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鼓词表演成为温州瓯海杨宅文化礼堂活动的一大亮点

2017-10-27 温州都市报

        为助力“铁三角”、构建五大发展生态、建设国际时尚智城,温都全媒体启动《新乡风·心家园》文化礼堂巡礼大型采访活动,11个采访团将陆续奔赴各县(市、区),深入一线,聚焦“文化礼堂、精神家园”。

        温都全媒体将通过该大型采访活动,深入挖掘各地文化礼堂特色,推出一批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文化礼堂典型,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人们内心向往、精神寄托的一个场所。

        该大型采访活动也是一次全媒体大练兵,11个采访团由温都全媒体各新闻部门负责人、资深记者带队采访,实施“以老带新”师徒计划,让年轻记者在大型采访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此外,该大型采访活动将集结温都全媒体覆盖700万用户的优势,各平台全程联动,在温州都市报、温都网、“掌上温州”新闻客户端、温都微信、温都微博、温都视频发布专题报道,欢迎广大用户关注、讨论、分享。

第17站走进瓯海丽岙杨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66agd4g4&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午12时30分许,瓯海区丽岙街道杨宅文化礼堂内传出悠悠鼓词声,吸引台下百余名观众。近日,家住瓯海南白象的杨大伯提前吃过午饭,搭乘公交车赶到丽岙街道杨宅村。他非常喜欢的一位鼓词老师郑福眉在该礼堂登台表演,“等着看这场演出好久了!”




杨大伯听鼓词方便多了 


        当天中午,杨宅文化礼堂鼓词表演正式开始了。词师郑福眉敲起牛筋琴,他唱的是温州鼓词传统曲目《玉鸳鸯》。这是杨大伯非常喜欢的一曲鼓词。他听了不下五场表演了。


        杨大伯今年75岁,他说,自己退休后,一个春节期间,村里有一场鼓词表演,他去听了一回,便开始喜欢上了。



        杨大伯说,虽然以前没有固定的场所可以听鼓词,但只要周边乡镇有鼓词演出,他都会赶去欣赏。有的乡镇较远,来回都要计算班车时间,为了赶车,有时鼓词没听完就不得不离场了。现在好了,杨宅文化礼堂定期有词师过来唱词,每次还能事先知道下一场的表演者是谁,这对杨大伯来说,就方便多了。

今年暑假,杨大伯的孙子在杨大伯家住了10来天。为了让小孩子感受鼓词的魅力,杨大伯好几次都带着孙子一起去听,“没想到孙子蛮喜欢的,回家还学着唱。”


        相比从周边赶来听鼓词的杨大伯,杨宅村村民更有幸福感。今年83岁的陈阿公是杨宅村一名退休老教师,他也时常来文化礼堂看演出。 每次听戏前,他都会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泡上一杯茶,带到这里边喝茶边听戏。陈阿公说,自从文化礼堂建起来,这里就成了杨宅村村民“老有所乐”的好去处。



每个月有四场鼓词演出


        杨宅村有一条紫溪。紫溪的一侧是杨宅文化礼堂和侨文化馆。杨宅文化礼堂建于2013年,是当时温州首批文化礼堂之一。侨文化馆也建于2013年,是浙江省首个村级侨文化馆,它记录了杨宅村人在外打拼的历史、成就以及回报家乡的荣耀。而另一侧是灯光球场、公园等,村民可以在这里看电视、阅读书籍,或者运动健身、散步等。



        走进杨宅文化礼堂,只见墙壁上贴着一张10月份活动的安排表:鼓词表演、广场舞、门球赛、升国旗仪式等。


        “每个月有四场鼓词演出,四场电影放映,观众多的时候有上千人。”文化礼堂总干事张爱英自豪地说,杨宅文化礼堂开放快5年了,这里的人气也越来越旺。而鼓词表演成为杨宅文化礼堂活动的一大亮点。


        “扁鼓抱月牛筋琴,乐声悦耳乡腔亲”,类似描述温州鼓词的对联,刻在文化礼堂内的柱子上,一张张宣传画则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温州鼓词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特色,这里还展示牛筋琴、扁鼓等鼓词表演的乐器。


        杨宅村村支书姜育州说,鼓词是温州的传统民间曲艺,不少老一辈温州人对鼓词情有独钟,一些海外华侨喜欢听听鼓词的录音,以慰思乡之情,“我们希望将杨宅村打造成温州鼓词的‘主场’,将这一个传统民间曲艺保留、传承下去。”


要为温州鼓词培养传承人


        温州鼓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丽岙有着丰厚的曲艺沉淀,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白门松便来自丽岙。


        姜育州说,村里的老人们喜欢听鼓词,从前没有鼓词馆时,他们很少有机会到现场看鼓词表演。为此,村里在建设文化礼堂的时候,就考虑到突出鼓词元素。


        姜育州也是个鼓词爱好者,不少词师由他邀请来文化礼堂表演。每个月的农历月初和月末,或者每逢重要的传统节日,瓯海区曲艺家协会的鼓词表演者们都会到场演出。台下有300多个座位,常常座无虚席,有时二楼走廊上也被观众挤得满满的。


        难能可贵的是,鼓词曲艺家们来到杨宅村演出基本上属于公益演出。周万兴是瓯海区曲艺家协会顾问,也是温州知名的鼓词词师。在他看来,在温州地区杨宅村的鼓词文化传播是比较成功的,“  村里组织表演的工作人员特别用心,我们也非常乐意到这里表演。”


        邀请词师来杨宅文化礼堂表演,是一种“引进来”方式,姜育州更希望杨宅文化礼堂今后还会有“送出去”。他们计划创建首个省级鼓词基地,并邀请温州鼓词的优秀词师在杨宅文化礼堂开设培训班,吸引年轻人学习鼓词,使这门传统的曲艺后继有人。



“软硬”兼施造精品 三大机制强实效

——瓯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徐延鸿说“文化礼堂”


        截至今年10月份,瓯海区已建文化礼堂、文化家园81家,其中今年新建5家。


        自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瓯海区文化礼堂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万余场,参加群众近40万人次。瓯海区先后获得市、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区。


        一、建设礼堂,“软硬”兼施造精品。采用“区级统筹、镇街主导、村(社区)级主体”的形式,统一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扎实推进文化礼堂建设。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以“五有三型”“两堂五廊”为统一标准,积极推进无线网络进文化礼堂,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另一方面注重软件提升,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及历史底蕴,对建筑风格、馆室陈列等提出更高要求,打造精品文化礼堂。


        二、创新管理,三大机制强实效。建立“分片指导+星级管理”创新管理新模式。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联、区社科联及文化礼堂建设专家指导团成员组成7个业务指导组,分片对文化礼堂建设、管理、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程指导督查。落实“财政支撑+多元投入”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区财政安排建设专项资金300万元,各镇街以1:2的比例配套投入。完善“考核验收+优秀评比”制度。将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列入镇街年度宣传思想工作考核的内容,对被评为一、二、三级文化礼堂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补助。


        三、拓展载体,文化社团来助力。2015年,瓯海区委宣传部和区文联牵头,开展“文化社团进礼堂”活动。由瓯海区41家登记在册的文化社团列出文化大餐,各文化礼堂采用“按需点团、以菜点单”形式,让文化社团借着文化礼堂的舞台一展风采。瓯海的这一活动获得了温州市“2015年度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并入选《温州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操作手册》。


        四、培育文化,良好乡风润人心。在文化礼堂举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设立“善行义举榜”、“最美人物榜”,开展好家庭、好邻里、好婆婆、好媳妇等乡风评议,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群众,不断润泽人心,积极弘扬文明风尚,凝聚价值共识。设立民间道德奖,引导百姓自觉参与到文化挖掘传承的“轨道”上来,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为温州的文化礼堂点赞!

来源:温州都市报

作者:李雪锋 林广 吕进科 /文 郑鹏/摄

编辑:汪麟康 华晓夏

校对:陈将

审核:潘达源

温州都市报微信广告投放联系电话:0577-88825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