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岁光阴不再来

2015-01-31 warfalcon

在看完一个同名的TED【20岁光阴不再来】,然后发现有同名的书籍已经在国内翻译出版了,找来看了一遍,这本书写得很不错,如果你还没到30岁,推荐把《20岁,光阴不再来》这本书买来看看。如果暂时找不到这本书可以搜索一下TED演讲【20岁光阴不再来】,在文章最下面的【阅读原文】放了一个链接,大家可以等有Wifi时看一下。

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观点:

有80%决定你生活的时刻发生在35岁之前。这就意味着你生活的重要决定、经历和心理学家说的“顿悟时刻”,有八成是在你30多岁之前发生的。换句庸俗的话说:你的20多岁是极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之一,它决定了你的事业、爱情、幸福甚至整个世界。

当然,你可以选择拖到30岁再拼命,但是上述的科学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拖过29岁,你的大脑可塑性、处理事情的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性格可塑性、婚姻质量、生育质量、人脉与贵人、起薪点和事业定向……一切都烙上了很难翻牌的劣势印记。20多岁有它需要解决的问题,而30多岁,也有属于那个年龄的奋斗主题在等待着你。

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过了30岁一样能改变,通过培养习惯就可以,但很明显的改变习惯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要比20岁时困难多了,大家还是先从100天行动开始改变吧。

了解自己的身份资本值多少?

其实很好理解,它就相当于我们个人资产的总和,是随着年龄增长而累积的个人技能资源。这些是我们对自身的投资,等做得上手、时间够长之后,它们便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有些身份资本会以履历的形式呈现,比如学历、工作经验、测验成绩、参加的社团活动记录……有些则比较个人化,比如我们讲话的方式、出身、解决问题的技巧,甚至包括我们的长相,都是身份资本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身份资本就一点一滴地积攒出我们的价值。

那“资本”可以用来买东西,“身份资本”可以用来买什么呢?这样讲可能更好理解些,在成人的市场里,身份资本就像是一种货币,我们可以用它来买到职位、婚姻……以及那些我们想要的生活。

那些肯花时间折腾、敢于探索、敢于承诺的年轻人,通常会有更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他们不但有更高的自信心、更强大的毅力,也比较脚踏实地。在探寻身份的过程中,常常会获得许多积极正面的结果,包括更清晰的自我意识,对生活更强烈的满足感,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压力……

“跑龙套”的实习,反而给履历减分

大部分没有技术含量的打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半毛钱用处。有时候纵容自己暂时做着这样的工作,然后掩耳盗铃地告诉自己“我这不算是真在找工作”。这种日子很轻松,然而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跑龙套实习”,在未来的HR眼里,反而会为你减分——代表着你的一段迷失期。

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致认为,20多岁的工作对我们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每个人一生中的工资增长,有三分之二发生在工作的头十年。之后,房贷和家庭开支就会成为一个人继续深造,或者外地调派的绊脚石,涨薪的幅度随之变得越来越小。

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自己挣的钱会越来越多。但是,美国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平均来说,一个人一生薪资的高峰是在40岁。

把路人变成贵人,多利用弱连接

那些只在“朋友圈”厮混的家伙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此生的贵人并非是圈内人,反而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路人。 ——罗斯·柯泽尔,社会学家

别只跟愿意和志趣相投的人混在一起,那样圈子越来越封闭,多跨界然而真正能使我们人生快速而富有戏剧性改变的,往往是那些与我们萍水相逢,永远不可能成为死党的路人。

什么是弱连接?

则指那些我们见过面,偶尔联系,但是还不太熟的人。或者一直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却未曾进一步发展成密友的朋友。

为什么会起做用?

由于弱连接不在我们的封闭交友圈里,反而能够引领我们接触新事物,自己熟稔的领域,在对方眼里都很陌生。透过弱连接,咨询和机会的传送远比透过密友圈更远更快——因为弱连接的人脉很少重叠。弱连接就像是一座桥,你看不到对岸,所以无从得知他们会带你到何方。

强连接的朋友圈里都是自己人,沟通时自然倾向于简单却不完整的“限制语法”(restricted speech),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圈内行话”。

同一个朋友圈的人不仅习惯用相同的俚语,而且基本上三观雷同。他们可能念同一所学校,或者抱着对爱情一样的态度,甚至看同一个类型的电视节目。无论是什么特别原因让我们如此相似,总之,常和强连接的人混在一起,会局限我们认识的人脉、知道的事情、讲话的方式,最终禁锢我们的思想。

扩展阅读

  • 点击今天第二条消息【阅读原文】,推荐了一个建立弱连接的APP

  • 以前在微信上讨论过这个话题,输入:【圈子】、【人脉

如何利用好弱连接?

请求帮忙是开始的第一步。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个典型例子。

** 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十八世纪末期,本杰明·富兰克林还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州级议员。他想争取到另一名国会议员的支持。在他的自传中,他回忆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我想赢得他的认同,然而卑躬屈膝不是我的风格,于是我换了一种迂回战术。听说他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见稀奇的书,于是我写了张字条给他,说我特别想欣赏拜读一下,而且很客气地询问是否可以借我几天。他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 来,而我则在一周之后归还,并附上了一张字条,表达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结果,当下一次我们在国会碰面时,他竟然主动找我谈话(之前从没发生过),而且非常客气;随后,他在各种场合也都表现出对我的认同。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他去世。这件事再次印证了一则我听过的古老格言:“曾经善意渡你的人,极有可能再帮你第二、第三次,就算你不开口,他也会主动帮忙。”

我们常以为,只要人家喜欢我们,就会帮助我们,因为圈子文化里的运行模式就是如此。不过,从富兰克林效应(Ben Franklin Effect)以及随后的经验主义研究证明,事情的运行模式正好反过来:我们往往要依靠那些并非很熟的人帮忙。

一旦弱连接帮了我们,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开始喜欢我们,有些甚至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富兰克林相信,想取得一个人的支持,那就先找他帮个忙。事情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而他也确实身体力行地证实了这一点。

人性都有一种心理——为善是好事,送佛送到西。所谓“助人者的快感”,就是来自慷慨的善行。许多研究指出,利他行为可以带来快乐、健康和长寿——前提是这样的帮助对我们不造成负担。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旦自己伸出援手帮人,之后就会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恩惠。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有很多的善意相授。老年生活能过得好,部分原因出自帮助他人;期盼向弱连接寻求协助的年轻人,提供了年长者一个做好事而开心的机会,除非他们提出的要求实在太让人望而却步了。

什么样的要求会让人望而却步?

类似还没弄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一心指望着“专业人士”交给他们一张光辉灿烂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对成功人士来说这的确不难,但是他们通常都是日理万机、行程即从,有心恐怕也没有闲。

让别人对你感兴趣,并设法拉近关系。事前做好功课了,理清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客气地请对方协助。

别被朋友圈里假象欺骗

你总能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过得比你好,网络上的朋友情况就是一个经过美图秀秀处理后的图片,总是看起很美好,掩盖缺点而已。

最好的方法是全力以赴做好眼前的事情,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多尝试,多坚持。

学会讲故事,把自己的与从不同表达出来

如何个性定制自己的人生

对于找工作的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一个好的故事尤为重要,比其他时期都重要。个人叙事就成了少数几样能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的事。20多岁的年龄,人生潜力无限,但是成就屈指可数。能够说一口好故事、生动地介绍自己以及自己梦想的人,比其他同龄人更占优势。

什么才是精彩的故事?

如果说建立身份资本的第一步就是要说出我们的兴趣和专长,那么第二步就是要说出一段与我们兴趣和专长相关的故事,无论是面试或约会聊天都能派得上用场的故事。不管你是治疗师还是面试官,故事要兼具内涵和结构才能独树一帜。如果故事太简单,给人感觉经验不足而且乏味;如果故事太复杂,又让人感觉你没有条理,不宜录取。

以前在微信上讨论过这个话题,输入:【印象】。


结束语

未来并没有刻在星星上,也没有任何保证。你该做的,就是宣告自己已经成年、用心过日子、找份认真的工作、挑选自己的家人、精算你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确定感。别让那些你没了解或没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来。

你现在的每一秒,每个动作,都在决定你的人生。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支莎娜

还没有完成,才开始20天就不窥伺奖品啦,我选的是跑步,基本上跑一天休一天。发现你想每天做其实会碰到很多事情阻挠,才20来天我都觉得好像过了很久似的,每次都会惦记着自己下的一百天之约确实比之前更勤奋去完成了,我决定跑满一百次再算自己完成。很谢谢我朋友推荐这个微信号给我

@蔡郧

偶然读了伍君仪、刘晓光的《把你的英语用起来》这本书。欣喜异常,因为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熨帖地为一个“资深半途而废者”解答了如何坚持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坚持学英语的疑问。更可贵的是,这本书还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方法,学习材料和工具,万事俱备,只欠开动并坚持啦!后来我在网上搜索资料的时候又发现了战皋先生的微博,他发起的100天行动深得我心,看到一个100天参与者为每日的行动配的美图,觉得很棒,就一并拿来,为我所用。 2014年12月18日,我开始了100天行动。具体内容是,每日抽出时间学习一课englishpod,并从当日的学习内容中选择一些短小有用的内容发一条英文微博(http://weibo.com/u/2230036277),并配图(因为期待自己第二个宝宝是个女宝宝,所以就选定图片全部是漂亮的女宝宝的照片)。

到今天为止,已经发了36条微博。坚持每天都学习并发微博,其中有1天白天没有时间发,晚上回家有事又忘记了,另外有2个周六日玩的太疯,也没发。 目前的感想和收获是,觉得自己之前经常凭着开头的三分钟热度,给自己制定难度过高的任务计划,导致难以坚持,经常虎头蛇尾地放弃,而这种放弃又反过来持续打击了自己的自信。现在我告诉自己,最重要的不是完成多么难的任务,而是保持这种持之以恒的状态,不太松也不太紧,藉于此,再追求进一步的进步。这个100天行动开始之后,渐渐收到朋友的反馈,有朋友说也想把英语捡起来,经常关注我发的微博。有朋友说我找的图片特别好看。我先生也说看到了我坚持学习的努力,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沟通和探讨。 总之,感谢《把你的英语用起来》和战隼先生,我会继续坚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