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上的世界来了,一集干掉一碗饭!

Douban编辑部 豆瓣电影 2021-03-02
这几年,《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领略了食物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下饭美食剧”被网友们挖掘出来。

大多数美食纪录片,都在向人们孜孜不倦地介绍着,食材如何讲究、烹饪如何技艺高超。

镜头中的美食更是色香味俱全,让食客们垂涎膜拜不已。

不过总有人不走寻常路,常年不按理出牌的网飞NetFlix就为大家带来这样一部并不“美”,极度接地气的美食大片——

美食不美

Ugly Delicious

导演: Eddie Schmidt / 摩根·内维尔 / Jason Zeldes / Laura Gabbert
主演: 大卫·张 / 彼得·米汉 / 阿兹·安萨里
首播: 2018-02-23(美国)


片如其名,与其说是美食节目,不如说是“丑食节目”。

人可以很丑很温柔,食物也可以很丑很美味。


这部纪录片的宗旨在于,食物只要好吃就可以。

除去那些虚头巴脑的噱头,味道才是第一位啊!

所以片中介绍的美食都是非常之接地气,绝对没有三六九等之分。

全片共有8集,镜头对准了8类在美国难登大雅之堂,好吃却卖不出价钱的美食。

披萨、塔可、家常菜、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子饺子……片中出现的食物们,只需要叫个外卖就能吃到,绝对不用仰望!


但这些“大众”食物,总是被美食评价家长期忽视,莫非只因为逼格不够高?

纪录片中,韩裔美籍厨子张大卫(David Chang)带朋友们踏上令人垂涎三尺的跨美食之旅,从美食出发,讨论了烹饪哲学,文化差异,种族歧视。

讲述食物的前世今生,背后的饮食文化,以及不同菜系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探寻世界各地真正令大家心满意足的美味佳肴。


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交织融合的地方,食物种类自然也是五花八门。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同样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

而无法避免的种族歧视,也隐约潜伏于食物的三六九等之中。

总有些食物是“高大上”的,有些食物是“低人一等”的,很多时候吃什么,决定了你是谁。

这就好比很多人喝星巴克会自拍,但这种自拍的热情,也许不会发生在路边摊大排档。

人们会给各种食物打上标签:黑人吃炸鸡,中国人吃炒饭,韩国人吃泡菜,印度人闻起来一股咖喱味……

这些刻板印象,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潜在的歧视。


而《美食不美》的主持人美籍韩裔厨师张大卫,披着美食的战旗横空出世。

亚裔身份的他,在其中体会最深。

直率的他,就是要尖锐戳穿美食背后的偏见。

张大卫 David Chang

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他在《美食不美》还探讨了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美食的正宗有那么重要吗?

什么时候美食也要论出身,这也是一种对食物的偏见。

譬如说拿波里披萨,这一源自意大利的食物。

正宗的拿波里披萨要用意大利小番茄,配意大利的马苏里拉芝士,再配上罗勒叶烹饪,卷边的占比也必须统一。


但如果在美国,等意大利小番茄运到,也不新鲜了。

还不如因地制宜,用当地的食材,满足当地人的口味。

在美国可以用本地奶酪,在日本甚至可以用芥末和金枪鱼。在中国,用水煮鱼做披萨,也未尝不可啊!

世界的联系越来紧密,我们没有理由固守原来的套路,而拒绝融合与创造。


大卫并不是反对正宗,而是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正宗。

可能美国就是个大熔炉,任何文化到了这里多少都会有变化。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的中餐

中餐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菜系,七大洲都有它的身影。

包括南极洲,南极最大的科研中心麦克默多站,每周一都是中餐之夜。

宇宙中也有中餐,美国宇航局甚至为宇航员供应糖醋里脊。



毫无疑问,中餐在海外也非常受欢迎。

美国的中餐馆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德基加起来还多。

像是左宗棠鸡(本土好像没有这个菜式)和春卷都是美国人耳熟能详的菜。

有句玩笑就说:“美国人一年364天都吃中餐,只有一天吃火鸡。”


可是美式中餐,完全不是我们常见的酸辣鲜香俱全的中餐。

它们多半是左宗棠鸡,酸甜鸡,幸运饼干……

比如幸运饼干,看起来就是一种像饺子一样的小甜品,通常里面会放一个预测运势的小纸条。

当然这个小东西,作为中国人本人可能都没见过。


但这些,却是美国人从小到大对中餐的印象。

美式中餐一般都偏酸偏甜,和中国本土口味很不一样。


不过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多元饮食文化接受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美国中餐馆,开始将中国本土美食带到了美国。

他们会从中国聘请厨艺高超的厨师,以“正宗”来吸引食客。


尝试过“正宗”中餐的张大卫也不禁被征服,忍不住高呼,这是他在美国吃到最好吃的。


甚至一些非常本土的菜,比如像毛血旺这些内脏料理,在过去时常遭人诟病,而如今却也卖得很好。


传统的左宗棠鸡和春卷,已经不再是“美式中餐”中最受欢迎的菜品。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度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促进了这种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早期的中餐馆大都是第一代移民开的,但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承餐馆工作。

他们更希望孩子能从事医生律师之类更好的工作,所以早期的中餐馆悄悄地在相继关闭。


也有一些二代三代移民继承了餐馆事业,但他们放弃了做左宗棠鸡和春卷这类美式中餐。

作为第三代移民的布兰登,原本学习的是意大利菜。


后来他将意餐的元素融入中餐,用牛里脊去搭配炒饭,尝试让更多的人去接受中餐。



越来越多的亚裔三代移民,逐渐“做回自己”。

主打家常口味的料理涌现出来,努力打破外界对亚洲菜的刻板印象。


而西方对中餐最大的刻板印象,就是把中餐和味精联系在一起。



以前的电视上就这样宣传,很多中餐店不得不祭出“不加味精”的申明。


这大概因为早期的华人移民,一时找不到本土常见的调味品,于是为了使食物味道好,会加味精。

而韩裔厨子张大卫对味精却不以为然,他自诩是味精的忠实拥护者。


他认为味精只是一种能吸附食盐的谷氨酸,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如果味精要被中伤,那所有食材都应该被中伤。



为了给中餐正名,他特意请来了一些对中餐存在偏见的志愿者。

这些人自称,吃中餐会让身体不适。

张大卫分给他们一些市面上常见的零食,让他们吃过之后谈谈有没有感觉到不舒服。

结果当然是没有,可这些零食里也都加了味精。


所以说到底,这只是心理作用,而且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美国每年用掉上百万吨的味精,主要是用在食品加工行业,而不是中餐厅。


很多中国谈到“西餐”的时候,也会认为西餐非常单调简易,口味寡淡。

但是西餐也有很多种类,法餐、意餐、美式等等,并不能一概而论。

这也正如很多西方人,看待中餐只知道炒饭外卖和味精过量一样,大家彼此之间都有刻板印象。

而破除刻板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品尝一下陌生的美食。

张大卫为此来到中国北京,和中餐专家扶霞一起去感受本土中餐。


扶霞首先让张大卫挑战了鹿蹄筋,她自己很喜欢这道菜。

但这绝对是西方人完全陌生的口感,便是所谓的“嚼劲”。

西方人更喜欢酥脆感和油炸食物,但对于中国人而言,口感的分类就很多了。


韩裔厨子张大卫努力嚼了好几口鹿蹄筋,还是吐了出来。

他满脸歉意地请扶霞,用中文对这道菜对厨师说对不起:“能告诉他我真的很抱歉嘛?”


“我不是不喜欢,就是没见过。”

张大卫跟扶霞说,“我没吃过这种口感的东西。这就像我在学习一个新技能一样,第一次上手是完全的陌生。”

扶霞很理解,作为一个西方人,她刚来中国的时候也不习惯这种口感,但是现在她已经爱上了中国菜。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扶霞说。


连张大卫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面对一些完全陌生口感的食物时,有时接受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但问题是,你能不能开放自己的包容度。

尝试去接受不同的文化,这不仅仅关乎食物。

无论是意大利餐、韩餐、中餐、越南餐、日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登陆美国这个大熔炉之后,都经历了“美式”。

现在,它们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


中餐是最早的移民菜系之一,为了适应欧美人的口味做了改良。

但现在大家的味蕾都更加全球化,接受度更高,博大精深的中餐,也在慢慢恢复原有的面貌。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和文化,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

这就是《美食不美》想要传达的精神。

*本文作者:RAMA
豆瓣8.5,再也没有如此纯情的电影了
豆瓣9.2,他骗了全世界7次,凭什么依旧被封神?
豆瓣9.4,顶级“偷拍”神片,每一帧都震颤灵魂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