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女摄影师,竟然做了40年保姆,她的一生充满传奇
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
去世后留下15万张底片,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她是保姆,也是传奇摄影师——
薇薇安·迈尔
Vivian Maier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艺术家注定是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一群人。
但凡事总有例外,总有些人故意隐藏起自己的才华。
表面上从事着卑微平凡的职业,不求名利,只默默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
当岁月的河流冲刷过,沉淀下来的就是他们毕生的创作结晶。
薇薇安就是这样一个以摄影为毕生追求的隐士。
薇薇安的人生境遇,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桃姐》。
《桃姐》
同是未婚无子,当了一辈子保姆。
不同的是,桃姐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她所照顾的家庭。
而薇薇安却是用保姆身份,来掩藏自己作为摄影师的另一面。
薇薇安将她的保姆身份和摄影师身份平衡得很好:前者用来糊口,后者滋润心灵。
她故意拼错自己的名字、模仿蹩脚的法国口音,还戏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间谍”。
她把所有的底片都藏在一只只皮箱中,从未向身边人展示过自己的作品。
以至于认识她的人听说她会摄影,都惊讶不已。
薇薇安的人生轨迹与梵高十分相似: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闻名于世。
然而,不同于梵高的怀才不遇,薇薇安是自愿低调。
她并未打算靠自己的才华来获得名利,仅仅是喜欢摄影而已,更像是一种“自嗨”。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十分罕见,不禁令人想要深入了解这个神秘的女人。
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带我们一探“保姆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的双面人生。
影片获得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奖、和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发现,薇薇安的作品很难被世人知晓。
毕竟连她身边最熟悉的人也都不知道她会摄影的秘密。
2007年夏天,29岁的约翰·马卢夫,为了给一本关于芝加哥建筑历史的书搜集资料,在一个拍卖会上花380美元买下一个箱子,箱子里有四万张底片。
这些底片大多是上世纪50到70年代芝加哥街头的影像,无论构图光影,还是动感与独特性,都堪称高水平。
这让马卢夫十分感兴趣。
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
约翰·马鲁夫为她建立了一个网站——Vivianmaier,并上传了其中大概200张照片。
没想到照片立刻在网上爆红,获得了不计其数的点赞和留言。
人们都对这些拍摄于50年代对街头作品赞叹不已。
马卢夫继而买下底片主人更多的拍卖品,这一次的收获包括:
十万张底片和幻灯片,上千卷尚未冲洗的胶卷,还有不计其数的收据、信件、剪报和便签。
但是唯独没有关于这些东西主人的任何信息。
当马卢夫开始浏览这些底片的时候,他发现这些随意拍摄于芝加哥街头的照片,透露着一种质朴而感人的力量。
它们记录了过去的旧时光和城市发展的历史。
由于马卢夫的整理,使得她的作品开始登上美国以至意大利、阿根廷和英国等地的报纸。
2010年,薇薇安的作品开始在芝加哥进行展出,成为摄影圈中热议的人物,被认可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之一。
大量没有冲洗的胶卷,如果不是被马卢夫发现,也许永远尘封在在角落里。
他不禁好奇究竟是谁拍摄了这些照片,为什么拍?又为什么不示人?
这是一位记者吗?还是一位职业摄影师?
于是,马卢夫开始了一场寻找这位神秘摄影师的旅程。
但当他试着从网络上搜寻那个出现在相片纸带上的名字时,得到的却只有一则讣告。
马卢夫拨通了薇薇安物品中的一个电话,对方说:“那是我的保姆。”
这让马卢夫始料未及,为什么一个保姆要拍这些照片?
在好奇心驱使下,马卢夫开始寻访薇薇安过去的雇主们,希望探寻更多她的信息。
但神秘的薇薇安实在没有为世人留下太多线索,多数人对她的评价都差不多:
一个尽职的保姆,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有点孤僻,很注重隐私。
每住进一户人家,薇薇安都会要求给保姆间的门装上锁。
并要求他们的口头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许任何人进入她的房间。
而且她很少告诉别人她的真名,往往使用替换的拼写或者彻底的假名,例如她曾以“V. Smith”为名自称。
薇薇安·迈尔192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并在出生后不久就返回法国(其母亲的故乡),在一个小村庄度过童年。
1951年,25岁的薇薇安·迈尔回到纽约。
1959年,她离开纽约搬去芝加哥,此后大多以保姆工作营生。
曾经的雇主们对她印象深刻之处还有,每搬进一户人家,薇薇安总是带着很多沉重的皮箱。
现在他们知道那些皮箱中装的,都是经年累月拍摄的底片胶卷。
所有人都不解——
为什么这些照片没有被薇薇安洗出来?
如果没人看,拍了又有什么意义?
清洗地板、准备三餐、照看孩子,这就是薇薇安的日常工作。
她喜欢孩子,对孩子们很好,孩子也喜欢她。
矛盾、大胆、神秘、古怪、非常注重隐私……是熟人们对薇薇安的评价。
人们在看过她的作品之后,不禁觉得女佣这一身份,有点委屈了这位才华横溢的摄影师。
但薇薇安似乎并不这么觉得。
薇薇安刚到纽约时,曾在一家血汗工厂做过缝衣工,但她很快发现这个工作不适合她。
工作幸苦倒是其次,主要是没有时间拍照。
她发现,保姆才是最合适她的工作。
有吃有住,还能陪孩子们玩,有很多空闲时间在街头漫步拍摄,而保姆间的厕所刚好可以做暗房。
在薇薇安休息的日子里,她经常漫步到城市中类似“贫民窟”的地方去拍摄。
边缘化人物是薇薇安·迈尔拍摄的主体,包括穷人、老人、少数民族和儿童等。
据薇薇安照顾过的孩子们的回忆,初夏时节,薇薇安经常推着童车,脖子上挂着她珍贵的禄莱相机,偷偷走一些雇主不让走的“冒险路线”。
如果你漫步在50年代的芝加哥富人区,也许会看到这样一位身材高大,神情严肃的女人,正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散步。
她剪着齐耳短发,穿着不显露身体线条的宽松男式衬衫,看上去和大多数保姆没有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她脖子上经常挂着一架禄莱相机。
薇薇安照片中的人物大多是仰拍,也就是说相机位置很低,这给她的人物多多少少增添了一丝伟岸和幽默。
原因就在于这台禄莱相机与众不同的取景方式,可以让薇薇安低头拍摄。
这样还能避免直视拍摄对象,拍摄时不会令对方不适。
这就是薇薇安的方式:我在拍你,但是你最好不知道。
这不禁令我想起现在经常在街头遇到的“摄影师”,举着镜头就冲陌生人拍个不停。
相比之下,薇薇安的方式就显得礼貌很多。
薇薇安拍摄对象不仅仅是街头日常,她几乎是最早的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五十年代是休闲郊区生活,六十年代是大社会变革,七十年代则是深度动荡。
她的镜头,几乎游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一名资深影迷,薇薇安也追星。
她经常带着相机徘徊在电影院附近,很多明星都被她拍摄过。
在芝加哥,薇薇安受雇于简斯·伯格斯一家,长达十七年。
她几乎成了家中三个男孩的另一位母亲。
她为他们拍摄家庭录像,将那些温馨的时光都镌刻下来,看得出薇薇安一定很爱他们。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薇薇安越发孤僻古怪,经常流连于垃圾回收站和公园长椅之类的地方。
有时还会喝得酩酊大醉,人们都以为她无家可归,其实她在银行里有21000美元存款。
人们以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妇人,其实在五个储物仓里,藏着她用镜头记录下的艺术人生。
之后,简斯·伯格斯家的三兄弟帮她住进养老院,并轮流照看她,完全是美国桃姐的故事。
那时的薇薇安已经有点神志不清,她忘记了自己寄存在储物仓里的东西,忘记付费,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拍卖以及约翰·马卢夫的意外收获。
如今,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位被埋没的天才。
薇薇安的作品不仅重现天日,在世界各地展出,还受到各界的赞誉。
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里说:
一位更加杰出的美国街头摄影师被发掘出来了,并赞美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让这座城市拥有其爵士风味的矛盾瞬间”,认为薇薇安是与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比肩的摄影大师。
独立报则认为,薇薇安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功富裕的美国人边上的人:孩子、黑人女仆、商店门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
为薇薇安办展的芝加哥文化中心馆长,赞誉她的作品"犹如一部摄影史书"。
马卢夫说:“我欠薇薇安一个虔诚执著的努力——她是她所在的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我越了解薇薇安,就越着迷。她是个奇异的人,聪明,才华非凡。我得到了它并愿意与世界分享它。”
我们该感谢发现薇薇安作品的约翰·马卢夫,正是他的整理和传播让这世人知晓这位杰出的摄影师。
薇薇安.迈尔的隐士人生,令她的作品从未被商业化,这也令这些摄影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薇薇安让我们明白,日常生活中并不缺乏美与情趣,缺乏的只是一双去发现的眼睛。
薇薇安将她的保姆身份和摄影师身份平衡得很好:前者用来糊口,后者滋润心灵。
既是保姆也是天才摄影师的她,用15万张底片向世人证明——
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只要有感兴趣的事就去做。
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时间会证明一切。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