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徽派 | 作家春桃新作《国医》:医者仁心 不忘传承

大皖新闻 2023-08-16

大皖新闻讯  作家春桃历时八年,以亲身经历掌握第一手资料,讲述了一位曾经隐匿乡野小镇的老中医陈万举传奇的一生,同时反思了近百年来中国中医兴衰多变的历史,期待中医重新出发,实现祖国传统医学的全面振兴与发展。近日,春桃带着最新力作《国医》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播出的大皖《徽派》栏目,分享了这部难得的中医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和内心感受。

从不了解到信任 陈万举治好了我的病

徽派:再度来到徽派,您就带着新书来了。中医这个题材还是比较少见的,您最早是怎么接触到的?
春桃:其实我高中毕业后读的就是卫生学校,16岁就去学医,学的了三年护理专业,然后在医院工作了七年,有三年就是在中药房抓药,所以跟中医还是有缘分的,起码各种中草药我都是认识的。我是上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的,医院虽然有中医科,医生却很少,所以以前我对中医的印象不是太深。
徽派:您当时对中医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春桃:说实话,那时候比较权威的中医并不多,有些患者也不是太信任。但是中医界还是有一些很好的医生的,他们大多在民间,不一定是在大医院。
徽派:后来您成了作家,为什么选择中医这个题材?
春桃:我觉得有些事好像是命运的安排。其实我不是太想在医院工作,所以就想方设法地跳出来,通过学习文学和写作,调到了行政部门,离开了卫生系统。后来去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期间认识了我爱人,没想到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老中医,也就是我这本书的主人公陈万举。一开始,我对他也不是很相信,因为他基本上不谈自己的过往和成就。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我才觉得中医真是太了不起了。那时我得了不孕症,曾去过好几家大医院,都没治好。有一年过春节我们回蚌埠,陈万举问我是不是不想要孩子,那时候我已经36岁了,我说不是,是生病了没办法。他就很生气,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说,然后他就给我看病,仔仔细细地望闻问切之后,他告诉我,我的病不是先天的,可以治。当时我不是很相信,那么多大医院都束手无策,他能行?我们回到合肥不久,他就把两罐碾成粉的中药寄过来了,让我每天按时服用,仅仅服了两个疗程,我竟然就怀孕了。我生下儿子之后,他又几次救了儿子的命。比如儿子小时候患顽固性腹泻,在合肥住了几天院也不见效,我就求助陈万举,他当天打车从蚌埠赶来,仅在足三里扎一针,再就是在肚脐上封上一勺药粉,半个时辰,儿子的腹泻就彻底止住了。我觉得中医真是太神奇了。

作家春桃做客徽派

从有顾虑到坚持 一身的本事应该被传承

徽派:是什么促使您要用文字把它写出来?
春桃:陈万举是个很传奇的人物,特别有个性,平时对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多少耐心,却把病人当成亲人,只要遇到没有见过的病,他都是包吃包住留在家里观察,看病成痴。他三天不为人看病,自己就得有病,他就是这样一位医生。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同事、同学、朋友,都得益于陈万举的治疗,他们都说,干吗不写写他呢,而且老人都九十多岁了,他这一身的本事应该被传承下来;要是老爷子走了,这些医术不就灰飞烟灭了,太可惜了。在那么多人的鼓励下,我也觉得起码应该将他的经验和验方记录和整理下来。
徽派:写作对象是自己的公公,这是更方便了还是更困难了?
春桃:确实有点顾忌,因为要写自己的亲人。一开始我也只是想写点小散文或是写个中篇,没想到会花这么大的篇幅来写它。33万字,从采访到最后定稿,整整用了8年时间。就在陈万举96岁那年,也就是2013年的初夏,我特地买了台笔记本电脑,买了支录音笔,专程到蚌埠去采访他。听他讲学医从医的故事时,我发现在中国中医百年历史的不少重要节点,他都是亲历者、见证者,或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他不仅是清末名医巢渭芳的再传弟子,在中国针灸濒临灭亡的民国时期他就参加了针灸大师承淡安创办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参与过卫生部组织的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审定……其实写他,就是在写中国中医近百年来的历史。
徽派:写作过程中,您跟陈万举会有冲突吗?
春桃:老爷子不接受采访,一口回绝。他说我有什么好写的,我做的不都是一个中医师该做的事么。我怎么做工作都没有用,我老公还跟他吵了一架。后来我就跟他说,我不写你可以,我跟你学医行不行?他听了非常高兴,因为他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带出来一个徒弟。于是我就每天装模作样跟着他学医,他终于不再对我心存戒备,我就常常趁他高兴放松警惕之时,诱导他讲述自己的行医经历。亏他不认识录音笔,我就先后录了他一百多个小时的“口述史”。老爷子去世后,我又南下北上,尽可能去接触口述故事中的当事人与患者,以丰富口述史的内容,从动意到采访再到写成《国医》,历时八年。

春桃新作《国医》

从医自己到医人 陈万举是医者仁心的典范

徽派:通过这样的接触,您对他的观察有变化吗?
春桃:2006年我婆婆去世后,陈万举就与保姆一起生活,每年春节和暑假我就会去陪他。那时候他耳朵有些背,特别欢迎我做他的助手,他看病,我做记录,写方子。我特别佩服他,觉得他是医者仁心的典范。凡是看疑难杂症,他都规定个时间,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光线最好的时候,在窗户边给人看病。他看得特别认真,有时一个病人他就能花上半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他看病不分贫富,不分职务高低,他的口头禅是,人家都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交给你了,这是对你最大的信任呢,我就必须要对病人负责。他在进入公立医院前以及退休后的几十年,扎针不收一分钱;凡是家里贫困的病人看病不收诊费,药钱不够的还可以先赊账。我在蚌埠的时候,发现家里的水桶总是装着活蹦乱跳的鱼,后院里永远都有鸡鸭,那全是农村的病人为了表示感激送给他的。
徽派:您期待读者从书中看到什么?
春桃:老人的医术没有人传承下去,这是十分遗憾的,我很希望这本书能有普世价值的意义。书里我写到了很多典型的案例,和他从医的经验、诊病的方法以及一些珍贵的药方,我都公开了。我很希望它能够对其他的医务工作者有所启发,也希望它对广大读者的身心健康有所帮助。陈万举从40多岁就开始研究养生,96岁无疾而终,走的那天还在给人看病,我觉得读了他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会让大家从中受益。
徽派: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案例?
春桃:首先让我特别震撼的,就是他医治小儿腹泻。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跟第一个师傅学徒期间就结婚生子了,接连生了三个儿子都是因为腹泻而夭折,他很伤心,就开始展开研究。等到我爱人出生的时候,他已经跟第二个师傅学了不少东西,也很有经验了,只用一味草药就杜绝了我爱人的腹泻,后来更是仅用针灸几次治愈了我儿子的病。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医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讲究的是阴阳平衡。无论什么病,老人家给人开方子的时候,会特别注重脾胃的调理,因为所有药首先都需要胃来吸收;他常说,脾胃乃后天之本,只要胃不倒,就有办法治。他这样治好了很多病情很重,甚至是被大医院诊断为绝症的病人。

作家春桃接受徽派主持人采访

从重养生到发展 传统文化的根永远在

徽派:老爷子有没有分享过他的生死观?
春桃:老爷子从《黄帝内经》开始研究,包括以前很多文豪像苏东坡也都是养生大家。老爷子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的变化是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晚年很想写一本《生命学》,仅养生长寿健康诗他就写了三百多首。
徽派:说到养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您会怎么总结?
春桃:他的养生就概括为九个字:勤于腿,管住嘴,稳住心。首先,人体腿上的肌肉、经络和穴位都是最丰富的,由此他发明了一套“鸟意行走法”,每天快走一小时,走到出微汗,以促进人体全身的气血流通,这是最好的锻炼;再就是,饮食要有节,一天三顿饭须按时定量,他认为五谷杂粮最养人;老爷子特别强调早饭的重要性,早餐一定要吃好。他每天早晚两顿稀,他对稀饭很讲究,会在里面放红枣、桂圆、莲子、百合、白果甚至苹果、胡萝卜、山药等等,他特别反对吃补药。当然,心态平和比什么都重要,"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没有什么事是想不开的,平时要多笑,情绪要适时发泄出去。
徽派:您对目前中医的发展怎么看?
春桃:用八年时间做了这一件事,我觉得很值。因为我注意到,今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号文件,明确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为着力推动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制定出了一个重大工程的实施方案。文件里面特别强调,今后但凡出现传染病和突发事件,要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防治和应急处置,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所有县级医院都要普及中医。这对中医的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为此我感到很欣慰,想不到这部作品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我认为,只要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经典的圣贤之书还在,只要中国文化的根和魂魄还在,我们就应该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大皖新闻记者 李燕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