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源县2000年前墓葬群出土陶壶外形似龟壳 铜鍑小比黄豆

2017-11-30 新源零距离



新源县墓葬出土骨饰品

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赵梅 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外形似龟壳的陶制扁壶,仅比黄豆大点的铜鍑 (fù),长嘴龇牙的野猪头骨雕……,2000多年前,地处伊犁河谷的新源县一带究竟生活过怎样的古代先民?近日,刚刚结束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高速公路项目抢救性考古发掘(新源段)项目,出土了这样一些形制独特的遗物。据了解,该项目共发掘80座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墓葬,出土金器、陶器、铜器、骨器等遗物150件(组),其对解码伊犁河谷史前先民的生存密码、研究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探索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墓出土金箔片 存有异穴合葬现象


新源县墓葬出土铜鍑

据此次项目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阮秋荣介绍,该项目发掘的墓葬主要分布在阿布热勒山南麓山前台地,和巩乃斯河北岸山前草原地带。墓葬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分布范围广、战线长,考古人员历时5个多月,一直到9月底,才完成此次项目的发掘。

墓葬群中的大型墓葬率先引起考古人员关注,这些大型墓葬规格较高,封堆很大,直径长达20至50米,封堆外围铺有石环圈,棺室规整,墓葬较深,墓口至石棺上部层层填石。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当考古人员打开一座座大型墓葬后发现,这些大墓均遭到严重盗扰,“里面遗物几乎洗劫一空,仅出土少量的金饰品和小件铜器等”,阮秋荣说,由于出土的金饰品都是盗墓者遗留下来的金箔片,应该是镶嵌在墓主服饰上的金饰品,考古人员结合大墓的规格形制分析,大墓墓主身份应该比较显赫,未盗前的随葬品也应该很丰富。



新源县墓葬出土陶壶

解开大墓上面的封堆,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封堆下面有的有一个墓穴,但是,有的封堆下面有两个或者四个单独的墓穴,其中,一个墓穴规格较大,其他墓穴相对较小,墓葬中设置多个墓穴难道是为了放置随葬品?

据阮秋荣介绍,这种同一封堆下有两个以上墓穴的墓葬,并非他用,这种墓葬叫异穴合葬墓,在考古发掘中并不常见,这种形制的墓葬有可能是夫妻、家族或有亲缘关系的人的合葬墓。

新疆晨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依据汉代的风俗,合葬分为“同穴合葬”与“异穴合葬”两种形式,中原地区的异穴合葬墓多体现墓主的身份和地位。


新源县墓葬出土金箔片、料珠等随葬品

2002年12月,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曾发掘18座战国时期和汉代的古墓葬,其中两座夫妻异穴合葬墓极具特色。在夫妻异穴合葬墓中,男性墓随葬品丰富,棺质好,而且墓较深。当时专家指出,这种差异反映出男尊女卑的观念在那一时期已经十分明确,并演变为一种礼仪制度。

然而,据考古人员介绍,此次发掘的异穴合葬墓,并未发现有等级制度现象,其反映的只是埋葬习俗的演变。

遗物形制独特 反映独特草原文化


新源县墓葬出土铜镜等随葬品

在清理一座合葬墓时,考古人员在其中一具未被盗扰的人骨头部,发 46 31623 46 14689 0 0 4230 0 0:00:07 0:00:03 0:00:04 4229了一个石盘、一枚带柄铜镜,和一个比黄豆大点的铜器,当考古人员用毛刷刷干净铜器上面的泥土时,才发现这个铜器原来是一枚铜鍑,“这么小的铜鍑显然是用来陪葬的冥器。”阮秋荣说,这个仿制的铜鍑虽然很小,制作却很精致,双直立耳,球形腹,底部焊接一个喇叭形圈足,“它可能是当时人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器物,可能是他们生活中炊具,也可能是一件祭祀器物”。

资料显示,铜鍑是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的出现说明当时的草原游牧民族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考古发掘表明,早期铜鍑主要集中在新疆以西至北高加索及黑海北岸的草原地带,以及南西伯利亚和外贝加尔湖地区,说明正是这些草原民族开始了最早的东西方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

在这具人骨脚趾部位,考古人员又发现一件小型骨质饰品,饰品制作很精致,外面雕刻了一个长嘴、瞠目,龇着长牙的动物形象,起初,有人以为是龙的形象,但是,细看头上没有角。用毛刷刷干净上面的泥土,考古人员才发现,这个饰品原来是用一枚野猪牙雕琢而成,上面动物头像并非龙,也是一个野猪头图案,“这件骨饰品可能反映,野猪是当时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它也许是当时游牧民族主要猎食的食物来源之一,也许是他们崇拜的动物之一”。

陶器通常是古人用于煮饭或者盛放食物的器具,此次发掘,考古人员发现的这个陶器用途却很特别,这个陶壶乍一看,有点像乌龟的壳,圆口细颈,腹部一面扁平,一面圆鼓,壶身两侧还有两只可以拿放的陶耳,这个陶壶无法直立,显然不能用来煮食物,存放食物也很不方便。

“我们根据它的形制推测,这种圆口扁壶有可能是当时的游牧民族外出骑马时,挂在马背上水壶或者酒壶,也有可能是他们挂在墙上盛放东西的器具。”阮秋荣分析。

继续阅读:

尼勒克发现青铜时代早期合葬墓 夫妻地下同眠近5000年


尼勒克境内发现青铜时代早期的夫妻合葬墓

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赵梅 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近日,新疆晨报记者从刚结束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高速公路项目抢救性考古发掘(尼勒克段)项目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尼勒克境内发掘一座青铜时代早期夫妻合葬墓,墓穴中夫妻两人均仰身屈膝,骨骼整齐,该墓葬经年代测定,距今已4900多年。

新疆晨报记者采访此次项目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阮秋荣了解到,该项目的尼勒克段古墓群,地处阿布热勒山南麓台地或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地上,巩乃斯河北岸山前草原地带。考古人员在这片古墓群共发现112座,出土96件(组)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铁器、骨器、金器、珠饰品、石器和角器等,墓葬涉及的时代上至青铜时代早期,下至秦汉时期。

在一个直径为10米左右的封堆下,考古人员发现了三座墓葬,这三座墓葬后来经年代测定为4953至4937年。

三座墓葬中有两座墓葬是单人葬,有一座是合葬墓,这座合葬墓的墓室用石块封门,墓穴中躺有两副骨架,均是仰身屈膝姿势,头东脚西。其中,一副骨架比较高大,骨骼相对粗壮,另一副骨架较小,骨骼相对细小一些,墓葬随葬品很少,仅在人骨腹部位置出土了一块砺石,和一件骨制耳环。

考古人员根据墓葬发掘的情况分析,墓穴中的男女两人应该是夫妻,墓葬应该是夫妻合葬墓,“从两人整齐的骨架来看,这对夫妻可能是同时下葬,并非后期合葬在一起”,阮秋荣分析。


(来源:企鹅号《新疆晨报》)


编辑丨黄玮

责编丨陈军

审核丨郑伟强

喜欢别忘点赞哦!↓↓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新源零距离投稿邮箱:3073892249@qq.com。

幸福、美丽、生态、和谐新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43pizn5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