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评99%,这部口碑炸裂的新片,直击禁忌与羞辱

Douban编辑部 豆瓣电影 2021-03-02

堕胎,宫斗剧中百用不厌的一个经典桥段。


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是一个被争议了几十年的严肃议题。


关于堕胎,我们总是道听途说得太多,深入了解得太少。


最近,一部好评99%的新片,就为我们揭示了少女堕胎的残酷真相——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导演:  伊丽莎·希特曼
编剧:  伊丽莎·希特曼
主演: 茜德尼·弗拉尼根 / 塔莉娅·莱德 / 西奥多·佩尔兰
上映日期: 2020-03-13(中国大陆)


这是一部上个月在美国上映的新片。


受疫情影响,仅上映3天便惨遭撤档。


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它堪称炸裂的口碑——


早在2月份,此片就在柏林电影节进行展映,并荣获银熊奖的评审团大奖


烂番茄上,新鲜度高达惊人的99%


就连严苛的MTC,也评出92的高分,并亮出官方认证的“必看”标识。



这部好评如潮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


女主角奥特姆,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村。


正值17岁的她,和每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样,有着自己的叛逆与爱好。



她会把眼影涂成最亮的银色。


她在舞台上弹起吉他,唱起自己创作的歌曲。


碰到找麻烦的男生,她二话不说,一杯水就泼在对方的脸上。



独处房间时,她也会做每个女孩都做过的事情: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身体。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自己怀孕了。



这是一个宛如晴天霹雳的消息。


奥特姆不敢告诉任何人,只能偷偷地尝试各种网上的“办法”,试图阻止这个意外。


比如,猛灌漱口水、狂吃维生素C片,甚至狠狠地捶打肚子。



很显然,奥特姆的计划失败了。


她转而向当地的医疗机构求助,想要进行私密的堕胎手术。


只可惜,对方却一心劝导奥特姆把孩子生下来,并提醒她堕胎是“暴力行为”。



更重要的是,在奥特姆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18岁以下的堕胎手术必须经过父母同意。


为了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彻底结束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


奥特姆和陪同自己的表妹一起,踏上了一场远赴纽约的“堕胎之旅”。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观众都会联想到电影《四月三周两天》。


就连导演伊丽莎·希特曼也在采访中提及,《四月三周两天》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同样是底色残酷的青春片,同样聚焦少女堕胎的题材。


《从不》的整体基调和叙事方式,却不像前者那般尖锐和压抑。


它并未着力于刻画、渲染奥特姆的不幸与痛苦,只是在平静而克制的镜头下,为观众缓缓道出一个细腻的少女心事。



和以往的大多数“堕胎”片不太一样,《从不》中没有哭天抢地的情绪表达,也没有鲜血淋漓的特写镜头。


片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来自于两个地方——


第一次是奥特姆在确认怀孕之后,为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


她以烧红的曲别针为工具,在自己的鼻翼上打了一颗鼻钉。


这是片中唯一流血的镜头,也是奥特姆想要掌控自己身体主权的象征。



第二次是在纽约做堕胎手术前,她需要按照惯例,回答医护人员的调查问题。


“你的伴侣是否威胁过你?”

“你的伴侣是否对你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你的伴侣是否违背你的意愿,强迫与你发生性行为?”



这些问题的回答,要从四个频率中做出选择——


从不(Never),很少( Rarely ),有时(Sometimes ),总是(Always )。


这也是这部电影片名的由来。



一开始,奥特姆虽然略显尴尬,但还能勉强回答问题。


直到最后一题的出现,奥特姆如鲠在喉。



医护人员换了一种问法:


“从你出生到现在,是否有任何人强迫你与之发生性行为?”


奥特姆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地回答出“有”。


透过这轻飘飘的一个字,她从始至终都讳莫如深的真实经历,已经让观众了然于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从未告知和追究谁是造成这起意外的“凶手”。


但正因如此,它让观众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凶手——


他可能是奥特姆学校里,当众进行荡妇羞辱的男同学。



他可能是奥特姆家中,习惯污言秽语并以此为乐的继父。



他也可能是奥特姆打工的超市里,肆无忌惮猥亵女店员的男主管。



除了这几个最大的“嫌疑犯”之外,片中的所有男性角色,都对女性有着不同程度的蔑视与冒犯。


地铁上举止猥琐的变态、汽车上试图调情的男人。


就连工作中的一句简单问候,都被男顾客解读成某种暗示。



为了凸显女性受到的冒犯,片中设置了一组特别的对照:


手与手的接触。


当片中的男性与两位女主角的手接触时,流露出的只有征服对方的欲望。



而当奥特姆与表妹及医护人员的手接触时,传达的是支撑对方的力量。



这个特别的对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完美讽刺了现实——


自从堕胎这个严肃的议题产生以来,一直竭力为女性争取主宰身体权力的人,始终都是女性本身。


把时间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堕胎在美国的绝大多数州都是违法的。


1970年,一名德州女性未婚先孕,想要人工流产。


当时的德州,不允许产妇在未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堕胎。


于是,她当一纸诉状告发当地县检查官,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诉韦德案(Roe VS Wade)”



“罗诉韦德案”的出现,第一次让大家正视女性堕胎这个诉求。


1973年,美国确立了女性在妊娠头三个月,有自由终止妊娠的权利。


但遗憾的是,在这之后不久,受到各方压力的最高法院,又允许各州出台限制女性堕胎的条款。


换句话说,堕胎自由在此后的美国,又成为了一纸空谈。



堕胎这个议题,在西方一直争论不休。


而堕胎这个词,也一直与道德不贞、行为不检点等刻板印象相连接。


但很多人却忽略了,意外怀孕也分为不同的情况。


非自愿、且未做好当母亲准备的意外怀孕,于女性而言本来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不及时止损,只可能带来灾难之上的灾难。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2012年发生的“萨维塔事件”。


当时,爱尔兰的一名28岁产妇萨维塔·哈拉帕纳瓦尔,在被送进当地医院时已经开始有流产迹象。


她提出了紧急堕胎的请求,但受限于当地法律,医院一直拒绝。


直至三天后胎死腹中,医院才进行了引流手术。


但遗憾的是,萨维塔最终死于流产引发的感染和脓毒症。



当萨维塔离世时,距离她第一次提出堕胎的请求,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


换句话说,因为对堕胎的偏见,而错过了一周的救治时间。


“萨维塔事件”的发生,以血的代价推动了女性争取堕胎自由的运动。


2018年5月,爱尔兰堕胎合法化终于通过。


My body,My Choice


直至今天,对于堕胎的偏见仍然屡见不鲜。


去年,美国阿拉巴马州就通过了一项“全美最严反堕胎法案”。


法案规定,无论哪个阶段的孕妇,都被禁止堕胎。

即使是因被性侵怀孕、乱伦怀孕也不例外。

为什么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处置权,却要由其他人来投票决定?

那些竭力讨伐堕胎的人,又真的了解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吗?

不要让萨维塔的悲剧,再发生这个世界上。

▽图片为蕾哈娜反对堕胎禁令,并晒出该州男议员的照片

*本文作者:张不才

不夸张,这是有史以来“死人”最多的电影
这是去年最好的法国电影,没有之一
这部9分国产新片,我一秒钟都舍不得快进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