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集飙到9分,这部国产新片,最适合开学看

Douban编辑部 豆瓣电影 2019-09-24
教育,全世界家长共同的难题。

流传在几代中国家长之间,有这么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来自于家长、老师、长辈们的教育。

而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并赢在起跑线上呢?

这部新出的国产片,或许正隐藏着答案——

他乡的童年

导演: 周轶君
主演: 周轶君
首播: 2019-08-28(中国大陆)


刚开播一集,豆瓣评分9.0


导演、主持都是周轶君。

大部分人对她的印象,都是来自于《圆桌派》。


但实际上,除了能说会道,周轶君的另外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身份,是战地女记者。

2002年,周轶君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任期长达两年。

现在的周轶君,不仅是媒体人,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为了解答心中对于“教育”的困惑,周轶君走访了五个教育理念、社会背景截然不同的国度——

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

在这些国家中,周轶君对应提出了其中看似矛盾的问题,通过访问和体验的形式寻找答案。


最后,她将回归中国的本土教育,总结经验,用于实践。

片中到访的第一站,是日本。
(实际到访的第一站是芬兰)


在世界的印象中,日本人做事工整、态度严谨,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是一个追求极端完美主义的民族。

贯穿于日本人一生的,正是至高无上的“集体主义教育”理念。



按照日本传统教育理念,他们不主张个性,将集体看作是民族共存的根本。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需要依附集体、融入社会,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也只有将个体拧成一股绳,才有可能以团结的姿态回馈于集体社会。

能过促成团结整体的基础,便是要严于律己。


日本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精神,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抓起了。

很多的日本幼儿园,在过去都存在着“裸体教育”。


即便是零下的冬天,老师也会要求孩子们赤身裸体,锻炼自我,形成坚毅的体魄。

这一教育模式,迫于大众争议,在今年4月已陆续在各大幼儿园内废除。


大阪的莲花幼儿园,也是其中之一。


除去有些过于极端的严寒考验,幼儿园的孩子们依然需要接受传统的剑道以及国学课程。

在剑道学习时,孩子们整齐划一地排列跪坐于地板上,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



老师们会教导孩子们以腹式呼吸的方法来发出声音,把力气集中到丹田,而不是使劲地用喉咙大喊。

只要深深地吸气,就能够发出“帅气洪亮的声音,而不是“像小孩子那样可爱的声音”。



而练习剑道时,声音必须洪亮、有力,体态也要保持端正。


当孩子们在教室学习时,老师们的教学更是讲究节奏感。

快速地翻动单词,是一种“令人舒服的速度”

从小孩子的生理、心理情况出发,讲究律动、节奏和反复。


即便有些单词内涵宽泛又富有深意,也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学习、唱诵。

在园长先生看来,孩子们并非一定要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但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充满节奏感的学习中,抓住“感觉”。


强调感觉,保持节奏,渐渐地就会成为孩子们习惯的一部分。

为了让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东京的藤幼儿园在设计上颇有巧思。

地板上设计了有鞋子模样的图案,为了提醒孩子们脱鞋后要自动摆正。


操场的洗手池,则没有接水槽。

为的是在水流四溅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要顺手关好水龙头。


教室的门,特意做成了无法自动闭合的形状。

这让负责关门的孩子,在意识到不关门会让其他同学感到冷的时候,回来把门重新关严。

“做事情要彻底,把事情做到最后一步为之做完整”,这是园长先生的信念。


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自律意识,还要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学会分享、并保护自己。

在集体中,要学会和其他小伙伴们分享快乐,主动帮助小伙伴们。


而反过来说,如果产生了争夺,也要学会自立,保护好自己的私人物品。


增强孩子们的同伴意识,重视身边的小伙伴。

强调大家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或者说是为了某一个人去努力,进而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集体”的概念。


不仅在幼儿园,平时在家中,大多数日本的家长也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孩子主动承担家务的意识。

年纪尚小的孩子,总是会偶尔地出现逆反心理,不愿意配合家长的命令照做。

这个时候,家长们则会以类似模拟游戏的语言方式,像是“和妈妈比赛”的话语,和孩子进行沟通。


或许这些家务,孩子做的并不完美。

但也要渐渐地让她学会,养成习惯,努力地做到最好。

时间长了,那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曾了解的规矩,也就成为了日本孩子们的一种惯性、本能。

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些看似微小而简单的行动,无意中也培养了孩子们,学会在意和照顾他人的心情和感受,渐渐形成一种“集体意识”。

他们往往都会会十分照顾集体的情绪,放大整体,缩小个人。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强烈的“集体感”,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日本社会,呈现出了团结、严谨、细致、完美的面貌。


但这样绝对的完美,就真的是正确的教育模式吗?

随着社会发展,“集体主义教育”也渐渐地暴露了弊端。

缘起集体,一种副产品随之诞生——校园霸凌

不管是学习好、或是体育好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个受欢迎和被认可的团体,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金字塔分布的身份制度。


只要有人和这些集体不一样,不论好坏,他们就是奇怪的、不合群的、应该被集体抛弃的存在。

那些无法融入这些集体的个别孩子们,成为了被排斥、被霸凌的异类。

过于强调集体、过于在乎他人感受的日本社会,渐渐消磨了个性化,甚至磨灭了人类应有的情绪。


直到现在,依然存在着很多不会表达自己情绪的日本青年。

他们从小被教育不能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男儿有泪不轻弹”,等等。



伤心的时候不能哭,委屈的时候不能哭,甚至连家人去世这样大悲的场合,更不允许流泪。

因为流泪,会给别人造成负担。


为了让更多的日本青年学会表达自我,吉田老师正在努力推广着“眼泪教育”

他用了一种最为简单的催泪方式——看悲伤的短片。


在气氛的渲染下,学生、家长都会跟着片中的情绪而流泪。

随之释放的情绪和压力,也让他们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解脱感。



曾经参与校园霸凌的双方,也在这样的“眼泪教育”中,感知到了对方的情绪。

想要融入集体,以及害怕被集体抛弃,全都在彼此的眼泪中感知到了。



流泪,并不是一件充满负担的事情。

适当地向他人袒露情绪,无形之中也拉近了双方心灵的距离。


日本社会渐渐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始学着展现、包容不同的个性。

以集体主义为基础,日本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造。


在莲花幼儿园,每天的早晨,总是充满了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嘈杂声。

没有作业,没有早会,没有罚站,更没有晨读。

打开早晨最正确的方式,便是使劲地玩。


对于孩子们的生活来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开始就把身体给封印在课堂中,这样不合适。

“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身体的节奏。”


虽然每个孩子都要接受同样的声音训练,但他们发出的声音和频率,也必然各有差异。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认同每个人差异的同时,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氛围和回响。”


解放天性,回归自我,每个人都可以在集体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以强迫、束缚的方式严格执行纪律。

而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引导他们也同样尊重别人。


所谓的纪律,是为了使社会生活、社会集团以及各种各样的组织,以一种良好的势态运营下去的秩序或者规则。

让孩子们主动自发地去遵守,并且维护这些规则秩序,才是让社会得以活力四射发展的基本。

在传统中突出重围的创新教育,便是藤幼儿园。


从设计上,它就别具特色——

这是一个圆形的幼儿园,自由、随心所欲是幼儿园的宗旨。

空间中没有隔阂,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各个教室、草坪还有动物饲养区。


要不要爬树,要不要认识新伙伴,要不要接触大自然……

这所有一切,与集体有关的选择,都交到了孩子们手中。


“我们应该让孩子来确定,这是他们的选择,不应该强迫他们。”


通过这50分钟的介绍,日本教育中包含的传统与创新,正面与反面,褒与贬,都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对于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讨,提出问题并用于参与其中的周轶君,并不打算给我们明确的回答。


严谨的日本,自由的芬兰,放养的印度,挑战的以色列,艺术的英国……

不同的地区,总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绝对无法适用于所有家长、所有孩子。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与其说是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是让家长学着接受来自教育的试炼。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种种秘密。”

他乡的童年教育,或许成功,或许失败。

但只要在这一路上,孩子们能顺利长大成人,获得应有的成长和支持,也便是一定意义上的“胜利”。


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成为合格的家长,所有人都需要经过同样的试炼和学习。

正如周轶君所说的——

“最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不要停止成长。

*本文作者:呆头鹅


本周口碑榜第一的新片,网友为它吵翻了天
开局冲到9.4分,这部上瘾神剧回来了!
全球胆子最大的“神片”,看完吓到当场失禁

不能只有我一个人「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