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股内银,今年注定不温不火?

冯积克 王雅媛港股圈 2018-11-10


作者 | 冯积克

资料搜集 | 青梅


今天,似乎朋友圈都给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的一翻话刷屏了。

“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自然引起不少股民们的回响。


来源:网络


不论领导换个怎样的方式来说,其实后面都只想表达一个核心思想,风险和回报是分不开来谈的,就和相对论里的space~time 一样。


而一个月前正式发布的资管新规,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打破这个多年的非市场化操作,刚兑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中第六条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作为改变资管行业历史的最高规格文件,无疑对整个金融业的格局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其实在今天的陆家嘴论坛之前,一众银行股股价已静悄悄的走熊了一段时间。


图片来源:老虎证券;工商银行股价日K线图


图片来源:老虎证券;建设银行股价日K线图


以下通过对资管新规的细则解读,就目前市场较为关注的银行不良资产、非标资产期限错配、打破刚兑后银行理财产品走向、银行净利差等问题逐一分析。


一、不良资产计入方式的影响


在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还表示:

“银行业从逾期90天以上不良达到120%,总体上降到100%,央行鼓励银行加大核销力度,银行积极主动处置1.9万亿坏账。”


根据最新的政策口径,属于银保监会直管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要求在6月30日之前,“一刀切”将全部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计入不良;属于地方银监局管理的地方法人银行则获得一定的缓冲期限,按各地实际情况,有些地方银行甚至可以延期到明年达标。


首先,逾期90天以上全部计入不良资产,意味着高出的部分不良贷款也需要计提减值损失准备,这部分计提金额的差值就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上,而且需要计提更多的拨备,对于不良偏离度较大的银行,短期而言业绩必定承压。时间定在6月30日之前,即最早2018年中报就会体现。


按照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拨备和减值损失准备的增多,会导致银行放贷资金减少,进而影响业绩。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此次针对的是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还有一定的腾挪空间。那么为何要区别对待呢?


东吴证券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年末基本持平。其中,国有大行资产质量改善最为明显,不良率继续下降3bps至1.5%,在各类银行中,不良率最低。


股份制银行不良率为1.7%,较上年末下降1bp,整体也呈现改善趋势。而地方法人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上升1bp和10bps至1.53%和3.26%,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整体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


根据2017年末不良贷款与逾期90天以上贷款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各大银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国有银行:比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不良贷款超出逾期90天以上贷款较多,因此受不良资产的计入方式改变相对影响较小。


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影响最大(也解释了为什么股价跌至如斯地步),2017年末时的拨备覆盖率已接近红线150%,不过根据其2018年一季度季报,拨备覆盖率略有改善,达到172%。


地方法人银行:整体存在较大差距,天津银行相当保守,而郑州银行、重庆银行等企业不容乐观。


预计部分中小行不良风险仍处于暴露期,这也是政策给予地方性法人银行一定缓冲的原因。


另外,即使今年没有不良资产的计入方式改变的影响,但最近民企的违约潮持续上演,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面临很大的上升压力。


根据中信建投统计,2017年仅有9只债券违约,合计违约规模为72亿元。而2018年一季度债券市场共有10只债券发生违约,累计违约金额45.51亿元。企业债券违约导致逾期还款进而造成不良贷款的攀升,对银行的资产端负面影响较大。


总体而言,政策引导银行业暴露不良资产,隐藏的地雷是少了,但银行短期业绩必定承压。而微观上,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情况稍好,地方法人银行虽具备一定的腾挪空间,但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二、非标产品期限错配的影响


新规中,金融机构须将资产管理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离,且对标准化债券类资产做了详细规定,主要是禁止资管产品投资于期限错配的非标资产(除了标准化资产以外的资产)。


银行的非标业务包括:买入返售票据、信托受益权转让、同业代付等方面。它有个重要特点:期限错配。


它是以短期套长期来获取利润,一般“非标”项目期限在6个月到5年不等,以1-3年为主,而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中短期限产品(产品期限在6个月(含)以内的封闭式理财产品)为主,因此银行只能通过滚动募集中短期限产品来对接非标,称之为期限错配。  


期限错配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当货币政策收紧,市场上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系统性流动性风险。前车之鉴即为2013年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钱荒”。


资产新规规定未来非标资产跟产品端严格期限匹配。短债长投遭到限制,银行只得被迫发行长期限产品。


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4月银行理财平均期限为189天,同比增长了38天。


中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占比在下降,3个月以内(含3个月)和3-6个月(含6个月)理财产品发行量分别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1.14个百分点;


长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


非标产品一直是银行重要的盈利来源,这一限制对银行的负债端资产端都会影响,资金利用效率降低。


对于本来负债端成本较高的中小性银行影响尤为明显。


三、打破刚兑后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的走向


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以净值化管理模式替代之前的预期收益率模式,及时反映收益和风险。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新规正式发布后,保本理财的发行数量出现明显下降,过渡期结束后保本理财不能再有任何新发和存续。即使过渡期内还可以发行,但长远来看,发行数量的减少是必然趋势。


基于此,很多银行动作很快,已经发行以结构性存款为主的净值型产品(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部分衍生工具)。2018年5月,共有8家银行发行311款结构性存款产品,相比4月增加了194款,环比增加166%。


那结构性存款跟保本理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总体而言,结构性存款为主的净值型产品因为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意味着结构性存款需要按监管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这样能发的量就远不及表外的保本理财了。


另外,净值型产品取代之前的保本理财,这个客户能接受吗?


1.产品可替代。假设部分客户不接受净值型产品,他们会转投其他渠道。如银行定期存款(最高的如锦州银行、内蒙古银行等能达到3.3%)、大额存单(门槛较高,大多数都是20万或30万起,年化收益约为4%)、“宝宝”类货币基金(以余额宝为代表,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为3.7%),而结构性存款目前4.6%左右的收益率,具有明显优势。


2.“假结构”留住客户。市场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目前市场部分结构性存款在设计中存在变相的违规套利,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假结构”,如设置一个100%会实现某固定利率的触发条件,通过所谓的“阴阳合同”留住客户。


当前各家银行都在陆续推出结构性存款的净值型产品,特别是一些大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上有较强的投研能力,开发净值型产品更快一些,对于成本的把控也更好一些。


而一些中小银行自身在投研、人才、风控管理方面经验都不足,新规下其理财产品的发行肯定会受一些影响。


四、银行净利差分析


以上都是资管新规下对银行的影响,不过说到底,银行的业务就是在存款跟借贷中套利,只要净利差能拉大,就大概率能抵消新规的负面影响。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通过对主要商业银行近5年来净利差对比,可以看出在存款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净利差水平逐渐走低。


从201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脱离了过去数年2.6%-2.7%的震荡区间,开始单边快速下滑,由2014年末的2.7%降至2.1%,降幅60BPs+,即使考虑到期间存在营改增因素约20-22BPs,实际降幅40BPs,约15-18%。


在2016年经济回暖信用风险出现拐点的条件下,息差成为压制银行板块估值的核心指标。


2017年商业银行业绩明显改善,尤其是四大行在非息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还实现了利润的较好增幅,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净利息差的回升,但与此同时,中小型银行净息差却出现了下滑局面。


而2018年息差大概率平稳或轻微上升,取决于两个判断:


一个是央行2018年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利率中枢将维持高位,利率传导机制下银行贷款利率也将稳重有升。


今天刚公布的5月新增社融量几乎为同期的历史低点,而其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票据整体出现4215亿的负增长。企业债融资也再次出现负增长,上回负增长出现在2016年末至2017年初债市大幅调整的时期。

 

融资更难,融资更贵,应该是贯穿了2018年的一个趋势。


另一个是虽然利率市场化迫使存款竞争压力上升,但短期内负债端利率也可能已经到顶。


2018年市场资金流动性要明显好于2017年,主要原因就是最近的两次降准。


第一次,是年初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预计释放了5000亿左右的流动性。


第二次,最近4月25日的降准100BP置换MLF。预计释放流动性1.3万亿,其中9000亿用于置换即将到期的MLF,这部分资金可以大大降低银行的负债端成本率(最近一期MLF一年成本率在3.3%),剩余4000亿的增量资金也将改善市场流动性。


2018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同业负债利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趋势。截止2018年4月底,1个月、6个月和1年SHIBOR利率分别为3.90%、4.18%与4.38%,较2017年底分别下降了113.52、70.23和37.61个BP。


因此,综合来说,今年的银行业息差将持续改善,不过仍然出现国有大行跟中小型银行净息分化的格局。


五、总结


目前政策监管的大方向很明显:降杠杆去风险,引导银行暴露不良资产,整个银行业短期阵痛不可避免。


不过这样是不是就代表内银股价就这样一直走熊下去?我想未必。


首先,银行业盈利最基础的息差并没有明显走坏的迹象。


其次,在一开始银行不想把问题揭露出来的时候,市场的确给予银行很低的估值,因为市场认为银行都是有问题的,虽然没有暴露出数据上的衰退,但市场已经主动地压缩估值。


相反,现在当银行业主动地暴露数据导致坏账大幅提升,业绩衰退的时候,资本市场反而有机会认为隐藏的雷少了,银行相对安全了。而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对比,估值也仍然有明显低洼的优势。


因此,即使最近内银股股价在走熊,但在这样复杂又微妙的情况下,难言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


今年看来,内银注定做多做空也困难。


 

REVIEW

往期回顾


写在去杠杆进入下半场之际

招商银行:最具“漂亮50”特征的银行股

凡资产高位,都是危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