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隆上演宫斗剧,董明珠造车会成功吗?

港股圈特约 王雅媛港股圈 2018-12-21


作者 | allen


近日,董明珠加持的银隆上演宫斗剧。


先是11月13日,银隆发函称银隆原董事长魏银仓、原总裁孙国华涉嫌非法侵占公司利益超过10亿元,公司已报案,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随后,腾讯《一线》报道,魏银仓称已经起诉董明珠。


两位昔日队友,正式撕破脸皮。


来源:网络


一、乱局


究竟孰对孰错,还不好下结论。不过,这已经不是银隆第一次传出负面新闻。


2018年1月,一直以“不差钱”姿态在各地高调宣布投资的银隆被曝拖欠供货商货款逾10亿元,也是这个时候,魏银仓辞任银隆董事长;同时,魏银仓一直宣称的王牌--钛酸锂电池也频频被质疑是要被淘汰的技术路线,即便在发源地日本也未获大规模应用,更与国内市场和政策的趋势不符,银隆2016年底以来宣布的投资规模及新建产能,更被认为“数字惊人”,远超市场需求。


随着银隆问题频出,魏银仓也被媒体不断揭老底:这是一位善于运作资本和关系的人,说白了就是善于投机。


新能源行业是实实在在比拼技术的行业,一个投机商人,如果只顾着抢占政策红利,无心做技术积累,后续就很难发展。现在看来,褪去“董明珠概念”的银隆,技术实力恐怕很难和魏银仓宣称的那样牛逼。


可董明珠毕竟也不是泛泛之辈,即使魏银仓吹得天花乱坠,董明珠也不像那么容易被忽悠的人。


眼下的银隆危机,该如何解读?


二、初心


我想,还是得从董明珠的“初心”去解读。


2016年,董明珠在得不到格力电器股东支持下不惜自掏腰包,拉上隔壁老王(王健林),坚决入股银隆,一方面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前景以及国家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也是不得不做。


她已经把空调做到绝对的行业第一,但地产行业的回调等因素的影响,空调增长瓶颈渐显,要想继续发展,必须向外拓展,也就是多元化,而新能源汽车便是她最为热衷的一项多元化。


然而,多元化的道路好走吗?


三、前车之鉴


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多元化失败的例子。


时间回到23年前,那时的中国,格力没有“掌握核心科技”,美的也没有“一晚低至一度电”,称霸中国空调市场的,叫做春兰。


当时的中国,一方面,空调市场需求开始出现并迅速成长,另一方面,外资空调企业尚未进入我国,本土企业同样屈指可数。


而抓住了历史机遇,专注空调产品的春兰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994年,春兰空调业务实现销售额53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6亿元人民币,而同年格力空调的销售额也仅为6亿元,当年的格力掌门人朱江洪甚至公开表示格力是春兰的粉丝,并且一直在模仿春兰。


春兰一路高歌猛进,羽翼渐丰。此时的春兰开始不满足只做空调行业老大,要做更大的生意,快速开启了多元化发展道路。到2005年,春兰已先后介入汽车底盘、摩托车等项目。


《让子弹飞》里的师爷有句话说得好: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而且,见快不见稳,一个踉跄,就很容易摔个底朝天。


快速的多元化发展没有让春兰走上了康庄大道,反而将如日中天的春兰空调送上了黄泉路。2005~2007年,春兰连续三年亏损,并于2008年5月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暂停上市,原本的空调行业老大,在下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令人扼腕叹息。


截止2017年,春兰的总营收仅有8.19亿,空调营收4.13亿元,而当年的小粉丝格力在董明珠的带领下,营收高达1,500亿,其中空调营收1,234亿。


二十年变换,两相对比,令人唏嘘。


春兰多元化之路,不禁硬生生把自己的优势抹杀,而且跨界杀入过多新行业,使自己坠入万丈深渊。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坚守空调行业,做专做强,或者今天的空调龙头就不是格力,董明珠或许还不知道在哪。


四、结语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是惊人的相似。


现在,做空调出身的董明珠同样走上了多元化道路,同样选择了跨界进入汽车行业,也同样经历着多元化危机。


此时我又想起一句话:不走出去等死,走出去找死。


多元化道路,注定荆棘满地。直到今天,多元化的成功例子也不多,失败的反而一大堆。


不过,新能源汽车仍然是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以董明珠的眼光和魄力,趁危机把银隆全收了,全面掌控企业的发展,或许才是她想要的结果。毕竟,对技术有着极致追求的董明珠,虽然跨界进入了新能源汽车,但她仍然自信能够实现“造车梦”,前提是在自己的领导下。


银隆宫斗何去何从,一直强调“自己从来不犯错误”的董明珠,究竟会不会造车成功,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REVIEW

往期回顾


贸易战的目的是贸易,还是一场美国革命?

科创板:能让我们找回失去的国运吗?

请回答2018 逃不开的大周期顶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