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叫好内容,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魏武挥 扯氮集 2018-11-15


 1 


28日下午,应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邀请,参加了一个小型讨论会,主题是“何为优质在线内容”。


     

通俗地讲,就是“什么叫好内容”?


这个问题看着简单,其实仔细想想,是能够想出一个细思极恐的结果的。


 2 


非常巧,27日中午在微信上,我和馒头大师关于好内容这三个字还唇枪舌剑了一番。


这位游戏爱好者感叹《荒野大镖客2》的盛况:上线一周狂卖800万套,营收5亿美金。这部游戏研发历时8年,投入8亿美元,但馒头大师认为大赚是没有悬念的:预计能卖出2000万套。他又举了一个《GTA5》的例子,这部神作卖了9500万套。


他的结论是:好内容不怕等,也不愁卖。


我的问题是:什么是好内容呢?魔兽世界这部电影在中国票房是不错的,但却输掉了全球票房。它算好内容吗?


馒头大师“好内容不怕等也不愁卖”这句话,总给我一种以结果定义“好”的味道。假设《荒野大镖客2》卖了800套,算好内容吗?


不过,这种问法也有很纠结的地方:如果不好能卖那么多吗?


有时候我们还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内容刚刚出来时,既无叫好也无叫座。但过了N年后,却成为“神作”——优秀内容。


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


影视剧、游戏,都是非常复杂的“内容”,我们退一步,先说图文类内容。


到底什么叫“好”呢?


 3 


点击量。


很遗憾,的确点击量就是度量内容好坏的指标。


用结果倒推好坏,在当下,恐怕是最硬的客观证据。


但这里还要再做精细化工作,点击量需要分类。


读来非常轻松的短篇娱乐报道,和严肃的长篇某上市公司深度调查,他们的点击量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目标人群不同,以及,很重要的,阅读目的也不同。


但我想,既然内容文本可以做“颗粒化”工作,受众也是可以做“颗粒化”的。


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一个被公认为有眼光的人(比如马化腾),和一个不过尔尔的人(比如魏武挥),在同一篇文章上的阅读行为(例如阅读时长,例如是否反复上下拉动以表示在仔细阅读与否,例如是否分享甚至包括分享时所加的一段简单短评)。很显然,我们要为前者的度量加一个权。


在大数据面前,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分类的点击量比较,总是有操作路径的。


无论怎样繁复,恐怕好内容在结果上,是可以度量的。


 4 


读到“从结果倒推内容好坏”,如果你还能表示同意的话,那么再往下一步,还有一些惊悚的推论。


我们可以根据大量的内容度量的指标,从而发现这些被视为“好”内容的共性。


换而言之,我们能找到“好”内容的生产方法。


请允许我用一个文科生看到就皱眉的词:算法。


好内容的生产是可以有算法的。


其实,经验就是一种还没有数据化的准算法。把经验变为算法,我并不觉得是什么完全不可能的事。


棋手下棋,是要讲经验的。


我们已经成功地将下棋经验变成算法,最后击败了人类。


司机开车,是要讲经验的。


但我们正在努力让司机的经验,变成“算法”。自动驾驶现在已经走到了L3的阶段。


如果把生产内容这件事往AI上靠,类似自动驾驶,大概也是能分出所谓L0一直到L5的阶段的。


在一些很简单的内容生产上——比如财经数据播报——机器人新闻走到L3阶段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腾讯的Dreamwriter在三年前就已经浮出水面了。


撰写一篇评论文章,为什么不能有算法?


有足够多的数据能建立真正的内容访问量指标(而不是大而化之仅仅比较十万加还是九万加),就一定能找到所谓“好”内容的算法。


 5 


和家父魏永征教授讨论这个事。


我提到唐诗宋词这种对今人难度很高的内容创作,我认为调教AI写唐诗宋词比调教其写散文容易得多。因为唐诗宋词讲格律,算法比散文清晰。


家父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在他看来,格律诗乾隆大帝写了数万篇,也不能和李白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相提并论。


我在同意之余,却认为,在大部分阅读的场景下,我们要的不是艺术品(李杜辛之类),只是普通读物(乾隆的水准就可以了)。


艺术品大概还是人类的势力范围。


家父又提出,好内容对人类的情感是有影响的,而人类情感,计算机恐怕很难理解。


不能理解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掌握影响情感的方法(至于这个情感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也无所谓)。


我们已经略略看到了一种经验的复制可能性。


比如那篇刷了屏的锦鲤文章,有人发现,写作者是著名情绪调动高手迷蒙的实习生(有可能是助理)。也就是说,咪蒙的方法是可以复制的。


事实上,咪蒙本人对她的经验也有一定的归纳。


当然还是经验范畴,不是算法范畴。


但这一步真得很难么?


 6 


回到问题本身:何为在线优质内容。


如果这个问题有解,那么,人类将再次向计算机拱手交出自己的一块地盘。


探讨在线内容的优劣,其实就是在摸索优质内容的标准,其实就是在摸索优质内容的方法,其实就是在摸索优质内容的算法。


这一步一步下去,终将使得大学取缔中文系,取缔新闻系。


当然,我承认,找人采访挖料这种事,计算机大概干不来。


但人类就变成了AI厨师的下手:把料准备好。往算法里一灌,好内容立刻生成。


这个意义上讲,新闻专业还是要的,但大概高职就够了吧。


 7 


“千人千面”这四个字,诸位可能是不陌生的。


我们平时讨论的“千人千面”,更多意义上是传播向的。内容是人工生产的,算法根据你的一些特征,有针对性地分发内容给你。


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情况。


我对某事感兴趣,当我输入关于这个事的关键词后,算法自动生成一篇我认为是“好”内容的内容。


如果再进一步,算法连我输入这个动作都不需要,直接就可以推送我感兴趣的且我认为叫“好”内容的内容?


有那么点AI“洗稿”的意思。


我有生之年看得到这种“盛况”么?


 8 


希望能看到扎实的反对意见。


—— 首发 扯氮集 ——


本号不接受商业合作,实在死乞白赖想合作,五十万一篇好不?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