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扒开美军黑历史,这口碑新剧太高能

Enjolras 豆瓣电影 2019-10-01


本文作者:豆瓣@Enjolras

首发公号:E神电影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很多文艺创作者灵感的源泉。


尤其是对于美国,战胜者的心态让他们乐于用各种角度,去诠释这一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无论是讲述战火中的爱情的《珍珠港》,还是勇敢孤军作战的《狂怒》


《狂怒》


无论是震撼人心的《血战钢锯岭》,还是戏谑幽默的《无耻混蛋》


我们会发现,美国人在二战电影中的形象,往往都是对自由、和平和荣誉的追求和坚守,仿佛世界的守护者。


《血战钢锯岭》


不过,刚刚开播的一部美剧,却让我们看到了二战中美国士兵的另一面——


并不是每个美国士兵都愿意无私无畏(或者无脑?)地深入敌后去“拯救大兵瑞恩”的。


这部反类型的美剧就是——


第二十二条军规

 Catch-22

导演: 乔治·克鲁尼 / 格兰特·赫斯洛夫 / 艾伦·库拉斯
编剧: 卢克·戴维斯 / 大卫·米奇欧德 / 约瑟夫·海勒
主演: 克里斯托弗·阿波特 / 凯尔·钱德勒 / 乔治·克鲁尼 / 马丁·德兰尼 
首播: 2019-05-17(美国)


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被誉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开山之作。


作者本人在二战期间就是一位投弹手,曾在欧洲执行过数十次空中任务,这也使得《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对于空中作战的描绘十分写实。


而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悖论——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作战,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可是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会战场。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飞行员完成25次飞行任务就能获准回国,但你又必须绝对服从命令,否则就不能回国。


结果就是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飞行员不得违抗。


这样充满讽刺意味的逻辑陷阱,给了冠冕堂皇地吹嘘战争光荣的美国政客,一记重重的耳光。


而事实上“Catch-22”一词中,“Catch”既是军规也有陷阱的意思。


《第二十二条军规》创作之时,正是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时期,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约瑟夫·海勒在自己的小说中借二战的故事,试图戳穿美国政府和军队的谎言,而当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曝光后,世人终于知道越战也是一场骗局。


《第二十二条军规》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70年,拍出《毕业生》的大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就曾制作过一部电影版。


电影版《第二十二条军规》


虽然限于篇幅,但电影版对原著进行了尽力的还原,很多台词都是直接从原著中照搬的。


相比之下,刚刚上线的限定剧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则进行了更大幅度的改编。


有些地方,导演选择了做减法,如原著中颇占篇幅的牧师,那个羞怯懦弱却在暗中不断地观察现实、不断地累积情绪而最终爆发的年轻人,在剧中被弱化成了一个功能性的人物。



但在有的地方,导演则选择了做加法。


虽然不能将原著中甚至令人略感啰嗦的台词全部搬进电视剧里,但剧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刻画约瑟连的情绪和心理,相对原著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增益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剧版《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导演是我们熟悉的美国演员乔治·克鲁尼。



虽然我们更习惯他本人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样子,但事实上这十年来,他早已断断续续地拍出了《总统杀局》、《迷镇凶案》等值得一看的作品了。


伴随着“黑色幽默”和“荒诞喜剧”的标签,剧版《第二十二条军规》进行了大量群像刻画,最终呈现出了一幕美国军中众生相的画面。


首先是军队内部极其混乱的管理,尽管每一位长官都擅长对自己的士兵大吼大叫、唾沫横飞,但可能同时他连自己的同事是谁都弄不清。


一位普通的中士被一位军官误认为是一名少校,原因竟然是这位中士的名字就叫Major·Major(少校·梅杰)。


而当军官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却已经把这位中士的名字写上会议议程的时候,他的选择竟然不是修正这个错误,而是:让这位中士升职。



于是Major Major·Major(梅杰·梅杰少校)诞生了,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名字+军衔,无疑是对美军内部的轻浮与草率的巨大讽刺。


另一方面,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即使在战场和军队中也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军营里的小兵迈洛,依靠为长官在恶劣的作战条件下提供优质的羊排来变相行贿。


结果虽然他在军队中未立寸功,却成功地直接晋升为司务长,果然拍马屁和送礼在任何国度都是一条好路子。



升职后的迈洛变本加厉,不仅讨好上司,而且结合行军当地的土产和物资,开始和周边地区的居民进行商品交换,空手套白狼地发起了战争横财,甚至拉上长官和德国人一起开起了公司。


果然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资本主义名不虚传。



而最令人莞尔的,恐怕就是主角约瑟连和医生、护士之间的故事了。


厌倦战争的约瑟连,总会找各种理由住院治疗。


而医生和护士们一方面因为职业道德和军队纪律,拒绝向士兵做出过度的诊断,另一方面又出于人道的考虑,愿意尽量地让约瑟连留在医院以求庇护。



有趣的是,每次铁了心要赖在医院的约瑟连却总是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战场,等他下次求救般地回到医院的时候,迎接他的又是医生和护士暧昧的笑容。


同时,约瑟连又不断在限定飞行数中挣扎,当快到达25次飞行的时候,上限被提到35次,当快到35次的时候,这个数字又变成了40。



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存在,约瑟连被困在了这无限的陷阱中。


即使他想偷偷在长官下次提升飞行次数之前加急完成所有任务,却依然难以实现自己回家的愿望。


每次飞行作战,约瑟连一个人坐在轰炸机的最前端,抱头鼠窜,却又无处可逃,眼前只有不断爆炸的炮弹。


他的战友有的在战斗中灰飞烟灭,有的则在军营中疯狂而死。



在这希望永远触不可及的绝望中,除非是天生好战的战争机器,任何人的勇气和心智都会被消磨殆尽,只剩下仓惶逃窜的愿望。


要么逃出生死一线的战争,否则便要逃出漫长难熬的人生了。


原著中写道——


他早就拿定了主意,或是永久生存,或是在求得永生中死去。


从约瑟连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闻香识女人》中的史法兰中校。


在战争和政治中历经艰险的他,最终在失明的黑暗中暴戾地寻求自我了断。



我们仿佛看到《美国狙击手》中的克里斯,眼看着战友一个个死去,还要在战场上不断面对良知和道德的拷问。



我们仿佛看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那个年轻人,被国人视为英雄的他,年纪轻轻就已经陷入了PTSD的折磨中。



他们都是美国军队的战士,也可能是约瑟连的结局,即使逃出生天,战争对士兵带来的伤害也会永续永存。


战争中有真的赢家吗?


有,赢的永远是政客和军官,输的却是每一个被卷入战场的普通人。


到底谁是我们的敌人?


剧中约瑟连说:“想让我死的就是我的敌人。”


对我开炮的是敌人,不断逼着我上战场送死的人更加是我的敌人。



还是剧中的意大利老爷子看得最透彻——


“罗马被毁灭了,希腊被毁灭了,波斯被毁灭了,西班牙被毁灭了,所有曾经伟大的帝国都有毁灭的一天,凭什么你们美国就会是一个例外呢?



所以啊,你们不要听风就是雨,一点动静就高喊虽远必诛了。


真让你上去“诛”,你敢吗?


就算诛完了,有意义吗?


< END >


RECOMMEND|往期精选


➣ 国产第一次!这豆瓣8.5分新片,看不哭你算我输

➣ 神剧团队又出新作,少儿不宜,成人必看

➣ 6月的电影院,是想骗走我的冰棍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