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汤臣集团(258.HK) | 沽还是不沽?

2017-07-18 图图 王雅媛港股圈

有广度 有深度 有高度 有温度

就等你来关注

文 | 图图


黄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曾凭借上海汤臣一品售出单价13万/平米而扬名一时的汤臣集团(258.HK),却在近十年的地产黄金时间里,悄悄地走着一条向下的曲线。沉寂多时的汤臣,如今又以一宗物业出售再次回归市场视线。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此前汤臣集团通过天津汤臣持有,津湾房产建设75%的股权和津湾置业51%的股权。


津湾房产建设旗下拥有津湾广场二期项目7号楼和8号楼;津湾置业则拥有一幢作商业及办公用途的70层高楼,总楼面面积约为20.95万平方米。


早在2016年10月,汤臣集团将津湾置业51%的股权,以11.73亿元卖给温州中保世纪。公告如下:



2017年6月,汤臣集团又发布了一则出售物业的公告,如下图:



简单来说,就是招商蛇口花费20.15亿人民币购买天津汤臣100%股权,同时提供3.44亿人民币给天津汤臣偿还股东欠款。这也就意味着汤臣集团正式退出了天津津湾广场项目。


从90年代初浦东最大的外商,到两度出售天津项目,汤臣集团似乎已逐渐沦为地产商中没落的贵族。而大家更为关注的是一向惜售楼盘的汤臣会突然卖得这么急,这里先给大家讲讲汤臣的故事。


一、汤臣的故事


(1)发展史


汤臣集团由汤君年创立,20世纪80年代末建基于香港,并随后在香港成功上市。


1992年,汤臣集团以前瞻性的战略目光看好上海,并率先投资参与浦东的开发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投资上海浦东的外资企业之一,也是上海浦东主要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为何说他具有前瞻性?因为相对于繁华的浦西,当时的浦东只是片片农田,上海人甚至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然而,汤臣集团创办人汤君年却已看到不一样的画面。


在中央的政策支持下,浦东发展之迅速在意料之中,但发展过程的坎坷却又在意料之外。1993年,政府展开全面宏观调控,银行自然收紧银根。和众多房地产商一样,汤臣集团不但融资无门,还面临被追贷的尴尬。


风声鹤唳之下,参与浦东开发的不少人开始退缩,只有汤臣集团步履坚定的继续向前。看准政策方向后的汤君年,开始破釜沉舟,陆续抛售海外房产,然后全都投向浦东,以填补资金空缺。


正可谓时势造英雄,进入21世纪后,依靠着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海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跌到谷底的地产市场重新回到景气的时光,汤臣集团也结束了“浦东最大套牢户”的困境。


(2)惜土如金


2004年,正当汤臣集团在上海最大的豪华住宅汤臣一品准备开盘出售时,创始人汤君年却因糖尿病并发症突然辞世,整个汤臣集团群龙无首,他的二儿子汤珈铖被紧急选为集团的副主席及执行董事。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汤珈铖,从小得抑郁症的他极具投资眼光,97年金融危机在香港股市两个月赚了40%多。17岁进入汤臣集团工作,并因为能力突出在第二年成为董事。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汤珈铖还没在丧父的阴影中走出来,结果汤臣一品的楼盘就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整整3年才卖出去5套房。


集团董事会为了尽快回本,提议调低房价,可汤珈铖却坚持不降价,并且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董事会,他认为汤臣一品所处的地段绝对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选择顶住各方压力继续等待。


果然,时间帮汤珈铖证明了当初的选择,后来汤臣一品的价格从每平米10万迅速飙升到了每平米20万。


其实,汤臣一品的地块早在1995年就全部获得,从拿地到项目销售跨越12年之久,其间土地囤积闲置多年。而开盘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汤臣一品,不仅因其超高的售价而闻名全国,还一度因为囤地、捂盘、假售、抬价被相关媒体指为“问题楼盘”。


截止2016年底,汤臣一品中A栋和C栋中还有约1.42万平方米可供出售,B栋和D栋总住宅面积5.84万平方米中还有32%可供出租。


另外,汤臣集团还持有70%权益的澳门主教山一号,此楼盘在 2014年开始销售,但2016年底仍有61%的住宅面积可供出售;以及2010年收购位于浦东金桥 — 张江地区一块约30万平方米的土地。


可以看到,从过去的惜售到如今大肆出售,汤臣集团风格转换之快速令市场侧目。当然,仅仅出售天津地区项目,似乎并不能说明汤臣加快抛售内地物业,那么我们从另外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下。


三、加快抛售内地物业


(1)市场传闻


其实去年年底有消息传出,绿城中国(3900.HK)正在对上海汤臣一品项目进行收购。而汤臣一品对整个汤臣集团来说是主魂,不管是从资产还是企业文化方面,卖出汤臣一品即等于卖出了大半个汤臣集团。


同时,绿城高管也证实了存在收购,不过随后汤臣发出公告(如下)辟谣,并表示公司运营健康稳定。


首先,我认为清者自清,如果确实不存在出售汤臣一品的意愿,汤臣集团大可不必理会,更没必要特意发公告澄清。


另外我注意到公告中一句话:“本公司正就其未来的业务策略探索及评估不同的选项,当中涉及本集团投资组合的重新分配及平衡的可能”,这说明公司还是表明有可能会在将来大幅出售内地资产的。


(2)财务分析


当然仅从市场传闻入手是不够说服力的,我们来看看汤臣集团近六年来营收和利润增长图(如下):



可以看到近两年来汤臣集团业绩突飞猛进。2016年营业收入达41.2亿港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达8.76亿港元,同比增长64%。


根据2016年报,汤臣一品、汤臣津湾一品及汤臣主教山壹号为集团贡献主要盈利,其中天津项目贡献了48%的营业收入。


当然,我们还要分析近两年来营业收入猛增的原因,下图显示的是销售物业收入占营收的比例:


这两年来销售物业收入占比,较前两年大幅提升,2016年更是达91%。足以说明汤臣集团出售楼盘业务的速度开始加速。


那问题来了,汤臣集团为什么急于出售内地物业?


四、加速沽售业务的推测


(1)债务问题严重?


首先,我选取了港股市场市值和汤臣集团相近的几只内房股,以2016年报数据为基准比较负债率(如下图):



汤臣的负债率为45.4%,远低于其他几家公司,更何况在房地产行业负债率达70%以上的企业比比皆是。


另外汤臣的经营现金流也是逐年好转(下图)。2016年达22.48亿港元,同比增长107.8%。



从这两方面可以得出:汤臣集团的财务状况良好,负债方面也没有明显问题。因此说汤臣想通过出售天津项目来偿还债务可以说是无稽之谈。 


(2)转型其他业务?


除本身的物业发展项目外,汤臣集团还有以下其他业务:


1.款客及消闲业务:汤臣拥有上海浦东高尔夫球会和上海锦江汤臣洲际大酒店50%的权益而该酒店在2016年带来约1334万港元的纯利润。


2.媒体及娱乐业务:2011年汤臣集团开展电影发行业务,并参与现场表演节目制作。2016年,营业收入为一千万港元,亏损319万港元。


3.投资控股:汤臣集团通过持有川河集团(281.HK)9.8%的股权,以及一家川河非上市联营公司13.5%的股权,作为长期投资。


4.塑胶业务:2013年,汤臣集团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全资附属公司,从事塑胶配件及塑管出口贸易。2016年产生收入115万港元,占集团收入额0.03%。


从上面可以看出汤臣集团的其他业务相比于主营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何况这些业务成立已久,也一直没有加大投资副业的意向。


另外,亏损的金额也只是小数目,不存在为了填补亏损的资金去出售内地物业。因此这个推论不成立。


五、港资的集体眼光


既然从汤臣集团身上找不到原因,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一点,从整个内地房地产行业来看。毕竟有个最简单的道理:不看好内地物业的发展就出售咯。


如果把房地产行业展开来有太多可以说了,我们没必要深入分析,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远。


凭借楼市成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可以说是两地人崇拜的偶像,投资的项目几乎没有失败过,他的一举一动自然也备受大家关注。


2016年10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地产宣布以200亿人民币出售上海陆家嘴“世纪汇”综合体,公告如下:


事实上,从2013年起,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就开始不断抛售内地的资产物业,去年抛售的陆家嘴世纪汇广场价格更是其中之最。而如今,李嘉诚在内地的物业更是被形象地形容仅剩“21个足球场”(15万平方米)大小。


那么,李嘉诚“清仓”内地物业是否预示着地产危机的来临呢?这个答案只有时间知道。


不过根据李嘉诚几十年的投资特点来看,也许是他从近两年政府的声音及政策中嗅到了房地产发展走向,国内政策环境已经不适合投资房地产,所以早早抛售内地房产,选择海外置业。


有人卖就自然有人买,和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传统、稳重的港资相反,以许家印、孙宏斌为代表的疯狂的内资则是在这两年来大肆收购内地房地产。那凭什么说创始人出生于内地的汤臣集团也会如同港资一般呢?


其实现在汤臣集团的话事人汤珈铖原名叫汤子同,小时候,看《李嘉诚自传》激发起对生意的兴趣,才改名为与偶像同音的“珈铖”。所以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许多李嘉诚的身影,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稳重是更多人对他的评价。


同为去年10月大幅沽售内地业务,是否跟风偶像我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因为汤珈铖,汤臣集团已被深深地打上了港资稳重的烙印,今年再次售完天津项目便是最好的证明。


六、总结


2003年-2013年被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虽然在这之后内房价格仍不断高涨,但风险也往往是在上涨过程中酝酿的。要说是李嘉诚看走眼了,但总不至于大部分港资房企集体看走眼。


如果说是不看好内地房地产发展,那么对于财务状况良好、副业稳定发展的汤臣集团来说,近年来加速出售内地房产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并极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出售更多的内地物业。


根据汤臣集团2016年报,仅汤臣一品剩余物业售出就能获得160亿港元。我粗略计算,把汤臣的内地物业全部沽出,极其保守也能获得现金250亿港元以上。


而汤臣目前的市值仅为75亿,相比而言自然严重被低估。


★ 转载请申请授权,否则一律举报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