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吹爆这部新出的神片,每秒钟都让人颅内高潮!

叼烟的戈达尔 豆瓣电影 2019-10-04

本文作者:豆瓣 @叼烟的戈达尔

首发公号:叼烟的戈达尔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有一种电影,拍出来就是让人膜拜的。


今天要聊的这部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盗梦特攻队

Ruben Brandt, a gyüjtö

导演: 米洛拉德·科斯蒂奇
编剧: 米洛拉德·科斯蒂奇 / 拉德米拉‧罗兹科夫
主演: 伊万·卡马拉斯 / 加布里瑞拉·哈默里 / 佐兰·马克兰兹 
上映日期: 2018-08-09(洛迦诺电影节) / 2018-11-15(匈牙利)
片长: 94分钟


豆瓣8.5,前不久在北影节参与展映,连续两周登上”豆瓣电影一周口碑榜“。


影片堪称为动画版的《头号玩家》,每十分钟就会有一个彩蛋。



在我看来,《盗梦特攻队》有点像《至爱梵高》,算是张靓颖《Dust My Shoulders Off》的加长版,电影的剧情主要是靠大量的艺术品串联起来的。


不过,相比其他两者,一个只专注于梵高的作品,另一个只展现了12幅名画,《盗梦特攻队》显然容纳的更多。


电影中不仅有名画,也有很多现当代的艺术品,还截取了不少电影的元素。


总之,《盗梦特攻队》的信息量很大,画面异常饱满,随便按个暂停,构图元素色彩估计都能分析上一阵子。



就连墙上随便画的涂鸦,都是“存在即是合理”,如若你把它想得太简单,这个彩蛋就注定要错过了。

 

就比如这个涂鸦,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但还是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


第一次一闪而过,怪不得自己;

第二次持续时间虽然长,但是注意力全在汽车能不能逃出隧道了,确实没怎么留意。



这个作品,取材自戈达尔1975年的电影《第二号》


 

我去!这谁能看出来?


你以为导演是在开玩笑,不过很显然,电影中这种例子太多了。

 

下面就简单罗列一些电影中出现的艺术品,除了个别作品,其他都是按照电影播放的顺序罗列的。


电影重点提到的《夜游者》、《玛格丽特公主》、《维纳斯的诞生》等13幅知名画作,就不再说了。



画面中间这两个游客,出现在很多场景里,感觉像是美国超写实雕塑家Duane Hanson的Tourists Ⅱ(1988)。



不过,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明显借鉴了这个作品。



推着童车女人的两条腿,借鉴了波普艺术家艾伦·琼斯(Allen Jones)的Wet Seal(1966),他的作品受成人杂志的影响比较大。



下面这个镜头,借鉴了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1882),现藏于英国伦敦大学科陶德美术学院。



栏杆上的海报,貌似是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02)。



缝纫机的女人,借鉴了阿根廷超现实主义艺术家Leonor Fini的La Machine a Coudre(1978)。



下面这个镜头借鉴了《阿波罗与达芙妮》,同题材油画和雕塑的版本都太多,不太清楚具体指的是哪一个。



画面中的女人,借鉴了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人》,是他1658年至1660年创作的油画,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墙上挂的那副画指的是德加的Two Dancers Relaxing。



T恤上印着的惊恐人头,借鉴了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呐喊》,一共有4个版本。



左侧女人腿模样的台灯底座,借鉴的是前面提到的艾伦·琼斯。右侧的雕塑借鉴的是洛奇雕像(Rocky Statue)。



这个应该是,穆布里奇研究马的动作时,做实验的镜头。


当时,他在跑道上摆了12个相机,当马飞奔而过的时候,依次按下了快门,把照片叠加播放就是这样的效果。



墙上这些匕首、剃须刀之类的,应该是科瓦尔斯基留来做纪念的,不过引用的都是真实存在电影名称,像《第一滴血》、《惊情四百年》等,连上映的年份都一样。


 

下面这个拍死蚊子的镜头,有点像蝙蝠侠


 

拜拜·乔扮演的是“思想者”,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



下面这个镜头很明显是《草地上的午餐》(1863),法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的作品,现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这幅画还出现在了,后面的一个T恤男身上。



鲁本老爸等放映室简直就是个宝藏,墙上的海报指的是,保罗•威格纳的电影《布拉格的大学生》(1913)。



画面左上角的海报,指的是G·W·帕布斯特的电影《三便士歌剧》(1931)。



画面最右侧的贴牌,指的是Max Skladanowsky和Emil Skladanowsky导演的《摔跤手》 Ringkämpfer (1895)。



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权利的游戏》第四季中,红毒蛇被魔山挖眼的镜头。



下面这个镜头,借鉴的是摄影师安德烈·柯特兹的The Fork(1928)。



拜拜·乔摆弄着自己碗里的汤,模样有点像抽象派蒙德里安的作品。



瓶子上印着的画,指的是“青铜时代”雕塑,罗丹的作品,现藏于法国卢森堡国立博物馆。



这个镜头,借鉴了爱德华·霍普的New York Office(1962)。



有点像形而上学画派乔治·德·基里科的The Enigma of the Hour(1910)。



下图左侧,有一个希区柯克的剪影,算是一个彩蛋。



画面中后背景的雕塑,借鉴了达·芬奇在1487年前后创作的世界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



画面最右侧的墙上有一幅画,是前苏联艺术家Nina Vatolina的Ne Boltai(1941)。



中间上侧是Republic of Councils Monument(1969),中间下侧是“大卫雕像”,右侧是“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1937)。



这幅照片,借鉴的应该是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1975)。


 

下面继续回到,鲁本老爸的宝藏放映室。

 

画面最右侧,墙上挂着的海报,指的是约瑟夫·冯·斯登堡的《蓝天使》Der blaue Engel (1930)。



在电影胶片中剪入其他电影的镜头,让人联想到了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 (1999)。


 

右侧墙上这幅海报,没看错的话应该是安德鲁斯姐妹的歌曲"Bei Mir Bist Du Schön"。


 

画面中央的海报,指的是弗里茨·朗的《玩家马布斯博士》Dr. Mabuse, der Spieler (1922)。



这张画面中部的海报,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由罗伯特·维内导演。



画面中部偏右,指的是G·W·帕布斯特《潘多拉的魔盒》Die Büchse der Pandora (1929)。



波普艺术展上的作品是最多的,画面左上方指的是Mel Ramos的Hippopotamos(1967)。


 

画面右侧的涂鸦墙,借鉴了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



画面左侧背景中的“大拇指”,是法国雕塑家恺撒·巴尔达西尼的Thumb(1965)。



画面左上方指的是斯图尔特·戴维斯的Switchski’s Syntax(1961)。



画面左上方是Tom Wesselmann的《第一号吸烟者(第12号嘴唇)》 Smoker,1 (Mouth,12)(1967),中部下方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Sunrise(1965)。



最左侧是Richard Lindner的ICE,中间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M-Maybe(1965),最右边是他的Head with Blue Shadow (1965)。



这里,拜拜·乔讲了一段安迪·沃霍尔的名言,“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那个。



画面中央接球的女人,依然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Girl with Ball(1961)。



墙上这个“椅子餐桌”,是Daniel Spoerri的Kichka's Breakfast I(1960)。



下面这个套着轮胎的山羊,是罗伯特·劳森伯格的Monogram(1955-59)。


 

这个依然是Daniel Spoerri的作品,名字叫Eat Art(1960)。



右侧是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的马戏杂技(Circus Acrobats,1981)。



右侧倒出油漆的铁桶,是恺撒·巴尔达西尼的Directed Pink Expansion(1967)。



画面右侧的自行车轮胎,是Marcel Duchamp的Bicycle Wheel(1913)。



背景版上面,借鉴了玛丽莲·梦露主演的《七年之痒》(1955),这个比较明显。



画面右侧是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的Portrait of Sidney Janis with Mondrian Painting(1967)。



画面左侧是Daniel Spoerri的作品,截图就能看出来,名字叫Shower(1960)。



右侧这个车,是爱德华·凯恩霍兹(Edward Kienholz)的Back Seat Dodge‘38(1964),属于“观念艺术”。



画面左侧是Alain Jacquet的Camouflage Botticelli(1963-64)。



这个是Billy Apple的2 Minutes 33 Seconds (Red)(1962)。


 

下面这组是艾伦·琼斯的Hatstand, Table and Chair(1969),画面里面躺在地上拍照的那位,感觉跟国内的车展摄影师有的一拼。



推购物车的女人,是Duane Hanson的Supermarket Lady(1969)。



由于自己眼力有限,水平更有限,电影里面肯定还有很多画作和影片没有标记出来,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补充,片尾字幕也显示了都植入了哪些作品。

(以上描述若有误也可指出来)

 

《盗梦特攻队》的整体风格倾向于毕加索,感觉每个人物都是从其作品中走出来的,舞厅里的歌女有好多只眼睛,布鲁诺是二维的身体,大街上满是两个头的行人。



我们跟随鲁本的视角,在梦境和现实中循环往复。


而首尾呼应的结局,也跟诊所的“莫比乌斯环”标志一样,形成一个闭环,让人有点莫名其妙。



犯罪、心理、艺术算是这部电影的三大核心,据称导演非常喜欢艺术品和电影,所以想拍一部结合两者的影片,但单纯讲艺术有点枯燥,所以就想到用一个犯罪故事将其串联起来。

 

看了一些采访资料后发现,导演制作电影的逻辑,跟其他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他个人比较喜欢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者以及波普艺术。


所以,人物设计借鉴了很多立体派和达达主义的灵感,放映室里面有很多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海报,电影的后半段能看到很多波普艺术。



而且,他会把画面放在首要位置,故事要服从于自己喜欢的画面。

 

他崇拜喜欢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和伦勃朗·凡·莱因(Rembrandt van Rijn),然后就用他俩的名字造了自己的主角Ruben Brandt。

 

他喜欢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就用了科瓦尔斯基的名字。

 

电影中咪咪有一段爬楼梯的镜头,完全复制了爱森斯坦《十月》里面的一个镜头。


 

像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和安迪·沃霍尔《双面猫王》,从一开始就想好要放进去了,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后来才想到弄了一个“变章鱼”和“快抢决斗”的戏码。



有时候场景已经定好了,就是缺少角色,那么接下来就开始找艺术作品。


比如电影开场后不久出现的“咬胳膊”,导演说就是想找一个公主,最后就定了《玛格丽特公主》。

 

甚至,他也会在谷歌街景里面找素材。

 

除了上面这些,电影中还频繁出现了很多意象,比如蜗牛、蝴蝶、燕子、冰块等等,感觉猫狗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猫。


至于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不太明白。



可能,就像电影片名中的“Collector”一样,鲁本收集完13幅作品后,才破解了年少时,父亲给自己种下的心病。


用咪咪的话来说,就是“用问题来解决问题”。



而导演也是如此地热爱艺术,他本身其实跟鲁本没什么区别,想做一名“Collector”。然后,在他的作品中,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所爱。


分享其对艺术的热爱,最终用艺术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些烦恼。



总之,看完《盗梦特攻队》后,就如同参加了一个试听音乐会,挺爽的,感觉这就够了。

 

电影中有个场景让人印象很深,咪咪一行人在波普艺术展上大打出手,旁边围观的人居然以为这是在上演一种艺术。



这段镜头让人联想到了《天鹅绒圆锯》中,一个女人死在了展品旁边,大家居然也以为这是“艺术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英国脱口秀演员Ian Cognito在舞台上表演时发生了抽搐,观众当时也认为这是表演的一部分。

 

不知道导演对波普艺术是什么态度,植入了那么多作品,想必还是喜欢的吧?


艺术真的是让人越来越难懂了!



其实,在看《盗梦特攻队》的时候,不止一次联想到了戈达尔的《电影史》(B站有全套资源)


但实话讲,没有一定的阅片量,真的很难支撑一分钟。

 

当你在看一本哲学著作的时候,会觉得字都认识,就是不懂什么意思。


而在看《电影史》的时候,你甚至连画面语言都不认识,更别提懂了。



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兰彻用自己两个朋友的名字,捏造了一个词语,并在讲台上表示,谁先从书本里找到解释,就能得到某种奖励。


同学们原本很瞌睡,听到后都提起了兴趣。



可能,导演的意图也是这样,与其像评论家一样,枯燥地展示博物馆的知识,还不如设置一个“找彩蛋”的游戏,让大家主动去搜集电影里面的艺术品。

 

所以,《盗梦特攻队》也算是艺术版的《头号玩家》了。


< END >


RECOMMEND|往期精选


➣豆瓣8.8,32万人评价,《复联4》的彩蛋我全都给你找齐了!

➣豆瓣8.5,这部高收视新剧,简直是我的人生梦想!

豆瓣8.7,年度最恐怖美剧,却没有一个鬼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