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 | 李书福炮轰电动车资质发放不合理 近9个月名单未更新

2018-03-29 中国经营报车视界


“电动车资质根本一些就是走后门,有些人拿了资质到处找投资,但真正有能力的不批。”


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炮轰电动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不合理性。



实际上,自2015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先后有15家新建企业跨过了这道“资质”之门,得到“准生证”。最后一家江淮大众项目核准批复文件的落款是2017年5月16日。此后至今,获批名单再无更新。


尽管政府方面对此始终保持沉默,但来自多方的信源称,国家发改委自去年5月下旬起,即暂停了对新建新能源乘用车投资项目的核准。


暂停已坐实,但何时重启不得而知。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正在排队或有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或团队有百余个,如今却面临着“通道”卡死、计划打乱的窘境。



面对这一困境,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在接受新浪汽车采访时表示,一些小的企业或者造车新势力没有生产资质可以与大的车企合作,这是目前比较好的方式。


作为曾参与资质审核的专家组成员,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也对媒体曾表示,“有的企业问我怎么办,我认为不如先做起来,找有资质的企业合作,在合作中吸取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经验。相信如果质量和市场反响好,早晚会拿到资质。”


事实上,自2017年下半年起,一部分新造车企业,在宣布首个产品即将落地的同时,也纷纷采取了“合作生产”策略。但在大多数企业看来,“借腹生子”绝非长久之计。跨越“资质门”,依旧是它们心中的头号目标。


近期“中经车视界”精彩内容  


聚焦 | 乐视汽车广州拿地造车 公司暂为“空壳”

公司 | 频繁收购股权质押比例超50% 广汇汽车难甩“高负债包袱”

重磅 | 凯马汽车收到工信部行政处罚书 不达标产品将进行为期6个月整改

公司 | 江铃汽车“商乘并举”战略或遇阻

公司 | 江淮大众首款SUV年内推出 新合资企业能否双赢

公司 | 奇瑞押注新能源能否绝地反击

公司 | 保时捷否认即将国产传言:不考虑在中国进行生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