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说十善业道经 99、100集|净空老法师

2018-04-07 忆如来

关注「忆如来」

菩提道上结伴同行




忆如来净宗学堂资料库


总目录

请点击下图(小标题)进入链接

注|不断更新中…敬请关注


学堂最新动态

点击标题进入链接

 讲经教学 / 新增 

  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 共508集(圆满)

  净修捷要报恩谈-黄念老 / 共33集(圆满)

 视频专区 / 新增 

  刘素云老师《真情无限 大爱无疆》 / 共5集

  潮州谢总道德讲堂七天课程

 音频专区 / 新增 

  刘素云老师《真情无限 大爱无疆》 / 共5集

 复讲|黄念老《无量寿经》讲座

不断更新中

敬请关注



忆如来净宗学堂资料库


讲经教学

佛说十善业道经》

99、100集 / 共159集

主讲|净空老法师

2000.4.21~2001.3.31 新加坡净宗学会

进入往期

  点击标题进入 

 佛说十善业道经 1、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3、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5、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7、8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9、10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11、1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13、1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15、1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17、18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19、20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21、2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23、2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25、2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27、28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29、30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31、3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33、3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35、3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37、38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39、40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41、4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43、4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45、4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47、48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49、50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51、5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53、5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55、5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57、58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59、60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61、6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63、6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65、6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67、68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69、70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71、7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73、7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75、7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77、78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79、80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81、8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83、8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85、8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87、88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89、90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91、92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93、94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95、96集|净空老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97、98集|净空老法师

待续…


第99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

2000.10.28

敬请在WIFI网络下观看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12l0oovz&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字版  

 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最后一行: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这一条前面虽然讲过一次,意思还没有能够显示出来。因为四摄法对于世出世法都非常重要,我们多用一点时间来研究讨论有好处。四摄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是能处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关系要是处不好,不但是造成许多的困难,还必然会引起许多的灾害。天灾人祸是从什么地方生起来的?我们真的明了之后就晓得,四摄法能够消除一切灾难,所以这一条我们不能不重视。

  佛在此地教导我们,能将十善业道落实在四摄法里面,就能够消除世间许多的天灾人祸。四摄头一条是“布施”,昨天跟诸位说过了,今天我们从佛教的教义里,更深入一层去体会它。佛在经典里教菩萨,布施里又有四种遍施,佛学的名词叫“四悉檀”。“四”是数字,“悉”这一个字是中国字,“檀”是檀那、是布施,四种悉布施,“悉”是普遍。换句话说,完全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这四种布施。这就讲得深入而且透彻。

  第一、“世界悉檀”。“世界”两个字怎么讲法?“世”是讲时间,“界”是讲空间,世界是我们今天一般人所讲的宇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你看佛教菩萨的心量多大!你能够把心量圆满的拓开,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修这种布施,你得的利益是欢喜,佛家常讲的“常生欢喜心”。欢喜心从哪里生出来?一般我们在经论里常看到“法喜充满”,这个充满是充满宇宙,充满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一片祥和,法喜(欢喜心)是这样布施成就的效果,我们要学习。这个效果,在佛教化众生里面,就是普遍接引众生,佛经常讲“普度众生”。你没有这个心量,怎么能帮助众生?不但度不了众生,连自己也度不了。你没有这个心量,时时刻刻生烦恼,怎么会常生欢喜?所以我们要想想,如何将十善业落实在世界悉檀。

  第二、“为人悉檀”。这在布施里面有特定的一个对象,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人”在此地,它引申的意思是“众生”,十法界里头,如果只为人这一法界,就还漏掉了九法界,所以我们懂得佛的意思,真的是举一,我们就知道十:念念为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说有情众生,一定也包含到无情的众生,我们这个布施的心、布施的行为,才能达到究竟圆满,我们所得到的利益生善。念念为人不为自己,生善、纯善。为自己就生恶,就不是生善。为人才生善,为众生就生善。正如佛在本经前面给我们的开示,让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佛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修成?四摄法就成就了。

  第三、“对治悉檀”。这四条愈来愈精细。第一条是讲你的心量,念念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拓开心量。第二条是念念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第三条就教导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要全心全力帮助他们,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

  首先帮助众生转恶为善。怎样帮助他们?自己做出样子给他们看,不做出榜样给他们看没有用。所以,古圣先贤的教学,都是做样子给人看。从前做父母的懂得,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父母在儿女面前,言谈举止都不违背礼。为什么?这叫家庭教育,做给儿女看,让儿女从小就看到听到。这是负责任的父母,是真正爱护子女的父母,绝对不给儿女有不好的印象。从前人懂得,现在人不懂了,所以现在有一些同修常常谈到儿女不听话,他们都没有想想,儿女为什么不听话?决定不能怪儿女,儿女年岁小,不懂事,只知道模仿,大人表现怎么样,他们就学习。由此可知,儿女不听话,学生不听话,责任在哪里?父母自己本身没做好,老师本身没做好,回过头来反省,原因就找到了。儒家所谓是“父不父则子不子”,你作父母不像作父母的样子,你的儿女当然也就不像作儿女的样子。

  《三字经》的前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四句话重要,是古圣先贤教育的总纲领、总原则。“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不要讲太深,讲最浅近的,小孩生下来都是善良的,都是好的,怎么会变?“性相近,习相远”。“习”是他所学的。婴儿睁开眼睛他就会看,那个印象深刻,你给他看些什么,最初第一个印象,几乎就跟本性一样。现在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一个人的成就,老师的教育是帮助他完成,他的根是在家庭教育。父母尊敬师长,做出尊敬师长的样子让子女看,子女看到父母对老师这么尊重,自然对老师就有信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因此,布施里面,这两个是骨干:布施断恶修善,布施破迷开悟。实际上,对治悉檀所得的利益是破恶,为人悉檀所得的利益是生善。破恶就是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使我们的善能达到真纯。

  第四、“第一义悉檀”。这是布施的终极目标。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是入理、契入,我们今天讲真理。“真理”这个名词很抽象,我们换句话说: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布施才真正达到圆满。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认真努力去学习,为什么?在世间一切法里,你学不到的。这是四摄第一条“布施”,与四悉檀相应,布施波罗蜜才圆满。

  四摄第二条是“爱语”。“爱语”这个名词,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爱语不是好听的言语,不是花言巧语,可能是责备他,可能是喝斥他、骂他、教训他,是真正爱护他的言语。打他、骂他是真正爱护他,不爱他就不管他了。所以,大家不要把爱语看作一定是很好听的,那就弄错了。一天到晚跟人家接触,花言巧语骗人,不是爱语。

  真正的爱护,爱语的摄受,都要以智慧为基础,绝不是感情。智慧为基础,你才能观机。你帮助别人、劝导别人,用什么方法劝导?在什么时候劝导?劝导到什么程度他能接受?你都能明了,你才真正能够帮助他。他要是不能接受,起反抗,我们的作法就有错误。佛菩萨度众生,不急于一时,非常有耐心,这一生他不能回头,等来生,来生不能回头,等后世,这是我们要学佛菩萨的。如果机缘成熟,一定要抓住,绝不失时。所以,我们赞叹佛菩萨说法“如海潮音”,海潮就是一定的时候涨潮,一定的时候落潮,取这个意思,能把时节因缘掌握得非常好。应当说的时候不说,时候失掉了。不当说的时候说了,起反作用,达不到效果。所以,这是要用智慧去观机。

  由此可知,与一切众生交往,摄受一切众生,大根大本就是真诚的慈悲。这里面不夹杂丝毫的恶意,是真诚纯善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这个心就是佛心,这个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我们今天对于一些人没有这种爱心,是迷失了自性。要知道,这是性德,你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你的性德自然流露,不加丝毫勉强。你说:我要学。这个东西学不来的,必须契入境界,自然就流露了,佛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我们用这种心态、用这种行为处事待人接物,哪里不受欢迎?圆满真诚的帮助别人,别人怎么会不接受?他不欢迎、不能接受,还排斥,这就是迷失自性,迷失得太深太久,佛法里面讲业障太重。业障、迷惑可以化解,化解的方法就是教学,我们用教学的方法来化解。

  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他们一生的行谊显示出无尽的慈悲,永恒的爱意,爱护一切众生,无微不至,这是我们应当要体会的,应当要学习的。

  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条意思还没有讲完!


第100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

2000.10.29

敬请在WIFI网络下观看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1228uu0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字版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最后一行。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这一条对于世出世间法都是极重要的开示,所以我们特别详细的来介绍。四摄就是人与人、人与一切事物交往的四个原则。在人事物当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往。如果把这一桩事情做好,这个人就是佛菩萨;人与人交往做不好,这是凡夫,所以这里面包含着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这四条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前面两条已经说过,现在我们再讲第三条:利行。“行”是我们的生活行为,“利”是利益。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能够利益社会、利益群众、利益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凡是没有利益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菩萨决定不做。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自他是一不是二,这是事实真相。这个真相,六道众生不知道,六道众生的概念当中,自他是二不是一,这叫迷失了自性。四圣法界虽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没有亲证;换句话说,在理论上讲没有问题,他可以接受,他能够相信,在事上他没有证得,必须要到一真法界,这桩事情才证实。

  由此可知,六道凡夫迷得深,我们不能亲证这个境界,一定要相信佛的言语。我们学佛,第一个条件,就是对于老师(佛陀是我们的老师)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能有疑惑,我们才能够得到佛陀教诲的利益。如果对老师有疑惑,我们所得到的利益就要打折扣,看你疑念的深广。你的疑很深、很大,你是完全不能得利益;你疑得比较浅、范围比较小,你能得局部的利益。只有在丝毫都没有怀疑,对于佛陀的言教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我们才能得到佛法圆满的利益。

  《十善业道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是基础的教学,这一部经里面没有大小乘,没有宗门教下,也没有显密;换句话说,它是共同科目。只要你学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宗派,都要从这一部经典上扎根,所以它是根本的教学,学习的基础就是十善业道。这部经经文不长,前面一半,世尊为我们详细说明修行十善的殊胜功德利益;后面这一半,开示我们十善业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修行上。由此可知,这部经不能不熟读,不但要熟读,要背得很熟很熟。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都要想到佛对我们的教训,这样才叫修行。

  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的第一条。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在过去讲席里面说了很多,孝亲尊师、培养慈悲心都要落实在十善业,如果没有十善业,前面三句都是空的。具足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就落实,前面三句都做到了。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修行证果,剎那际都不能离开;离开这一部经,就离开了佛法。由此可知,这个经典的重要性。

  十善业道落实在四摄法利行里面,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杀生,不杀生的意思引申,决定不可以伤害一个众生,即使蚊虫、蚂蚁,我们都不可以伤害,我们看牠跟看人一样。牠出来是觅食的,牠没有死罪,我们不能因为讨厌牠,随便的杀害牠,不可以。蚊虫、蚂蚁都不忍心伤害牠,怎么可能起心动念去伤害人?佛在经上教导我们,“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利行。由此可知,众生不欢喜的事情,我们不能做,我们要做了就令众生生烦恼,这就不是菩萨行,就不是学佛,跟学佛完全相违背。所以思想、起心动念决定于大众有利,不能想到自己的利益,凡圣差别就在这一念之间,我们讲众生跟佛差别就在一念之间。

  诸佛菩萨起心动念是利益一切众生。诸位要知道,真正利益一切众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如果这个事情只利益自己,不能利益众生的,你自己多想想,决定是伤害自己,这个要细心观察才能看得到,粗心大意看不到。学佛的人心细,就看这个十善业,看这十条,落在六度里头,落实在布施,落实在持戒,落实在忍辱,落实在精进,落实在四无量心里面,落实在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现在讲落实在四摄法里,四摄里面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想想看,这个心多细!

  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一法里面都有十善业,圆满具足这十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所以叫粗心大意。菩萨生活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具足十善业,法法具足、念念具足、点点滴滴具足。我们能够了解这些事,对佛菩萨自自然然的恭敬心就生起来,为什么?确实不如,确实比不上。

  不杀生,利益众生。不偷盗,绝对没有占一切众生丝毫便宜的念头,占人家便宜的心就是盗心,就是偷盗,动这个念头就错了,何况还有行为?不邪淫,心地绝对清净,没有一丝毫染着。往下是不妄语、不两舌,于是四摄法才真正落实。四摄法里面,每一条里头不具足十善业,你怎么摄受众生?昨天跟诸位讲四摄头一条布施,布施的精义,精华的义趣,就是四悉檀。“檀”是檀那、布施;“悉”是普遍,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布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做得到做不到?你能够想到就做到,佛在本经前面开章明义就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到了,我们的行自然就到了。所以在眼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四摄法就圆满了。

  “利行”简单的说,念念都是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里面,最殊胜的是正法久住。正法在哪里?正法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正法在这里。我们要把佛的教诲做出来,这叫正法久住。做出来给人看,这是真实的利益、永恒的利益、无比的利益。诸佛如来示现在人间修行证果,他为什么不从事其他行业,为什么要示现作佛,用意何在?示现作佛就是示现正法久住。无量无边的利益,这是根本的利益。《华严经》末后的五十三参,像一棵大树一样,佛是这棵树的根本,五十三参是它的枝叶、花果。你看到这棵树多么茂盛、多么好看,那是枝叶花果。你就想想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去示现各行各业行菩萨道?他可以继承王位,以国王的身份行菩萨道,以大臣的身份行菩萨道,以现在是工商业界哪个行业都可以行菩萨道,他为什么要示现出家教学?今天我们看到的,他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知道这是根、这是本,无量无边一切真实利益的根本,这叫正法久住。所以从事于教学工作、教育工作。

  中国古人知道,诸位看看《礼记》里面的“学记”这一篇,“学记”这一篇用现在人的讲法,是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这个教育哲学、教育理念,从汉武帝奠定,一直到清朝末年,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都是依教奉行,国家赖以长治久安。在这个世间,人不分贫富贵贱、不分老少、不分行业,都接受这个教育。在佛法里面讲,皆是菩萨,学作菩萨、学作君子、学作圣贤,所以教育是利行的大根大本。根本如是,枝叶也不例外。所以无论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今天是什么样的身份,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一定要以真诚的爱心爱下一代、教导下一代,使下一代的人智慧开了,在我们这一代经验、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是利行。

  我们从这些地方细心去思惟,细心去体会,就知道行十善道,以四摄利行摄庄严故,能令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得广大的利益。这个利益简而言之,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繁荣兴旺,人人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利行。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END-

涉及版权、护持本公众号、佛法修学交流等…请联系本号。 

感恩!合十!   微信|18802678950


 进入忆如来净宗学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