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州平阳有座“创”礼堂,记录了近40年创业故事

2017-11-22 温州都市报





      为助力“铁三角”、构建五大发展生态、建设国际时尚智城,温都全媒体启动《新乡风·心家园》文化礼堂巡礼大型采访活动,11个采访团将陆续奔赴各县(市、区),深入一线,聚焦“文化礼堂、精神家园”。

        温都全媒体将通过该大型采访活动,深入挖掘各地文化礼堂特色,推出一批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文化礼堂典型,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人们内心向往、精神寄托的一个场所。

        该大型采访活动也是一次全媒体大练兵,11个采访团由温都全媒体各新闻部门负责人、资深记者带队采访,实施“以老带新”师徒计划,让年轻记者在大型采访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此外,该大型采访活动将集结温都全媒体覆盖700万用户的优势,各平台全程联动,在温州都市报、温都网、“掌上温州”新闻客户端、温都微信、温都微博、温都视频发布专题报道,欢迎广大用户关注、讨论、分享。


第25站走进平阳毛家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04i7oxg0&width=500&height=375&auto=0


  39年前,平阳县萧江镇毛家处村、青龙村村民在改革开放滥觞之初,凭借三条编织袋起家,创造出了今天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塑编产业。


  毛家处村和青龙村两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毛。去年10月,两村共同建成了毛家处文化礼堂,同时还成立毛氏文化基金会。

 

  

筚路蓝缕,三条编织袋发家

文化礼堂记录近40年创业故事

  平阳萧江有着“中国塑编之都”的金名片,而塑编产业的起源地就在毛家处村、青龙村两地。和其他乡村的文化礼堂不同,除了大型舞台、宣讲堂、图书阅览室等文化场所外,位于毛家处礼堂二楼的塑编馆别树一帜。



  1978年,当地村民毛传臻出差来到江苏南通。在当地菜市场,他第一次见到了白色编织袋。当时,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用的包装袋,以麻袋为主。“麻袋分量重,价格高,一条要6元钱,那时候算很贵了。”毛家处文化礼堂总干事毛芳均介绍,菜贩们用编织袋装毛豆轻便又美观,这让毛传臻很感兴趣。当时,他找到了当地的塑料厂,花6元钱买了3条编织袋带回平阳。


  萧江和塑编近40年的渊源,就此开启了。彼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这几个袋子不是拿来装粮食或者蔬菜,它们的用途,展现了村民们的创新智慧。



  塑编馆的墙壁上记录了这三条编织袋的故事。毛传臻回村后组织了10位村民,每个人出资100元,购置木料,请木匠制作了10台手拉木机,又从福州购买了塑料编丝500公斤。设备完工,原料到位后,村民们又从苍南宜山请来织布机修理师傅,经过四天的调试,成功织造出了第一条编织袋。


  1978年8月,平阳县首家村办企业——萧江青龙塑料编织厂诞生,开启了第一代手工编织生产作业。如今。塑编产业已经成为平阳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规上企业53家,年产值100多亿元。



  沿着塑编馆一路走来,依次陈列着第一代木头打造的塑编袋织机,到第二代滚筒机生产线,再到第三代全自动设备,这是当地塑编产业三次技术革命的见证,也是村民们创新创业文化的见证。   

    

从生产塑料编织袋到制造出口设备

创业创新文化在继承发扬

    

  文化礼堂落成短短一年,已经相继举办了各类活动数十场。“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我们都安排了民俗活动,还邀请相关部门来开展法制、科普宣传。”毛芳均说,他们最重视的还是,希望让更多年轻一代加入到文化礼堂活动中来,为此还在周末安排了村歌大赛、排舞等活动,组织学生们参观塑编馆,“很多年轻人都是第一次知道先辈们创业艰难和敢于开创的精神,我们也希望通过学习村史,让创业创新文化得以继承发扬。”



  今年6月7日,毛家处文化礼堂塑编展览馆接待了2名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外国客人。他们刚刚在萧江的浙江胜龙机械有限公司采购了5台塑编机械。借此契机,毛芳均和胜龙机械董事长毛芳胜邀请他们参观文化礼堂塑编展览馆,并向他们介绍了当地塑编文化发展历史。


  “这里记录我爷爷、父亲那一代人的创业故事,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是我们整个产业发展到今天的根脉。”毛芳胜说,他经常会带客商来参观了解平阳塑编历史,除了展现当地塑编产业特色,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还希望能以父辈们为榜样,传承发扬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


  毛芳胜开办胜龙机械,改生产袋子为出口编织袋生产设备,正是年轻一代中创业创新的一个缩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塑编产业机械化,当地许多设备都要从常州、烟台等地进口。遇到设备损坏、零件更换,都要跑到厂家去,非常不方便。


  毛芳胜的爷爷过去就曾从事编织袋生产,这让他更有体会,决心能在本地制造更优的生产设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地生产的编织袋设备,从过去每小时数百公斤编织袋的生产量,上升到如今每小时10多吨,单位产量耗电量也显著减少,更加节能环保。

    

村民集资88万元设立文化基金

奖励优秀学子,帮扶困难学生

  作为当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毛家人仍然深感后继人才远远不够。毛家处村、青龙村上一辈的企业家,许多人只念到初中、高中就出来工作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日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礼堂引领,鼓励村民重视教育。


  走进礼堂大厅,迎面就是一面光荣榜,上面密密地列满了捐资的热心村民。今年正月,毛家处文化礼堂发起成立毛氏文化基金会,奖励成绩优秀的学子,帮扶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一倡议得到两村企业家、热心村民积极响应,短短几天时间就筹到了88万元。


  “高考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奖励1万元,考上第一批3000元,第二批2000元,考上专科学校1000元。”毛芳均介绍,考上研究生同样奖励1万元,考上平阳中学、浙鳌中学同样给予2000元奖励。


  从今年9月开始,毛家处文化礼堂每年还为所有一年级开蒙的孩子送上600元红包,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针对贫困学生,文化基金给予每学期3000元的助学金“今年第一批已经确定了两位学生,一位初中生、一位高中。”毛芳均说,和奖励不同,贫困资助力度更大,而且是持续性的,会一直资助到其完成学业。    


01

承载村庄的历史

展示村庄的现在

助力村庄的未来

——平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华说“文化礼堂”


  一座优秀的农村文化礼堂,必定要培育先进的礼堂文化。这种文化要有对过去的传承,要有对现状的展现,还要能对未来产生一种推力、进行一种引领。平阳毛家处文化礼堂的文化培育便具有这三大特征。


  一是承载村庄的历史。萧江产值百亿的塑编行业发展史,既是毛家处人创业创新的奋斗史,也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一个缩影。毛家处文化礼堂设置的塑编馆,承载了毛家处人40年来筚路蓝缕、创业创新的厚重文化。


  二是展示村庄的现在。无论哪里的商业伙伴来了,商行天下的毛家处人都不忘带他们去文化礼堂走一走看一看,参观这座村里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感受村庄的历史和现在。


  三是助力村庄的未来。未来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经济发展起来的毛家处,在文化礼堂发起成立毛氏文化基金会,奖励成绩优秀的学子,帮扶家庭困难的学生。


  在平阳,像毛家处这样的农村文化礼堂不在少数,正矗立在平阳的广阔大地上,为巩固基层宣传阵地、传承民间优秀文化、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温州的文化礼堂点赞!


来源:温州都市报

作者:汤琰琰 谢树华 王春霞/文 王诚/图 视频

编辑:金晖 王锦灵

校对:严嘉瑜

审核:潘达源

温州都市报微信广告投放联系电话:0577-88825925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文化礼堂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