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洞头海岛上有座“善”地标

2017-10-12 温州都市报

为助力“铁三角”、喜迎十九大,温都全媒体启动《新乡风·心家园》文化礼堂巡礼大型采访活动,11个采访团将陆续奔赴各县(市、区),深入一线,聚焦“文化礼堂、精神家园”。

温都全媒体将通过该大型采访活动,深入挖掘各地文化礼堂特色,推出一批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文化礼堂典型,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人们内心向往、精神寄托的一个场所。

该大型采访活动也是一次全媒体大练兵,11个采访团由温都全媒体各新闻部门负责人、资深记者带队采访,实施“以老带新”师徒计划,让年轻记者在大型采访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此外,该大型采访活动将集结温都全媒体覆盖700万用户的优势,各平台全程联动,在温州都市报、温都网、“掌上温州”新闻客户端、温都微信、温都微博、温都视频发布专题报道,欢迎广大用户关注、讨论、分享。


第三站走进打水鞍文化礼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60qbyra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美丽的打水鞍,载梦出发,驾驭惊涛,不怕浪高风大,老榕树啊,绽放芬芳新花,古老渔村处处容颜焕发……”日前,洞头打水鞍文化礼堂里传出动人的旋律,那是居民正在练习村歌——《唱响美丽的打水鞍》。


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足的同时,打水鞍社区将“善文化”内涵融入文化礼堂建设,使文化礼堂成为居民心中“向善、学善、扬善”的精神家园。


舌尖上的“善行餐”     陈阿婆呼朋唤友,最爱去礼堂吃饭

每天中午11点半,打水鞍文化礼堂的“善”食堂便会准时开张。


72岁居民陈阿婆带来了自家的花生米,与10多位银发老人围坐在大厅,一边分享美食,一边闲话家常。陈阿婆每日作息很有规律:早上6时起床到小区里转转,再喝上一碗小米粥。到了中饭和晚饭时间,她便招呼上老朋友,一起到打水鞍文化礼堂吃上一顿“爱心餐”。

打水鞍社区居民长期以捕鱼为生,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2007年12月,北岙打水鞍旧村改造顺利回迁,从那以后,这个落后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2008年,由洞头民政部门与打水鞍社区牵头成立了“善”食堂。每位老人每月付150元,就能够每天在“善食堂”里享用中餐、晚餐。为了让“善”食堂顺利办下去,每年过年过节,从外面回来的人们,总是会送点米、油、现金过来。


2013年,打水鞍文化礼堂建成,“善”食堂逐渐移到礼堂内。现在,社区里还给“善”食堂配上了营养师,为老人精心搭配可口的营养餐。“这里的菜品很丰富,每天都不重样。”陈阿婆对“善”食堂很满意,几乎天天光临,“老伴不在了,儿子儿媳也不在身边,以前我都随便吃点,现在有食堂了,饭菜营养均衡,儿女也不用担心了。”


如今,社区里的爱老敬老氛围越来越浓,就算子女不在身边,陈阿婆也不怕没人照顾日常起居。打水鞍社区支部书记梁亦传表示,除了“善”食堂,文化礼堂内还有“善”居堂、“善”医堂、“善”礼堂等平台,可以解决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孤寡老人的吃、住、养问题,让老人安度晚年。


星期天的“善行日”     周末有了好去处,王师傅直呼想不到

每到周日,打水鞍文化礼堂会举行“星期天善行日”活动,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进入文化礼堂一楼,如何照顾家中老人等主题的安全讲座吸引了众多听众。二楼的春泥学堂给小朋友们带来饼干DIY课程,房间里散发着浓浓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礼堂广场上的大屏LED播放着英雄儿女保家卫国的战争片,整个文化礼堂呈现满满的暖意。不仅如此,义工队还带来爱心理发、爱心义诊、家电维修等活动。

“真的很热闹,那天我剪了头发还看了电影,过得好充实。”刚从外地回到老家的王师傅直说开心,“以前周末,大家打麻将的打麻将,睡懒觉的睡懒觉,哪有这么多活动可以参与。现在不一样了,真好。”


“星期天善行日”是洞头区委宣传部今年推出的践行农村文化礼堂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又一新载体。洞头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开展善行日活动,把群众从赌桌、酒桌和封建迷信活动中吸引过来,引导群众参与发善心、表善意、行善举等善行活动,有效提升文化礼堂人气,从而激发礼堂文化内驱力,促进文化礼堂常态运行长效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


礼堂里的“善文艺”    社区有了旗袍队,张阿姨的脾气变好了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打水鞍文化礼堂二楼,一群旗袍队成员正身着款式美丽的旗袍,演绎着新时代东方女性的秀美。


这些旗袍队员都是打水鞍社区的居民和从其他地方赶来的爱好者。张波是旗袍队队长,1995年嫁到打水鞍社区。“过去都是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围着锅台转,现在有了文化礼堂,我们可以组织喜爱的文化活动,围着自己转一转。”张波说。


这支旗袍队于今年6月份成立,目前共有20余人。平时每周一、三、五的晚上,大家下了班便急忙赶到文化礼堂排练。“有了文化礼堂,我们就好像有了家,免费提供场地给我们排练,真的很方便。”张波介绍,每次遇到比赛,队员们要训练一个多月,“虽然这个不是我们的专业,也不挣钱,不过对待所有的演出,我们都非常认真。”


“她以前下了班就是看电视,身体差,脾气也不太好。”张波的丈夫说,参加旗袍队之后,她现在每天都精神满满,脾气也好了很多。

“她们展现了海岛女性的新风采,我们将继续支持她们在文化礼堂内大秀风采,把打水鞍社区的新生活和对未来的畅想秀出来,成为洞头流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打水鞍社区支部书记梁亦传说。

 


洞头文化礼堂

将惠民进行到底

    ——洞头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大志说“文化礼堂”


去年12月,我刚来到洞头时,发现一个情形,文化礼堂的吸引力不够,老百姓的参与度不高,这对文化礼堂建设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个障碍。

如果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中心,那么农村则是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向城市,传统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在基层公共文化供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到周末,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往往无事可做,扎进棋牌室、麻将桌里。

文化礼堂主要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没有人气,便达不到预期效果。从提高文化礼堂吸引力的角度出发,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提高了文化礼堂举办活动的次数。现在洞头以街道为单位,这些街道每周都要组织一次文化礼堂的活动。目前,各街道间已形成互学互比的氛围,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老百姓的参与度。

其次,洞头有独有的传统文化和古老民俗,我们将文化礼堂的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洞头有个传统节日叫“七夕成人礼”,可借此对16岁的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

此外,我们还采取了“1+4+X”的项目模式开展“星期天善行日”活动。“1”是指“升旗礼”,为必选动作,即每次在文化礼堂开展活动前举行升旗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4”是指组织一次排练教学、观看一场主题电影、举行一期技能培训、举办一堂主题讲座;“X”是指“周日公益便民服务”,组织便民公益团队、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各类“善行”活动,比如家电维修、水电维修、义诊、理发、补鞋、清洁乡村公益行动等。

“星期天善行日”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文化礼堂的主体,针对基层需要制订活动供给菜单,让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由过去“政府的文化礼堂”转变为现在“我们的文化礼堂”。

这大半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这一主题,立足“建、管、用、育”一体化,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洞头各街道乡镇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0家,行政村覆盖率达35.71%,位居全市前列,于2016年被评为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区。

现在,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通过文化礼堂这一载体,洞头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晚上,老百姓的活动很多,唱歌、跳舞、画画等等。而这就是文化礼堂的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入驻老百姓心中。



礼堂文化,我们的文化!为温州文化新名片点赞!

来源:温州都市报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作者:谢宾祥、夏忠信、黄云峰/文 姚卡/摄

编辑:胡琪琪

校对:陈将

审核:潘达源

温州都市报微信广告投放联系电话:0577-88825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