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回归:港交所写在脸上的野心

丫丫股侠 丫丫港股圈 2019-09-22


阿里巴巴回归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据彭博消息,阿里巴巴(BABA.US)正在考虑第二次在香港上市,募资200亿美元,最早今年下半年递交上市申请,旨在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提高流动性。


从去年3月传出准备回国上市,到今年4月李小加表态“阿里百分之一百会回来”,再到今日的“在港募资200亿”,马云正在一步步兑现“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回来”的承诺。


阿里的归来,对港股意义非凡,它将向世人呈现Big 2(阿里和腾讯)同耀香江的盛况;而对港股投资者,绝对是又爱又恨,详细可参考本平台5月2日文章《阿里回归港股:一场香港股民注定错失的恋爱》。


不过,无论如何,这次大业既成,论功行赏时刻最值得点赞的,非港交所莫属。


港股变“穷”


外界看来,香港市场光鲜亮丽,足以媲美纽约和伦敦,但内里看来,香港市场生态恶劣,是弱肉强食的野蛮丛林。


在这样一个丛林里,有来冒险的老外,有精明的本地人,有初出国门、略显懵懂的内地投资者,有好股票,也有坑你没商量的老千股、僵尸股,中西交融,看似热闹非凡,但背后是赤裸裸的厮杀,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老千横行,离岸市场。


首先,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香港一直奉行“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


减少干预,让市场自行发挥作用,不仅是政府重要的施政方针,同样也是香港金融市场一路坚持的大原则,因而形成了较为宽松的监管体制,只要法律、法规、制度不命令禁止的地方,都可以自由“出入”。当然,这是成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也为港股上独有的风景线--老千股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港股上的老千股非常多,不小心中了它的圈套,那就真可能万劫不复。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港股是一个离岸市场。


资金的来源地上,一直都是外资为主,其中大头是美国和英国,两者合计占比超过一半。


来源:港交所报告《CASH MARKET TRANSACTION SURVEY》


而全部海外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占比82.76%,个人投资者占比17.24%。准确地讲,港股市场是一个以海外(欧美)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


港股上市公司的来源地上,又以中国大陆为主,共有661家,数量上占比3成,但以市值计,中国大陆的公司占比超过6成,其中包括市值最大也是最为活跃的腾讯公司(0700.HK)。


这就形成了港股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群手中掖着大把钞票的老外,正小心翼翼地掂量着应该把筹码“押注“在哪家中国公司。


其实也难怪,老外始终是老外,且不说对中国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了解不深,就算和投资高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法律,以及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认知上也难免会有偏差,再说,中国和西方,本来就存在差异,习惯了西方思维的他们,踏上东方土地,自然是步步惊心。


既然步步惊心,当然就要步步小心。老外们也唯有选择较为稳妥的策略,注重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公司基本面、派息金额、经营可持续性,诸如此类。这些人习惯用长远的眼光看股票,交投不会过分活跃,要说服他们买入,那就必须是十足的好公司,稍有瑕疵,都吊不起他们胃口,而且为谨慎起见,即便是好公司,外资机构也不会给予太高的估值。


同时,他们来港股市场的目的,志在求财,断无感情可言,加上港股市场本身无跌停板限制,一旦决定出逃,会非常决绝,从而引发股价剧烈波动。


长年累月下,最终形成港股的画风:中资股估值偏低,交投较为清淡,即使是整个港股市场,每日成交额只不过千亿港元上下,比起A股都要逊色,更不用说纽约和伦敦。


港股,怎一个“穷”字了得?


这不应该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应该有的状态,改革呼声也时常响起,办法也简单,无非就是让更多的好公司进来,而把那些作恶多端的公司扫地出门。不过,“大管家”港交所囿于诸如“少干预”、“同股同权”的原则,一直都不愿多作为。


最后,是阿里,促成了港交所动真格。


“穷”则变,变则通


2012年,阿里(2B业务)从港交所退市,马云希望将2B、2C等业务打包,重新在香港上市。


不过,互联网公司普遍采用的“同股不同权”架构,和港交所的“同股同权”原则冲突,最终双方无法调和,阿里于2014年远赴美国,登陆纳斯达克。


来源:腾讯科技


彼时的阿里,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发展一飞冲天,营收连年高速增长超过50%,衍生出横跨电商、金融、物流、科技等多行业的大阿里生态系统,和腾讯一道,成为中国绝对的互联网巨无霸,股价表现也节节攀升,更进入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上市公司行列。


来源:富途


阿里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美股投资者同样是举杯庆祝。


这一切,本应属于香港市场,属于香港投资者,但此时此刻,却完全与港股无关,而当年“一手”将阿里送至美国的港交所,心情更难以名状,个中滋味,相信只有周星驰那句“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直到失去后才后悔莫”能够意会。


痛失阿里,成了港交所一个大大的遗憾。


不仅如此,在当今互联网、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之际,身处家门口的港交所,却因为所谓的价值坚守,频频错失一个又一个中国高科技公司,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漂洋过海,远走美利坚,在纳斯达克熠熠生辉,自己却暮气沉沉,看来看去,最多的不是一堆地产、金融等老旧产业,就是一堆老千公司。


历史洪流,浩浩荡荡,不进则退。


所幸,这次港交所没有像过去一样无所作为,而是坚定地迈出25年来最大一步。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这就为诸多高科技公司扫清了登陆港股的最大障碍。


此后,小米(1810.HK)、美团(3690.HK)、百济神州(6160.HK)等互联网以及生物医药公司纷纷登陆香港市场。港交所也频繁上演热闹的敲钟仪式,甚至在18年7月12日,史无前例的8家公司扎堆港交所同时敲锣,当天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只能两人用一面。


来源:艾瑞网


现在,改革已满一周年,成果丰硕,港股迎来了共40家新经济公司上市,包括9家生物科技公司和2家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融资额累计约1504亿港元,占此期间香港集资金额逾五成。


来源:新浪财经


如果加上巨无霸的阿里,港股新经济公司的市值占比将继续大幅提升。


尽管现在的阿里,不再是少年当初,超过4000亿美元的市值,股价再想动不动就翻倍,概率不高,但胜在它身处好赛道、稳居龙头地位、资产优质、护城河深厚、生态圈庞大,是难得的好公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业绩稳定增长、派息长做长有不成问题,是一个不错的标的。


同时,阿里的到来,也将进一步活跃港股每日的交投,为港股再造一个腾讯,也不是不可能,这都是港交所的变通带给投资者的福祉。


港股正在脱胎换骨


一个健康的市场,新陈代谢不能少。


这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要有新(好)东西进来,还要把老(坏)东西清出去。


IPO新规推出不久,港交所又对上市规则进行修改,这次针对的是退市制度,给长时间停牌的上市公司发行人开了一剂“猛药”。根据新规,未来对于连续停牌18个月的证券,港交所可以对其进行摘牌,新修订的《上市规则》已于2018年8月1日生效。


这无疑进一步挤压了老千股的生存空间,同时也给那些总想通过各种制度漏洞、财技、欺诈等来套利的人,敲响警钟。


就在昨日,又有一家老千股--三爱健康集团(1889.HK)因为收到港交所除牌函件而崩盘。


来源:富途


一进一出,一增一减。


增加的,是港股新经济公司的占比,是港股对未来产业的代表作用,是港股配置资源的能力,是资金流向更具未来代表性的公司和产业,是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也是投资者更多的投资选择,是更多可能获取的投资回报;


减少的,是港股生态的恶劣性,是经常作恶的老千股,是港股沉沉的暮气。


这又何曾不是和过去告别,向未来招手。

 

曾经的港股,是生态恶劣的丛林,有个不肯改变、不愿作为的港交所;现在的港股,有了港交所的大胆改革,正徐徐翻开新的一页。


而随着阿里即将回归,港交所要争夺大中华所有最优秀公司的野心已全写在脸上了。


或者,生态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內里利益的盘根错节,外围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注定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不过,已经迈开改革步伐的港股市场,未来仍旧值得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