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告诉你怎样通过饮食来减肥
在看《意志力》这本书里看到几条非常棒的饮食减肥建议,分享一下:
正文
如果你确实想控制体重,那么你需要自制力来遵守这3条规则:
1. 永远不要节食。
2. 永远不要发誓说戒掉巧克力或任何其他食物。
3. 永远不要把体重超标等价于意志力弱,不管你是评判自己还是评判他人。
为什么节食不能减肥
有个现象叫做奥普拉悖论(Oprah Paradox)。奥普拉·温弗瑞刚刚做新闻主播时,体重从125磅增加到了140磅,于是去看节食医生,医生给她制订了一个每天消耗1 200卡路里的计划。她执行了这个计划,第一周减了7磅,一个月内减到了最初的125磅。但是后来,她又渐渐胖了。长到212磅时,她4个月不吃固食,专门吃流食,结果减到了145磅。但是过了几年,她又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胖,达到了237磅,日记里满是对减肥的祈祷。获得艾美奖提名时,她祈祷她的对手脱口秀主持人菲尔·多纳休(Phil Donahue)获奖。她后来回忆说:“那样的话,我就不用摇着我肥肥的屁股从座位沿着过道走上讲台让自己尴尬。”即将放弃希望时,她遇到了私人教练鲍勃·格林(Bob Greene),之后两人立即改变了彼此的人生。
在格林和私人厨师(也写出了畅销书)的指导下,在来做节目的营养学家和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温弗瑞改变了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她写周记,记下自己每餐吃了什么,精确到什么时候吃了金枪鱼、什么时候吃了三文鱼、什么时候吃了沙拉。助手围绕她的吃饭时间和锻炼时间给她排时间表。朋友给她作心理咨询,例如,灵性作家玛丽安娜·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与她讨论体重与爱情的关系。
结果于2005年展示在温弗瑞名下杂志的封面上:一个光芒四射的时髦女人,体重160磅(不过,注意,这一体重仍然比她首次减肥时的体重多20磅)。
温弗瑞自己在庆功封面事件4年后在一篇文章中坦率承认的那样。这次,她的杂志刊登了她160磅的老照片和200磅的新照片。“我生自己的气。”温弗瑞告诉读者,“我无法相信,经过这么多年,尽力做了这么多事情后,我仍然在谈论我的体重。这令我尴尬。我看着我较瘦时的照片想,‘我怎么又胖了呢?’”她解释说原因在于过度劳累和健康问题,这两样都损耗了她的意志力,但是即使在那时,奥普拉·温弗瑞也显然是个自律的人。要是没有自制力,她的人生其他方面不可能这么成功。她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志力,她能得到世界最好的专业建议,她有一群热心的监督者,她还承受着外部压力——必须每天出现在几百万观众面前,一有增肥迹象,就会被人看出来。然而,尽管有着所有这些力量、动机和资源,她仍然减不下来。
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奥普拉悖论:连自制力绝佳的人也很难始终如一地控制体重。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意志力在很多方面——学业、事业、人际关系、内心情感活动等——取得成功,但是就保持苗条来说,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成功多少。
这一点可以从基础生物学角度加以解释。当你运用意志力整理收件箱、写报告或者慢跑时,你的身体并没有本能反应。当你决定不去看电视而去付账单时,你的身体并没受到威胁。你的身体并不在意你是在写报告还是在上网。当你运动得太辛苦时,你的身体也许会发出疼痛信号,但是不会觉得生存受到了威胁。节食不一样。正如年轻的奥普拉·温弗瑞发现的那样,你的身体会随你节食一两次,但是之后就会与你抗争。实验室中,首次对胖老鼠控制饮食,它们会瘦下来。但是,一旦再次允许它们自由吃喝,它们就会渐渐胖起来,如果再次对它们控制饮食,那么这次要花更长时间才能让它们瘦下来。然后,再次允许它们自由吃喝,它们会比上次更快地反弹。这么减下去又胖起来三四次后,节食就不再有用了;即使它们吃少了,它们还是照样胖着。
进化喜欢那种能在饥荒中活下来的人,所以身体一旦有过吃不饱的经历就会努力保存所有脂肪。当你节食的时候,你的身体以为遇到了饥荒,于是竭尽所能留住每个脂肪细胞。迅速节食的能力,应该视为一种珍贵的一次性能力加以保存。日后,当你的健康或生存取决于你的体重能否减下来的时候,你也许会用到这个能力。
不要急速减肥,最好运用自制力慢慢地改变、产生持久效应。你必须特别注意策略,在自我控制的每个阶段,从设置目标到监控进展到增强意志力,你都会面对特别大的挑战。
自我控制的第一步是,设置切合实际的目标。
为了减肥,你可以首先照镜子、称体重,然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加以实施,最后得到一个更加苗条的身体。你可以那样做,但是很少有人那样做。人们的减肥目标如此不切实际,以致英国博彩公司威廉希尔(William Hill)专门针对减肥者设有一项业务。任何打算减肥的人,都可以与这家公司打赌。他们可以自己设定目标,也就是,在多长时间内减下多少磅。这家公司开出的赔率是50∶1,也就是,如果赌徒实现了目标,就赔50倍。博彩公司不仅让赌徒自己决定下多少注,而且让赌徒自己控制赌博结果,这简直疯了,就像让跑步者下注赌自己在自己设定的时间内跑完多少公里一样。尽管有这些优势,尽管回报超过了7 000美元,但是10次有8次仍是减肥者输。
记录你吃下的每一口东西
彼得·赫尔曼(Peter Herman)带领的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被试者到达实验室时,正处于研究者所说的“食物剥夺状态”,就是俗话说的“饥饿状态”。他们好几个小时没吃东西了。研究者给了一些被试者一小杯奶昔,这一小杯奶昔只能缓解一下饥饿;给了另外一些被试者两大杯奶昔,这两大杯奶昔所含的卡路里足以让正常人觉得吃饱了。然后,研究者让两组被试者以及另外一组一点奶昔也没喝的被试者品尝食物。
那是个幌子。被试者如果知道有个研究暴食的人在看着自己吃东西,就会突然没了胃口、变得非常克制。所以研究者假装只想知道被试者对各种零食口味的看法,把他们一个个安置在小隔间里,那里放着几碗薄烤饼和曲奇,还有一张评价表。评分时,被试者想吃多少就能从碗里拿多少——碗里的吃光了还可以再要,他们总是可以自己对自己说,多吃一些是为了更好地评分。他们意识不到,评分并不重要,研究者感兴趣的只是他们吃了多少薄烤饼和曲奇、奶昔对他们有何影响、节食组和非节食组有何差异。
非节食组的反应在研究者的意料之中。刚刚喝了两大杯奶昔的被试者,只是轻轻咬了一下薄烤饼,迅速填了评分表。喝了一小杯奶昔的被试者,吃了更多薄烤饼。好几个小时没吃仍然饿着的被试者,嘎嘣嘎嘣地吃了很多曲奇和薄烤饼。所有被试者的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节食者的反应恰恰相反。喝了两大杯奶昔的被试者实际上比好几个小时什么都没吃的被试者吃了更多薄烤饼和曲奇。研究者大感惊讶。因为不相信,所以他们做了进一步的实验,结果仍然差不多。最后,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非常自律的人也很难节食成功。
研究者给这个现象取了个正式学名——反调节进食(counterregulatory eating),但是彼得·赫尔曼实验室的人及其同事就把他叫做“去他的效应”(what-the-Hell Effect)。节食者在心中限定了每日的卡路里摄入量,当他们哪天因为某个意外超过了限量,比如在实验中应研究者的邀请喝了两大杯奶昔,他们就会认为那天的节食泡汤了。因此,不管那天剩下的情况如何,他们都在心里把那天归为失败。只能从第二天开始再重新节食。所以他们想,“去他的,我今天可以好好享受了”,而之后的大吃大喝往往让他们长出比减掉的肉更多的肉。那不是理性的,但是节食者好像意识不到这些大吃大喝造成的损害
大部分被试者毫不费力地回答了问题——毕竟,他们刚刚才吃的,知道自己吃了多少三明治。但是,那些超过了每日限量的节食者回答得明显不对。其中有些人高估了,有些人低估了。结果,不管是与非节食者相比,还是与没有超过每日限量的节食者相比,他们的回答都远远偏离实际情况。只要当天的节食没有泡汤,节食者就会记录自己吃了多少。但是,一旦超过了每日限量、屈服于“去他的效应”,他们就不再计算自己吃了多少,甚至不如非节食者清楚自己吃了多少。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自我控制中,定下目标后,下一步就是监控,但是如果节食者不再记录自己吃了多少,他们又怎么监控呢?另外一个方法是,留意身体发出的“吃饱”的信号。但是,对节食者来说,这个方法最终还是会失败。
不要把意志力浪费在严格的节食上
节食就要学会根据计划吃东西,而非根据内部感受和渴望吃东西。节食意味着你很多时候是饿的(即使减肥广告总是承诺不挨饿就减肥)。
更准确地说,节食意味着学会不在饿的时候吃,最好学会忽视饥饿感。你主观上只想忽视“开吃”信号,但是开始信号和停止信号互相夹杂,所以你往往觉察不到“停吃”信号,尤其是当你规定了每日限量的时候。你根据规则吃东西,只要你坚持规则,规则就会好好起作用。但是,一旦你违反规则——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突破限量——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指导你。正因为如此,即使喝了两大杯奶昔,节食者和肥胖者也会继续吃,而且吃得更多。奶昔喂饱了他们,但是他们仍然不觉得饱。他们只有一条明线,一旦超过那条明线,就不再有限制。
节食者要与突破每日限量的冲动作斗争,渐渐地损耗意志力。节食者在社交场合遇到令人发胖的食物,也会经历同样的斗争。节食者可以抵御一段时间,但是每次抵制都会损耗一些意志力。
意志力变弱后,他们又碰到特别诱人的食物。为了继续抵制诱惑,他们需要补充损耗掉的意志力。但是,为了补充那个能量,他们需要让身体摄入葡萄糖。他们被营养学的第22条军规困住了:
为了不吃,节食者需要意志力。
为了有意志力,节食者需要吃。
面对这个吃不吃的两难困境,节食者也许告诉自己,最好稍微放松一下限量。她也许为了安抚自己的良心而这样合理化:“看,我必须破坏节食计划,以挽救节食计划。”但是,我们知道,一旦突破了每日限量,她就容易对自己说:“去他的。”然后说:“开始大吃吧。”
如果对甜食的渴望过于强烈,那么你可以使用以下几个策略。第一个是延迟享乐策略:告诉你自己,你可以稍后吃一小块甜点心,如果你仍然想吃的话。(我们稍后还会讨论这个策略。)与此同时,吃点别的东西。记住,你的身体之所以渴望能量,是因为它把某些储存的能量用于自我控制了。身体觉得渴望甜食,只是因为吃甜食是补充能量的熟悉而有效的方法。健康食物也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虽然不是你想要的。
还要记住一点,损耗状态让你对一切的感觉都比往常强烈。对于损耗了能量的人来说,欲望和渴望格外强烈。节食经常性地损耗意志力,所以节食者经常性地处于损耗状态,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大大降低。那还会让渴望变得特别强烈——比原有的对食物的渴望还要强烈。这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很多节食者最终好像学会了漠视身体对食物的需求和感受。
节食者的第22条军规,没有应对良策。不管你最初有多少意志力,如果你在节食期间在甜品桌旁坐了够长时间对自己说“不可以”,那么“不可以”最终很有可能变成“可以”。你需要回避甜品车——或者,还有更好的办法,刚开始就避免节食。不要把意志力浪费在严格的节食上,要摄入足够的葡萄糖来保存意志力,把自制力用在更有希望的长期策略上。
为大战作准备
当你不饿的时候,当你有葡萄糖的时候,你可以为大战作准备。你可以使用一些经典的自我控制策略,从预设底线开始。对减肥来说,预设底线的终极形式即必胜形式——就像奥德修斯把自己绑在桅杆上——是胃旁路手术,它能从生理上阻止你吃东西,不过预设底线还有很多比较温和的形式。你可以首先仅仅把令人发胖的食物放在够不着的地方(就像实验中的年轻女子把巧克力豆放在够不着的地方),这样你就既能回避卡路里又能保存意志力。在一个实验中,把糖果放在抽屉里与放在桌面上相比,办公室职员在前一种情况下吃掉的糖果比在后一种情况下少三分之一。为了避免吃夜宵,你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预设底线策略,晚上早刷牙,也就是在吃了晚饭没多久,还没受到夜宵诱惑之前刷牙。虽然刷牙不能从生理上阻止你吃东西,但是这个根深蒂固的睡前习惯可以无意识地提醒你不要再吃了。而且,在意识层次上,它让零食看起来较不诱人了:你既想吃甜食,又想偷懒不再刷牙,你必须在这两个冲动之间权衡。
你也可以尝试另外一个策略,心理学家把这个策略叫做“实施意向”(implementation intention),即把行为自动化。为了减肥,你不要制订笼统的计划,而要制订非常详细的计划,规定在某些情形下具体要怎么做,比如,在聚会上遇到非常诱人但令人发胖的食物,你要怎么办。实施意向要以“如果……那么……”形式出现:如果x发生了,我就会做y。你越利用这个技术把行为自动化,你耗费的努力就越少。一些涉及斯特鲁普测试(第1章讨论过)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看到绿色字体的词“绿色”,你可以迅速确认字体的颜色;但是,看到绿色字体的词“蓝色”,你要花更长时间才能确认字体的颜色。而且,如果你在作斯特鲁普测试之前就损耗了意志力(就像一个英国研究者在实验中对被试者做的那样),那么你要花更长时间才能确认字体颜色。但是,他们发现,通过训练提高行为的自动化程度,可以弥补意志力的减弱。在确认字体颜色任务开始之前,被试者先形成一个实施意向:如果我看到一个词,那么我要忽视它的含义,只看第二个字母以及字体的颜色。这个具体的“如果……那么……”指令让任务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很多,对心智资源的要求降低了很多,因此是可以完成的,即使在被试者的意志力已经减弱的时候。
所以,在参加聚会之前,你可以为自己准备这样的实施意向:“如果他们提供薯条,那么我一点儿都不吃”;或者,“如果有自助餐,那么我只吃蔬菜和瘦肉”。对培养自制力来说,这个方法简单但惊人的有效。下决心把拒绝薯条变成自动行为,你就能相对不费力地做到,即使是在傍晚意志力比较弱的时候。而且,因为相对不费力,你可以拒绝薯条但仍然有足够的意志力来应对下个诱惑。
更根本的预设底线是,根本不去参加那种普通聚会,而去参加素食聚会。
称体重,估卡路里
如果你打算减肥,那么你应该多久称一次体重?
在保持体重不反弹方面,每天都称体重的人远远做得更成功。他们更不可能大吃大喝,他们每天面对体重数据时并没显出任何幻灭或者其他悲痛迹象。对减肥独有的各种挑战来说,有个常见策略仍然有效:越认真、越频繁地监控自己,就会越好地控制自己。如果觉得每天记下体重数据太过烦琐,那么你可以把这些苦工外包出去,比如使用带有电子体重记录仪的称。有些型号的记录仪甚至可以把每天的数据传到你的电脑或智能手机上,然后,这些数据可以制成图表,方便你监控。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当标签或菜单标出卡路里时,或者当你有个带卡路里监控程序的智能手机时,你可以多多关注食物的卡路里含量。当你搞不清楚卡路里含量时,你至少可以试着关注面前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这么做。
绝不说“绝不”
节食研究的结果往往令人沮丧,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我们把我们最喜欢的那个令人愉悦的发现留到最后说。这个发现是市场营销研究者在一个甜点车实验中得到的,他们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弄清自我控制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自我克制如此之难?正如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说的那样:“承诺不去做某件事,是让身体想去做那件事的最保险的方法。”那是人类心理比较令人沮丧的一面。为了寻找答案,研究者尼科尔·米德(Nicole Mead)和瓦妮萨·帕特里克(Vanessa Patrick)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自我克制。
延迟享乐的人吃得最少,实在引人注目。这说明,告诉自己“稍后再吃”在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和现在就吃一样。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渴望——对于压抑胃口来说,可能比实际吃了更有效。实验的最后一个部分,所有人都单独留在房间与一碗巧克力豆待在一起,延迟享乐的人吃得甚至少于允许自己随意吃糖果的人。而且,压抑效果似乎持续到实验室之外。实验结束后次日,实验人员给每个被试者发了一封邮件,邮件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此刻有人给你巧克力豆吃,你有多想吃?”结果表明,与彻底拒绝的人和吃到饱的人相比,延迟满足的人想吃巧克力豆的欲望较弱。
拒绝甜点是需要意志力的,但是,与说“绝不”相比,说“稍后”对心理的压力显然较小。长期看来,你最后想得更少、吃得更少。而且,你可以因为另外一个效应获得更多乐趣。有个实验问人们:如果付钱亲吻自己最喜爱的电影明星,今天亲吻的话,愿意付多少钱?3天后亲吻的话,愿意付多少钱?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为即时享乐付更多钱,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他们会多付钱推迟亲吻,因为这样他们就有3天时间仔细品味美好前景。类似的,等段时间再吃火焰冰激凌或岩浆巧克力蛋糕,就有时间享受美好前景。因为提前享受了,所以最终可以随意吃的时候,你也许就不太需要吃很多,你更有可能吃适量。对比之下,如果你发誓完全不碰某样东西,最终屈服于它的诱惑,那么你会说,“去他的”,然后拼命地吃。
所以,就食物而言,绝不要说“绝不”。当甜点车到了,不要眼巴巴盯着不能吃的东西。要发誓迟早会把它们都吃掉,但不是今晚。学学《飘》里的斯嘉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的精神,告诉你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Yaolx
第二个一百天已经在进行中。英语口语明显进步,开始练习钢笔字了。会继续努力!感谢!mo-握手
@dada
亲爱的warfalcon,今天应是我百日计划的第82天,后面62天都拖延了。我感到失败,同时又告诉自己不以成败看待这个计划。也许我订的计划不好。 “五分钟整理”到后来会突然“不知道要整理什么”,有的是因为要花超过五分钟,有的是碰到不会处理的事务而延滞。爱找借口的缺点,连五分钟都坚持不了。 我的生活很焦虑,我一直是个焦虑的人,我觉得我的直觉与功能坏掉了⋯⋯我也开始认为没什么事情能让我坚持一百天,即使您在说明中有提到可以休息。但偶尔又不会这么悲观,机率是8:2。
这82天里面,我处理焦虑所做的事情有心理谘询、小量药物控制、报名健身房(但很少去)、旅游、喝巧克力、性行为、刷剧、在床上躺一下午⋯⋯我的内在有个失宠的孩子,不停哭泣希望有人来帮我。
我的心得是,百日计划肯定不会让我开心的,我对世界有点误解,以为自己应当被取悦才是。这次过年,我从照顾我母亲的经验学到这点,没有任何人、事、物是应当取悦谁的。我都降落到这个地步了,却还是无法面对这么简单的百日计划。 谢谢warfalcon的推广,让我从实践中体验这些滋味,并很意外的,第一次意识到要维护自己这份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