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中国人的浪漫,金陵怀古让柳树“可赏可读”
折柳送别,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演绎出了中国人的古典浪漫。柳树被赋予离别、思乡、清高、柔美等诸多意象,最经典的文学意象便是送别。由于“柳”字发音通“留”,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
金陵怀古,历来都是诗人们心中的一个情结,产生了很多与柳有关的名篇佳作。“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瓮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南京和柳树一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折柳送别,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演绎出了中国人的古典浪漫。
六朝南京,自其宫城台城南大门至朱雀门的御道是主街道,柳树成为当时的行道树。据《宫苑记》记载:“其宫南夹路出朱雀门,悉垂杨与槐也”。意思是说,孙吴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这条街道两旁种植槐树和柳树作为行道树,两侧还掘有水渠。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介绍,东吴植树的传统被六朝后来的几个朝代承继了下来,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其植物种类可谓丰富多彩。据记载,其树种有桐、榆、枫、柳、槐、杨、松、柏;果木有桃、李、梨、梅、橘、枣。建康城的王邸、官署和士庶百姓宅园中都遍栽果树佳木。
“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即出自南朝乐府民歌,由此可见当时杨柳繁茂,可以遮藏乌鸦的身影。宋代诗人杨修之在诗中写到了六朝道路:“路平如砥直如弦,官柳千株翠拂烟。玉勒金羁天下骏。急于奔电更挥鞭。”到了宋代诗人马野亭笔下,“南城来到北城隅,更北直趋玄武湖。一上雕鞍三十里,两旁官柳数千株”,更是表明六朝都城里大道两旁栽种了很多柳树。
至于为什么以杨树为主导型树种,让柳树大唱主角,文史专栏作家“坚叔”分析,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是主导因素,南京地处江南,气候温暖湿润,湖泊众多,更适合杨柳的生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柳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六朝士人大多来自北方,杨柳树象征其旷达风流的风度。
在历代诗人金陵怀古的诗篇中,柳树作为一个特别的审美物象,被后人不断吟诵。
齐朝诗人谢眺在他的《入朝曲》中描述了当时南京城市景观:“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瓮夹驰道,垂杨荫御沟。”从这首诗,我们可以遐想当年:长江南岸的柔风细雨滋养了美女,险峻的山川拱卫着帝王,蜿蜒曲折的河流围绕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的皇家建筑依山矗立;都城里修筑了快马奔驰的道路,这些道路两侧开凿有排水河沟,沿途还有飘飘逸逸的杨柳树。
到了唐宋时期,南京的柳树依然很多。“出于对六朝文化鼎盛时期的怀想,南宋建康知府马光祖组织民众整治城东青溪时建成了一座公共园林——青溪园,在所恢复的众多景点中,有一个景点叫‘万柳堤’,可以想象,那条青溪大堤是何等景象。”赵翌说。
对南京柳树的描述,唐代诗人韦庄留下了“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千古佳句,这也让后人不断追问,诗中的“台城柳”究竟在今天的南京什么地方?文史专家介绍,那时的“台城”就是六朝宫城,其南线一侧位置大约在今游府西街、文昌巷北侧一线,而西界在今网巾市、邓府巷东侧一线,东界就在今利济巷西侧一线。
李白先后多次到金陵,在南京结下不解之缘的过程中,自然不会错过南京柳。从其送别诗中,可多处见柳,《金陵酒肆留别》这样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在《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中,李白则留下了“再动游吴棹,还浮入海船。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的诗句。
李白诗中的“白门柳”就是南京柳。白门是南京的别称,清末民初的南京学者张通之以“白门”为名,写了一本《白门食谱》,记录了当时南京城郊多地的特产原料与市肆店铺的美味佳肴。
“白门”即指台城正南门——宣阳门,是当时民间对该门的称谓。所以,后代的很多诗人都喜欢用“白门秋柳”“白门柳”等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感怀。
宋代诗人王安石留下了诗句:“国人欲识公归处,杨柳萧萧白下门。”清代诗人赵翼则在《金陵》诗中写道:“不到金陵廿六年,白门烟柳故依然。”
清代诗人王士祯的咏柳佳话也与南京有关。其时,王士祯正在济南大明湖的堤岸之上,心里怀想的却是南京的柳树,并作诗《秋柳》四首。24岁的王士祯在其中有一首诗中写道:“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意思是说,秋天来了,哪里的柳树最令人感伤呢?恐怕是只有夕阳秋风下萧瑟南京的了。参差不齐的柳丝下留下了春天燕子飞过的影子,现在却是柳叶渐黄,独在晚风中摇荡……相关文史专家介绍,正是这四首诗让王士祯声名鹊起,并有很多人前来应和,包括顾炎武,也创作出了唱和之作《赋得秋柳》。
及至近代,金陵名记张友鸾、作家张恨水等都在作品中记述了南京柳的形象。当代作家刘斯奋则凭借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有意思的是,刘斯奋是广东人,但在写这部小说时,他并没有到过南京。
自古至今,南京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的水边,都会栽种很多柳树,并留下“北湖烟柳”等经典景点,北湖即玄武湖。今天,柳树依然在现实生活中,为城市城市绿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包括秦淮河畔,甚至是无人的荒野,有水的地方都会冒出几树垂杨,在世人眼里留下独特的韵味。
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图片来源:见图片下方标注,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微信wyt1015292075,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