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酒,“不进则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元新闻 Author 梁巍
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安徽白酒企业整合的消息传出。
以下是元新闻与吴华明的对话:
“不进则退”
吴华明:这个还真不一定,(安徽)是一个慢慢下降的趋势。
原来是“东不入皖”,但现在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洋河、汾酒已占据安徽市场约22%的份额。光一个洋河凭借地缘优势,拿下了近15亿元的市场份额,对安徽白酒品牌形成巨大挑战。
安徽现在在全国排第五,但如果再没有一些政策支持的话,可能就会跑到老六。
可以说,安徽白酒产业发展已到了不进则退的时候了。
《元新闻》:你说的这个“不进则退”,在业界是不是一种共识?
吴华明:实际上,从调研来看,整个安徽白酒行业都意识到了这样一个竞争压力。(酒企)普遍提到的一条,是希望能效仿其它省份,成立以省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班,来制定皖版的《白酒产业发展规划》。
大家普遍希望能把皖酒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把酿造(酒)产业链作为全省优势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系统推进产业强链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造酒与农业
吴华明:一般来说,造酒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它的产业链很短。上游就是原材料,中游是生产环节,下游就是销售,再加上运输和包装,这个链非常简单。
但是,很多人忽视了造酒对农业的拉动作用。
一直以来,皖酒的原料主要是从国内其它省份购入的。也就是说,在原料种植这一块,你没有利用起来,结果就是皖酒的资源外溢掉了。
如果原料种植实现本地化,有很多好处。首先,酒企可以降低成本,把运输成本省下来,很直接就能形成竞争优势;其次,原材料握在自己手里,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更强。
往深层次看,造酒未来可能成为实现农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
白酒产业链可以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白酒原粮基地建设可带动农户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白酒企业积极反哺农业、联动配套产业,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省战略的重要力量。
《元新闻》:这种原材料的本地化,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吗?
吴华明:皖北地区具备浓香型白酒专用粮生产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比如,淮北地区就具备优质红粮生产条件,但产量低,无法达到稳定的质量要求。
《元新闻》:这是不是也代表了酒企的普遍观点?
吴华明:我们这次调研,安徽酒企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原料这一块。
这个逻辑也很清楚,酒企需要大批量的货;搞种植,必须形成规模效应,单个农户、零散农户达不到酒企要求,这也不是哪一家企业可以做到的,必须由政府出面引导。
所以,我们在报告中提了一个建议,“要积极引导白酒生产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高粱、小麦等专用原粮生产;尽快组织专业团队,制定浓香型白酒专用粮生产基地建设规划,遵循‘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思路,逐步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的白酒产业优质原料原粮供应基地,做优做强安徽白酒产业链。”
兼并重组
吴华明:从酒企本身去看,没有哪一家愿意把自己兼并进去。兼并重组是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
上世纪,国营濉溪人民酒厂一分为二为淮北市口子酒厂和濉溪县口子酒厂两家企业,结果不断内耗,俗称"两口子打仗"。这个问题一直到上世纪末才解决,1997年两家酒厂合并,组建成安徽口子集团公司,这才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分裂状态,再度聚首。
这背后实际上是政府在推动。目前我们调研过的酒企兼并重组,基本都是政府在推动。从企业角度兼并重组是不愿意的,实在形势所迫没办法才走这条路。客观来说,涉及到酒企自身利益甚至是地方利益,兼并重组的难度非常之大。
但是,兼并重组搞好了,好处也很大,最好的例子就是苏酒。当年洋河收购双沟,洋河发展起来了,又把“双沟”复兴了,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江苏白酒被压制的局面,这是双赢之举。
皖酒兼并重组最大的好处,是减少营销成本,渠道成本,减少“内耗”。安徽省内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有效的兼并重组之后,大家就可以不要在省内上互相杠,而要形成错位发展。
安徽市场本来也不大,皖酒要想做大,在全国形成品牌力,我还是希望政府能够推动(兼并重组)这一进程。
《元新闻》:在未来几年内,皖酒大规模兼并重组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吴华明:实话实说,(大规模)难度非常之大,我个人并没有抱太大期望。
一个是地方利益的协调;另一个则是经营体制问题,国企可以通过改革来推动,民营企业怎么可能?像宣酒、迎驾这样的企业,你让它去兼并基本上不可能,这里面涉及到混改,它也不可能被兼并。
《元新闻》:既然可能性不大,要如何推动(兼并重组)这一进程呢?
吴华明:主要有两个层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个层面,像古井、口子、迎驾、种子、宣酒这种大的酒企,并不是说把它们并到一块来,而是引导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协调的机制,这可以是一种“松散”的形式。包括技术共享、市场营销上相互配合,大家不要在一个价位上过度竞争,要避免“内卷”。
第二个层面,对一些小企业,严格一点就通过兼并,通过“开分厂”,通过“子公司、母公司”等模式,希望大企业能出来把这些小企业给拉起来。
实际上如果拉不起来,这些小企业也在死掉。
皖酒的集中度正在上升,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2018年的112家降至2022年的38家,降幅达66%。在全国层面,2022年底,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仅有963家,比上年减少2家。在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行业亏损面却在持续扩大。2021年亏损企业130家,2022年亏损企业169家。亏损面由13.47%扩大到17.55%,呈近年来峰值。
当然,在第二个层面上,被寄予厚望的还是古井。我们在报告里写“充分发挥古井等龙头企业的作用。采取'1+N'模式的白酒产品梯度开发,鼓励古井集团采取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模式建立产业发展联盟,着力打造以古井集团为首的白酒第一方阵企业,为安徽白酒高端化发展,提供品牌、产品、技术、管理等全方位的赋能。”
古井优先战略
《元新闻》:你怎么看待安徽白酒在产区建设上步伐缓慢?
吴华明:安徽此前规划了三大产区,以古井为代表打造皖北产区,以迎驾贡酒为主体打造皖中白酒优势产区和以宣酒为主体打造皖南白酒优势产区,力争在全省形成三大特色产区协同错位发展的白酒产业格局。
在产区的问题上,我和很多白酒人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应该集中力量先打造皖北产区。
这跟安徽的“强省会”战略是一个逻辑,想同时发展合肥和芜湖“双核”,困难重重;但是合肥发展起来之后,芜湖也被带起来了。
安徽实际上真正有名气的,也就皖北这一产区。皖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优质白酒企业众多,具备了产区建设的基础条件。皖中产区或皖南产区,实际上只有一个概念。宣酒这样一个酒企,一年20亿,很难支撑出来一个产区;而迎驾其实可以归到皖北产区的大盘子里。
古井集团车间(摄影:张延林)
首先,你要把皖北产区搞起来。如果搞得好的话,再搞皖南。这也是“1+N”另一个层面的意义,安徽要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在皖北,把大家都并到皖北这个产区里,集中力量办大事。否则,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产业聚合效应不能有效利用,产区优势也无从发挥。
《元新闻》:所以古井做大,对皖酒特别重要?
吴华明:特别重要。宣酒老总在调研时表示:尽管在省内大家也竞争,但是站在整个安徽白酒向前发展的角度,我也支持安徽扶植古井。因为只有古井上去了,我们后面这些小弟才有机会。
「古井只有走向全国,它才会放松省内的占比。要不然它死死占住这个位置,谁也上不来。古井今年200个亿中间,一半比重是在省内。这100亿元压在省内,我们怎么起得来?」
来源:元新闻
编辑:何钱源 实习生:柏丽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