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分析# 简单聊聊海康威视2022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
这是“主观的观”第343篇原创文章。
海康威视在财报中认为公司基于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聚焦于智能物联领域,是可长期发展的赛道:有足够的长度 (众多行业场景应用会不断深入)、宽度(众多技术线)、厚度(探测器到系统解决方案)。
主观的观 (公众号ID: trainingview)
文字 | 老郭
图片 | 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2年,海康威视财报的第一句话是:“2022 年,是公司成立的第二十一年,是公司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利润负增长。”
我感觉这句话很有意思,大概表达了公司内心的骄傲和不服输的精神。
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并在2010年上市。
2010年归母净利10.52亿,在业绩最高峰的2021年的归母利润为168亿,2022年的归母净利为128亿。
以此计算,业绩分别增长16倍和12倍,如果以2001年业绩为基数,估计算出来的增长率会更高。
客观来讲,公司业绩保持长达20多年的正增长,既有时代的红利(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社会治理的需要),又有公司正确的战略选择(从模拟到数字到智能的战略前瞻能力)。
从后复权的红利再投来看,2010年开盘股价为63.6元,2021年收盘价1501元,2023年截止4月20日的股价为906元。
如果投资者以2010年的收盘价买入,对应2021年和最近的投资回报分别为23.6倍和14.2倍。
在业绩最高峰时,投资收益中有16倍来自于业绩增长,1.5倍来自估值提升。如果以4月20日的股价来看,投资者收益中有12倍来自业绩增长,仅有1.2倍来自估值提升。
投资回报等于估值变动乘以基本面变动,但是长期投资者和短期投资者投资回报的收益来源并不相同。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明晰的结论。
对于海康威视的投资者而言,因为企业在过去10-20年的持续成长,投资者长期的主要投资收益来源是基本面变动,而不是估值的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22年海康威视业绩同比大幅下降,而且2023年第一季度海康威视业绩同比大幅下降,但是因为沾了市场炒作AI概念的光,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公司的股价不降反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短期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于估值的提升,而不是基本面变动。
在海康威视2022年的年报中,公司用了巨大篇幅讲述了公司的技术优势、产品线和不同市场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关注了海康威视的几个公众号,里面也经常发布很多行业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不用太深入,即使是简单的了解,我们也能发现海康威视的业务早已经脱离了刻板印象中的视频监控领域,他的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几乎应用于各行各业,视频或者监控不过是其满足客户场景需求的其中一个实现手段而已。
所以,海康威视在财报中才会认为公司基于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聚焦于智能物联领域,是可长期发展的赛道:有足够的长度 (众多行业场景应用会不断深入)、宽度(众多技术线)、厚度(探测器到系统解决方案)。
因此,从供给侧来看,公司在行业内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地位牢固。
技术领先且成熟的产品线+用户个性化需求和场景需求=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中不断积累的行业认知和经验(外化为成熟的行业软件平台以和行业专用算法,提高复用率,降低开发成本),与产品和解决方案一起构成了海康威视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公司的主要问题出在需求侧:
在国内市场,PBG业务因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压力,可能会减少投入,EBG和SMBG未来的需求和企业的预期投入则与整体经济形势相关。
因此,公司国内业务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个宏观经济周期的压力;在国外市场,则是遭遇到以五眼联盟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打压和制裁,在此基础上,作为替代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以及其持续性?
对于这两个核心问题,前者我认同胡扬忠总经理在业绩交流会上的两点看法:
第一、即使财政再困难,政府也得过日子,就像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上做投入;
第二、从反应速度来看,SMBG快于EBG快于PBG,至于2023年需求的释放情况如何,到5月底大概才会明了。
对于后一个问题,我没有定性的结论。
但是长远来看,认为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应该比发达国家更多,只是取决于支付能力和社会的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我对以上两点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我持有海康威视的仓位不少,希望这个观点不是因为立场问题导致的。
因为2022年营收负增长,净利润负增长,这些业绩指标没有达到海康威视2018年股权激励的第三个解锁期的解锁条件。因此该次解锁的股票,全部被公司回购注销。
根据公司公告,2018年限制性股票计划第三个解锁期对应的已授予但尚未解锁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 33,331,858 股,被公司回购注销。
查询相关解锁条件如下:
1、解锁时点前一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20%,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前一年度75分位水平。
2、解锁时点前一年度相比授予时点前一年度的复合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或不低于标杆公司同期75分位增长率水平。
3、解锁时点前一年的经济增加值(EVA)需较上一年度有所增长,且高于授予前一年的EVA。
4、本公司未发生按《2018年限制性股票计划(草案修订稿)》第十二章第四十五条规定应当终止实施本计划的情形。
5、解锁时股票市场价格(前5个交易日公司标的股票交易均价)应不低于授予时股票公平市场价格。
因为2022年的业绩太差,实际上前三个与经营业绩相关的解锁条件都没有达到。
海康威视2018年的限制性股票计划,仔细看来也算是命运多舛。
因为2018年、2019年美国的制裁和打压,公司的业绩受到影响,因此在2020年3月份公司不得不临时修改上述第二个条件,将其中的“且”修改为“或”,以使得2020年12月20日该股权激励第一次解锁能够成功实施,为此公司还收到了深交所的问询函。
实际上,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10.14%,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28.21%,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2.14%,这三个解锁窗口,只有2021年完全达到条件,而2020年靠修改解锁条件达成,2022年则三个解锁条件全部都未达成。
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时点为2018年,其前一年度是2017年,公司的营业收入419亿,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832亿,5年增长98%,年化增长大概在15%左右,并没有达到公司解锁条件中的“复合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的条件。
在2016年,2018年,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之后,2021年海康进行了第三次股权激励。
海康威视2021年的股权激励,仍然采用限制性股票(未来按照约定某一个价格购买)的方式,锁定期24月,分三年解锁,授予价格29.71元。
该批股票的授予日为2022年1月18日,第一个解锁期是2024年1月18日,能否解锁则要看公司的2023年的业绩是否达到解锁条件。
但是,解锁条件并不低:
1. 前一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20%,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前一年度75分位水平;
2. 解锁时点前一年度相比授予时点前一年度的复合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5%,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同期 75 分位增长率水平;
3.解锁时点前一年的经济增加值(EVA)需较上一年度有所增长。
股票授予日是2022年,授予时点前一年度是2021年,2021年的营业收入814亿元。
如果要使该股权激励计划第一期能够成功解锁,2023年的营业收入至少要达到814*1.15的二次方=1077亿,其中隐含的营收收入增长率为32.25%,以目前的情况看,我个人觉得难度不低。
虽然2018年的股权激励第三次解锁的条件未达成,但是考虑到2022年的情况相对特殊,因此,我们还是可以把管理层制订的这些股权激励的解锁条件,大概可以视作海康威视管理层给出的业绩指引,或者起码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在我看来,海康威视的财务数据,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2022年和2023年Q1的利润大幅下滑,主要还是营收增长乏力,但是成本和费用的增长幅度过大导致的。
但从季度趋势上看,正如董秘黄方红女士所言,2022年Q4大概是业绩的底部。当然,未来是否真的如其所言,还需要更多数据验证。
财报中剩余的几个关键数据是:应收账款、存货、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毛利率。
应收账款:2022年的金额为299亿(vs 2021年262亿),增幅(14%)大于营业收入,但是95%的应收账款在信用期内和信用期后1年内,而且公司提取的坏账准备也比较充足。考虑到2022年的实际经济形势,这个结果可以理解,但是未来还需要关注该指标是否会恶化。
存货:2022年增长约10亿,保持在190亿的规模。在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中,原材料账面价值85.9亿,2022年计提2.85亿,转回1.12亿;产成品账面价值110亿,2022年计提2.7亿,转回1.7亿。
整体看来,在可接受范围内,在芯片等大幅降价的大背景下,并没有发生大量的资产减值,说明公司供应链管理良好。
净现比:2022年,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02亿,对比128亿的归母净利,净现比约为80%,基本上在正常水平。
毛利率:2022年,销售毛利率为42.29%,同比有所降低,但是尚在正常水平。
考虑到2022年的低业绩,我在2023年没有调高海康威视的估值水平,我的理想买入市值仍然是2800亿左右,理想卖出市值为7500亿。
- THE END -
- 欢迎关注“主观的观”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