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富豪,又贡献了部震撼世界的烧钱大片
前几日“‘摘星星的妈妈’回家了”刷爆网络,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从古人的九天揽月、蟾宫折桂,到如今的神舟十三次迭代发展,从古至今,人们都始终怀揣着一颗太空梦。
太空旅行、星际运输、火星移民.....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词听起来是不是仍然如同“天方夜谭”。
但如果说有这样的一家民营公司,以此为经营项目,潜心20余年研发,如今可能真的离这样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你相信吗?
让我们走进奈飞最新的纪录片 《回到太空》,去看看这遥不可及的梦想,究竟是怎么一步一步的照进现实的。
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导演: 金国威 /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主演: 伊隆·马斯克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2-04-07(美国)
片长: 128分钟
马斯克,这个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
就在前段时间,福布斯发布《2022全球亿万富豪榜》,埃隆·马斯克以2190亿美元财富位列第1名。
1995年至2002年,马斯克与合伙人先后创办了三家公司,分别是在线内容出版软件“Zip2”、电子支付“X.com”和“PayPal”。
2004年,加入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并担任董事长与产品设计师,随后成为首席执行官。
2016年,联合创办了神经科技公司Neuralink,该公司专注于开发脑机接口。
......
而在其中最瞩目的当属2002年成立的Space X,这家公司也估值超过了1000亿美元,是仅次于字节跳动和蚂蚁集团的全球第三大独角兽企业。
而它的目标就是降低太空运输的成本,并进行火星殖民。
是的,你没听错!
“地球上那小小的人类意识的火苗,它出现的时间不长,也很容易就消失不见。一颗彗星,极端气候,谁知道呢,第三次世界大战?都可以毁掉它。显然,我们需要通过成为多行星的物种,将生命延伸到地球之外,保护这点意识之光。”
这便是埃隆·马斯克对太空的执念,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太空梦并不来自于对太空的情怀,或是对技术的迷恋,他对于人类文明繁衍的危机感。
伴随着埃隆·马斯克这句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前瞻,仓库大门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当之无愧的主角——猎鹰运载火箭。
众所周知,航天项目的科研堪称吞金巨兽,有能力有资金发展的国家寥寥无几,能够独立研发火箭已经是十分了不起了。
但是火箭发射可是一个一次性买卖,送上去可以,想要完整的收回来就很困难了,想要收回来,还收拾收拾下次接着用,干可循环买卖,那可就是难上加难!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降落伞回收,但主要是对发生目标的回收,比如说咱们的神舟飞船返回舱再回到地球时就是开伞降落的,至于送他上天的火箭助推器则是一次性消耗品,用完就没了,下次发射还得重新造。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简直就是为马斯克量身定制的。
21年前,2001年马斯克已经是一个创业两次,完成“一个小目标”,并且财富自由的高质量人类了,
换做常人,或许就此“金盆洗手”,提早退休,颐养天年,可他是为人类文明繁衍而操劳的马斯克啊!
他做了一个惊人而又伟大的决定,把自己手里这1.6亿美元全部花掉!
造火箭!
SpaceX就此诞生。
马斯克也深知宇宙运输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为此他开始着手研究火箭的回收计划。
火箭不同部分的成本都是不同的,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本都来于发动机,如果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循环使用,那成本绝对可以大大降低。
其实火箭回收这个思路并不新鲜,几十年前就有了,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发展仍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为什么呢?
其实让火箭回收大概有两种思路,一种就是学飞机横着降落,第二种就是像火箭起飞一样,竖着在降回来。
第一种横着降这种思路其实就是航天飞机,但最终证明这个思路并不便宜,成本甚至比一次性的还要高。
以美国举例,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整体耗资超过了2000亿美元,平均每趟旅程的运费高达16亿美元。
第二种竖着降落的思路,学名叫液体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路径。它的风险极高,但回报又偏低,普遍被业界不看好,那他究竟有多困难呢?
这就需要火箭上天后,尾部完成助推使命开始分离,方向上就需要旋转180度,掉头朝向地面展开深隔壁不断调整飞行姿态,期间还要发动机的点火来减速,各个方面精准配合,才能保证最后着陆成功,准确降落到目标回收点,整个过程也就短短几分钟,这么仓促的时间里,哪一点上出了偏差,火箭都可能会被炸毁,变成一场烟花。
而我们的狠人马斯克,就是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为一个已经拥有大量成功商业经验的马斯克,最初几年靠刷脸在硅谷投资人那里东拼西凑出来了1亿美元,再加上自己小金库里的1亿多,研发就此开始。
古往今来,没有哪项傲人的科技成就是可以一次成功的,马斯克的火箭也不例外。
研发之路十分坎坷,最初六年就烧光了2亿美元,只换来了炸机三次。
当然,失败乃成功之母。虽然在外界看来,这不过是一场不自量力的梦的破碎,但是在Space X团队看来,这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接近真相的扎实的脚印。
第一次事故,2006年发动机自燃导致坠毁,这次事故调查发现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有缺陷;
第二次2007年第二次试飞的事故原因是,起飞七分钟之后发动机停火导致了火箭坠毁,经调查发现,原来是飞控系统的参数出现了错误;
而第三次2008年的8月试飞,一级火箭推力过剩,撞到了二级火箭,导致双双坠毁。
成功可能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这时候马斯克没钱了。
肖特维尔是将SpaceX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的关键人物。
2008年8月,SpaceX经历“猎鹰1号”运载火箭第三次试飞失败后,马斯克面临崩溃。
当时,肖特维尔向客户说明他们的发射是成功的,要做的只是修复一台“猎鹰1号”以及在一二级火箭分离方面花些时间。
在接下来的9月,试验成功了,12月,徘徊在生死边缘的SpaceX获得NASA的合同。
之后,马斯克提拔肖特维尔为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没有她,我们根本做不到现在这样。”马斯克曾这样评价。
2015年12月21号晚上,SpaceX公司成功发射猎鹰九号火箭,
发射十分钟后,火箭的第一级部分将会地面,并且保持树立的姿态平稳落地,这开创了火箭从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历史。
自此火箭“回到太空”,不再是梦。这也让人不禁遐想,遨游甚至移民太空的那一天好像不远了。
其实我们国家也一直不甘于人后,在发展火箭回收事业上,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争取到2035年左右完全实现运载火箭的重复使用,现在国内的一些航天企业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9年国内某航天公司推出一款RLV-T5小型火箭,高度8.1m,起飞重量1.5t,在回收实验中他的表现非常不错,可以飞到300m高度下落回收,回收的精度达到了7cm。
另一家公司的星云—M火箭甚至能连续回收使用二十多次,此前也在陕西完成了一百米级的垂直起飞和降落回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当然目前的我们和SpaceX的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后来也还有很多技术难题等着我们去攻克,但不能否认咱们已经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本文作者: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