欢念这个?他一会儿清醒,一会儿不清醒,未免太分裂。所以陈寿这话,姑且听之。


只是,太通透的结果,可能就是无聊。像《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里的托马斯,他真是看得开。《好了歌》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国产片里再混的老炮儿,最后总过不了儿女这一关,但托马斯能,他觉得他儿子烦,就不太见那小子了。


爱情神话家国情怀全不在托马斯的辞典上,他和萨宾娜彼此相知,也并不相爱,定位为知己加炮友。但当他遇到和他不在一个频道的特丽莎,忽然就感到某种不可理喻的召唤。他原本对“刻奇”避之不及,但那一瞬,他容许自己不去想,这神奇的爱意,是不是也是某种“刻奇”。


不是所有想得透彻的人,都能永远活得透彻,指不定什么时候你就被“感奋激发”了,瞬间上头,纵身一跃。即便知道会落空,但是,管他呢。


诸葛亮的“出南阳”注定是一趟无望之旅。据日本学者金文京考证,三国里刘备实力最弱,到后来,吴国与蜀国的领土相加才接近魏国,三国灭亡之时,蜀国人口不到吴国二分之一,是魏国的五分之一强。金文京还特地指出一点,蜀国的人口不足吴国一半,官吏人数却超过吴国,可知他们的政府队伍臃肿,行政效率低,财政压力大。


一言以蔽之,蜀国不行。但是刘备也没别的选择,他没有曹操孙权的雄厚背景,靠“仁义”二字集结力量,在残酷的战争中,这俩字是靠不住的,到最后自然玩不转。


但是那又怎么样?刘备这盘棋的确不好下,但它在某个神奇的时刻,激发了诸葛亮内心的热力,这是它的造化,也是诸葛亮跟它的缘分。



那么就走吧,就像羽生结弦决定挑战4A,一时的悲凉不能覆盖他们选择命运时的勇毅,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那就是好的决定,是胜利的决定。



文 / 闫红  图 / 3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未经新安晚报和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