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历史中,真真假假
为防走失,点击上方公号名,右上角「设为星标⭐️」
好像活在历史中,近几年频繁涌起类似的恍惚与真切感,距离最近的一次是上周末。
当地时间周五至周六,被视为雇佣兵组织的瓦格纳集团,针对俄罗斯军方高层发动兵变,交火,占领军事设施,朝莫斯科进军,后又在白俄罗斯总统的调停下达成共识返回营地。
经历过好几轮“要见证历史了”的喧闹,那些被讲述的故事与真实存在多少偏差,身处大时代缝隙中的小人物命运如何,人人都有了更新更真的犹疑、体会和答案。
本期单向榜单推荐的新书,有在历史脉络里填充血肉的传奇,有虚构出真实作家的小说,也有像“蛀虫”一样寄生于历史之中的自传;作家们如狐狸,用消费商品建构出未来世界,无数琐碎细节还原当下的你我,真真假假,虚实难辨。
“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纳博科夫说。
“故事是如何写成的?……若是收集一下作家们斗胆谈论这个问题的各种说法,你最终会得到一本废话选集。空洞之处越明显,作家获得的追随者就越多。以某个全球文学明星为例,他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顿悟时刻是如何在二场棒球比赛中到来的。就在球飞过空中的那一刻,他意识到他要写一部小说。”
以名字呼之欲出又偏不点明的“某个全球文学明星”举例开篇,定下了全书的趣味与狡黠,狐狸般的狡黠。
在真假虚实和故事内外来回穿梭,作者杜布拉夫卡对不同层级的文本控制娴熟、灵巧,就如狐狸:俄国作家们流传的或真或假轶事,钟爱纳博科夫的经济舱作家,面对想要入行的女学生,头痛该如何向年轻女子解释“作家”职业所面临的风险,“深刻、危险以及痛苦的职业危害,无法用生肉色的止疼片来解决”。
“在绝大多数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狐狸的象征性语义场中都预设了狡猾、背叛、谄媚、虛伪、欺诈、自私、鬼崇、傲慢、贪焚、堕落、肉欲、报复,以及避世,经常与一种卑下行径联系在一起,总是陷人各种痛苦纠葛,沦至失败者的境地,其个体属性史定了它与更高等的神话生灵绝缘。
……文学这一不忠行当的图腾,狐狸可谓当之无愧。”
狐狸是作家的图腾。
被剧透的故事也能好看
作者: [英] 希拉里·曼特尔
译者: 刘国枝 / 虞涛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23-2
《狼厅》《提堂》《镜与光》,译者刘国枝这样形容都铎三部曲:“用俗套的话说,三部曲是关于亨利八世与其妻子们的故事,但不落俗套的是选用了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展现出一个拥挤、喧闹、恐怖的宫廷。”
被处死的亨利八世的亲信——面对托马斯·克伦威尔这样结局明确的历史人物,如何填充上血肉,如何从繁杂的历史尘堆里抽出细节编织,对写作者的语言节奏与叙事技巧都是极大考验。显然希拉里·曼特尔通过了考验。大面积的心理独白、人物对话、闪回、倒叙,她凭借《狼厅》《提堂》两度获得英国布克奖。
《镜与光》开场便是“王后的头颅刚一落地”,让人想起《提堂》的结尾:“不过”这个词就像藏在你椅子底下的一个小精灵。它把墨水变成你还没有看到的文字,变成画过页面、超出纸边的线条。不存在所谓结局。如果你认为有结局,就是误解了它们的本质。它们全都是开端。这里就是一个。
都铎三部曲完结,如果你认为历史有结局,就是误解了它们的本质。
无家可归者的困境与武器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陈民 / 安尼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出版年: 2023-2
“兼具诗歌的凝炼和散文的坦诚,如实描述出无家可归者的景象。”这是 2009 年诺贝尔文学奖给赫塔·米勒的颁奖词。
无家可归者,既是《呼吸秋千》里二战期间被派到俄国劳动营的德国受难者,也是《独腿旅行者》里新移居到西柏林的伊莲娜,《人是世上的大野鸡》中正在申请离境的居住在罗马尼亚的德裔温迪施一家。这本书就收录了后两篇小说。
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少数族裔,始终是“生活在外国的外国人”,无家可归。这句看起来很是奇怪的罗马尼亚俗语,道破了无家可归者们最强也是最后的武器:
“人是世界上的一只大野鸡。”温迪施抬起袋子放到自行车上。“人很强壮,”他说,“比畜生要壮。”
孤独的义务
那些时刻你共享过
作者: [韩]尹成姬
译者: 安松元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惊奇
出版年: 2023-5
尹成姬的短篇小说集,句子简明,极少的形容词,带着“收集生了虫子的苹果做成果酱”的味道,被作家金爱烂描述像是“自己明明没有写过,却又好像写过的故事”。
你会惊奇在阅读时涌起与金爱烂相似的感受,那些拥有一点点小癖好、遵循奇怪社交规则、怀抱着生命中小小荣光的人,每个都不是你,却都和你共享过同样的时刻:
她在图书馆已经工作了九个年头。因为米饭可口,她一直在发胖,裤腰都放宽了一码。一到十点她就睡觉。只有在星期三和星期四十一点入睡,因为要看完她喜欢的艺人出演的电视剧。胃炎完全治愈,但又患上了食道炎,所以,仍需吃完饭三十分钟后服药。(《那个男人的书,第 198 页》)
自从我升职为代理,在下班的路上总感到疲惫不堪。突然想交一些朋友,不过是那种不需要参加婚礼、孩子周岁宴的朋友。于是我加入了网络同好会,名字叫“生于愚人节”。同好会会员们相互鼓励,讲述自己出生那天发生的匪夷所思的事情。没人在乎讲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孤独的义务》)
假期结束前的几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妈妈出门时跟他说要去一趟A市的姑姑家。可是,妈妈没有再回来。……面色蜡黄的人群走出车站。男子跟在人群中不住地叹息,只是并不觉得悲伤。在他的心里,有什么东西像奖牌一样明亮地闪着光。他不敢哭,好像他一哭,奖牌就会生锈似的。(《小小心算王》)
而在这些细碎的时刻与时刻之间,你会突然发现故事里的角色消失,忍不住回头寻找,才意识关乎生死的沉重就埋在尹成姬淡淡的笔触下。如同我们生命里遭遇的巨大改变,而当时的你不知道。
会讲故事的人,无论形式
作者: 刘东明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23-4
“在民谣成为一个名词之前,刘东明就已经是其在国内最好的诠释者。”(白水)
在早期专辑《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已显露出的对鲜活日常的明敏关照,又再次出现在了刘东明的首部文字作品里。他给生命中有过交集的人留下颜色与足迹,因为相信人并非“一朵在天上流浪的云”。他用 17 个短篇小说,写那些被命运漠然安排却又活出自身滋味的市井小人物,平淡里漾出惊心动魄,就如《国际玩笑》里的一句扯闲:“今门儿发丧,我看四哥也回来喝豆腐汤了,他见得多,拉呱有意思,一会吃大席听他好好拉拉。”
“弹唱佳,叙事有物,表达真诚”,音乐圈里推崇的地道民谣要素,换成文字也是相通,会说故事的人总在那儿。
一个有无数恶习的女人
作者: [意大利] 奥里亚娜·法拉奇
译者: 陈波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23-5
用“世界第一女记者”来形容奥里亚娜·法拉奇大概过于简单,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懊恼是一种更具体的赞美:让他说出“越南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被他称为“曾与新闻界之间最灾难性的谈话”,正是法拉奇的采访。
出生于动荡,又深入战地报道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与各国政要对谈,法拉奇对其供稿平台的感谢,也可看成是对“记者”这一职业的精准描述:
感谢《欧洲人》(我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地最具声望的报纸上,所以也谢谢它们),它让我得以像“蛀虫”一样寄生于历史之中,在历史发生的那一刻感受它;感谢《欧洲人》,它让我见证了历史的残酷与和平粉饰下的污秽;也让我认识、描述了那些被运气砸中获得权力,从而决定我们命运走向的大大小小的人物。
在这本“编选自奥莉娅娜·法拉奇最著名的作品和一些此前从未面世的文稿”的自传型文集中,你能看见记者身份外更多的她:厌恶写作“那种非人的孤独”,了解“战争的不可理喻、愚不可及和歇斯底里”,拥有“炸弹一样瞬间爆发”的爱情却不想成为妻子,更有一段蓬勃有力的自述囊括她如自由野狗的人生:
我是一个有无数恶习的女人,将来注定要下地狱。我不停地写作、旅行、打包或拆开行李,我酿基安蒂红酒、蜂蜜,还养了些鹌鹑。我还从没有去过我真正的家:那是我在乡下买的一套房子,地窖里装满了上好的葡萄酒,周围环绕着树林和葡萄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护照的“职业”一栏里写上“葡萄酒生产商”。
唯物主义
透视哲学地基中的唯物主义
作者: [英]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吴文权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行思 / 艺文志eons
出版年: 2023-3
魔术师
那些隐秘而关键的节点
译者: 柏栎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群岛图书
出版年: 2023-4
“一九一二年《死于威尼斯》出版时,没有人想到它来自真实的欲望和真实的事件,那发生在前一年他和妻子的威尼斯之行时。”在致读者信中,科尔姆·托宾这样描述他找到的关于托马斯·曼一生的切口。
面对“那个时代最有名望的德国人”及其整个家族相当轰闹的轶事,托宾选择了那些隐秘而关键的节点:年轻时隐瞒的艺术抱负、一生都在遮掩的性取向、战争中失语的政治表态。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托马斯·曼人生中的私密部分和关键部分得到了巧妙的平衡。故事中的这个男人,成年后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书桌旁,或是与妻子饭后散步度过。就是从这种静止的生活中,托宾塑造出一部史诗。”(《卫报》)。
“他们不理解怯懦。对他们而言,只有透彻。但托马斯认为,这个时代的透彻只属于少数勇士。对其余人而言,这个时代唯有混乱。”在动荡中面对怯懦与欲望,托宾赋予托马斯·曼的自白,在虚构中重塑了一位作家。“魔术师”的称谓在作品内外都有了指代。
无尽的玩笑
最佳阅读方式或许是,正在读
作者: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俞冰夏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出版年: 2023-4
中文版百万字的体量导致这本书的“售前导读”有点特殊:阅读本书的最佳方式应该是读纸质版,用三个书签。一个用于标记实际阅读进度,一个用于 1031 页开始的“注释与勘误”部分,一个用于 238 页的“赞助年代”页面——公历被赞助商冠名的年代取代,大部分情节发生在“得伴成人纸尿裤之年”,其余年份还有皇堡之年、佳能之年、小包装德芙巧克力棒之年等等。
入选《时代》周刊“1923 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华莱士本人被认为是天才的共识,《无尽的玩笑》几乎成为一种现象:电影里,中产阶级夫妇在睡前讨论华莱士自杀的原因,年轻女孩只看了 20 页,但会把这本书“放在那儿,因为它让我看上去很聪明”。
这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会被怎样阅读,华莱士聊过:“如果对人们来说有一种悲伤,我不知道是什么,45 岁以下还是什么,它与快乐、成就和娱乐有关。还有一种他们认为发生了什么事的核心的虚无感,我希望这本书的那部分内容会稍稍触动他们的神经末梢。”
编辑: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