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日记# 2022年12月27日:聊聊抗原的投资机会

追寻价值的老郭 主观的观
2024-09-20

这是“主观的观”第317篇原创文章。

只要未来疫情继续存在,抗原的需求大概会和口罩的需求一样,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需求。


主观的观 (公众号ID: trainingview

文字 | 老郭

图片 | 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2年12月25日:聊聊抗原的投资机会



1



在前几天的投资日志中,我曾经提到,错过了买入与退烧药相关的医药股的机会。


由于不甘寂寞的心,我就用小仓位去参与了抗原的短线操作,选择的股票是万孚生物,是一家广州的POCT企业。


当时,从技术的角度看,公司股价规律的依托20日均线进行上涨和回调。





因此,我在20日均线处附近以42.5元买入,然后在公司股价创出新高的时候,以49.99元卖出三分之二。


事后看,如果到此完全收手,这个短线操作还是很成功的,而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全部卖出。


这就违反了@静水流深 同学的短线心法的其中一条规则:“每一次短线操作都是独立的”。


此后,当股价再次回到20日均线的时候,我又一次买入,期待再次创新高时卖出。


然后,这次的故事剧本改变了,股价并没有沿着20日均线反弹,而是开始了一路下跌。


其中的催化因素也很清晰。12月19日,北京市为了尽快复工复产,提出除特定场所外,“ 复工复产场所可以不查验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阴性证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


然后,其他城市进一步跟进,部分城市甚至倡导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员工也可以根据意愿复工复产。


这些做法,使得市场普遍预期的抗原会取代核酸作为通行证的使用场景“忽然”就消失了。所以,我就在跌破20日线大概5%的时候,止损卖出了全部股票。


实际上,第二次买入后,股价也有短暂的上涨,但是我还在幻想创新高后卖出。这个做法也违反了@静水流深 同学的短线心法的另外两条规则:“确定性优先“ 和 “盈利大于2%即可止盈”。


另外,这次短线操作的标的选择,实际上也违反短线心法的最基本要求“选择优秀且熟悉的企业”。


我认为这个要求是一个保底要求,它大概是指明了短线操作的底线,一旦短线失败,还可以承受长线持有的后果。


既然我违反了如此多的操作规则去做短线,所以失败的结果就是必然的了。


最后,整个操作下来,不仅损失了原来的盈利,而且产生了微小的亏损,颇有“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讽刺效果。




2



虽然是做短线,但我还是花了点时间去了解了这个行业。

首先,这是一个技术门槛很低的行业。


最大的门槛是进入门槛,生产企业需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 医疗器械生产批准证明”。


这个证明在今年11月份之前并不容易获得,因此很多企业有产能,因为国外审批相对容易,他们选择了做外贸出口。


截止目前,国内有42家国内IVD(体外诊断产品)企业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被获批在国内上市,其中包括万孚生物、万泰生物、热景生物、乐普医疗、诺唯赞、华大基因、东方生物、明德生物、达安基因等上市公司。


从理论上讲,如果按照每一家每天可以生产200万个计算,全国日产能超过1亿条,而且理论产能应该还是高于上述假设的。



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居民个人通过各种途径都很难买到抗原。


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原来核酸作为主要检测手段,抗原的市场被抑制住了,很多企业主要做出口,因此很多企业的目前产能需要满足外部长期合同;


第二、新增产能受制于产线改造、备料和生产资质,暂时还不能形成有效产能;


第三、疫情影响导致人工短缺,因而部分工厂短期内存在开工不足的情况。


在产能受限的情况下,根据《财新周刊》12月20日的报道:


“多家企业透露,现在多地政府部门对防疫物资供应实行了行政管制,一部分用来调剂市场投放,还有相当部分产能流向了行政、国企等特供渠道。”



调剂市场投放的部分,就是大家可以在线下药店和电商网站买到的那些抗原试剂,数量少,因此不得不每天控制节奏释放,需要抢购和预约,最终只能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


特供渠道,主要是为了保证诸如电力、水利、银行、政府机关等基础行业人员的检测,以避免出现群体感染,从而避免这些企业员工同时达峰对基础民生服务可能造成的冲击。


关于这点,一位在银行工作的网友在雪球上,发布的他们总行的内部文件,这份12月14日发布的文件,有如下一条规定:


“按本单位员工每人每天抗原自测一次计算,购买3个月用量的抗原检测试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北京市关于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不用核酸和抗原证明的规定了。


核心就是八个字“不是不想,实是不能”。


十混一核酸基本已经失效,单管检测成本过高,而且群众逆反情绪严重,抗原供应不上,又想复工复产,索性就不做要求。




3



不过,这是否意味着抗原检测的应用场景就此在中国基本消失了呢?


我并不这么认为。理由如下:


第一、即使被视为躺平代表的美国,最近还给国民免费提供了8个抗原,可以自愿领取;



第二、病毒在不断变异,在这轮感染之后,人们还面临重复感染的危险。即使在躺平代表的美国,还有德国和香港,在确认感染后也都是需要居家隔离的,以避免造成新的传播;



第三、从企业管理的手段来看,抗原检测结果会是为未来员工感染的病假证明资料;


第四、现在大量的国企和行政单位的使用,说明管理层认为这是未来避免小范围群体感染的一个有效手段。


所以,我认为现在各地所讲的复工复产不需要抗原检测结果,只是当前产能不足的权宜之计。


而实际上,抗原检测试剂目前面临的产能困境,大概类似于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口罩行业的情况。对于这类技术门槛不高的行业,它的产能在中国从来都不会成为瓶颈,只是产能爬坡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已。


只要未来疫情继续存在,抗原的需求大概会和口罩的需求一样,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需求。




4




在了解抗原行业整体情况的同时,我重点去看了万孚生物的相关资料。


从行业分类上,公司从事的业务属于IVD行业(体外诊断)中的POCT(现场即时检测)分类。公司主要分为四个产品线,“妊娠及优生优育检测”、“毒品(药物滥用)检测”、“慢性疾病检测”、“传染病检测”。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公司新冠抗原检测试剂、 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等销售收入迅速提升,相关收入计入“传染病检测”业务线。


根据公司最新的定增文件中披露的数据,"传染病检测" 业务线的销售收入从2019年到2022年前三季度分别为:5.8亿(占比27.92%) 、14.5亿(占比51.7%)、16.7亿(占比49.62%)、34.4亿(占比73.21%)。


从公司的境内外业务收入的占比变化来看,这些新增的销售收入的60-70%来自于境外销售。


最新的第三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Q3都出现了同比下降的趋势,对比公司前三季度的财务报告的话,可清晰的看到公司主要是在上半年(主要是第一季度)享受了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的巨大红利。


不过,因为中国疫情政策的转向,公司在第四季度和未来又有可能迎来新的业务机会。


而且从公司股票的走势来看,最近公司股价真正的上涨也只是从10月31日开始的,这和业务面的预期改变的节奏是完全匹配的。


扣除新冠相关业务,公司传统四块业务在2019年至202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7亿、15.7亿、19.6亿。大概可以稳定在20亿左右,净利润率约为20%左右,因此对应的净利润约为4亿。


保守估计,如果这些业务未来不增长的话,对应的市值应该大概在100亿左右。


大致看了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相对比较干净。而且公司账上现金类现金大约有26亿,有息负债2亿,净现金为24亿。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将公司合理市值确定为124亿,对应4.45亿的股本,股价大约为27-28元左右。这和公司最近的股价低点基本一致。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公司实际上并不缺钱的情况,在10月份公司又申请进行定向增发。


至于是否需要定向增发,我们先不考虑。


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定增股票的发行底价为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八十。


我们以公司公布定增方案当天(10月11日,也最近的股价最低点)的股价作为定价基准日,当天对应的20日均线的价格为30.36元,由此大概推测参与定增的各方,预期的定增价格大概在24-25元左右。


这个价格和我们前面计算的,不考虑未来抗原业务收入贡献的合理股价基本接近。


不过,定增方案中间经历了交易所的问询,然后遭遇市场炒作核酸概念,公司的股价大涨,最高达到50.65元,最近所有回落也在35-36元一线。


所以,为了定增能够达成,我认为管理层应该有将股价压低的动力和激励来源。




5




对于这类可能的事件驱动型的投资机会,大概的思路前面基本讲清楚了。


如果要留足安全边际的话,我只考虑传统业务的业绩贡献,将抗原业务可能的业绩贡献当做意外之喜。


所以,我认为,如果未来公司股价能够达到24-28元区间的时候,是相对安全的投资区间。




- THE END -

 - 欢迎关注“主观的观”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主观的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