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尼日利亚:一片被忽视的神秘电影王国

丫丫嘉欣 丫丫港股圈 2020-09-03

过年期间,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的电影院不得不关门谢客。对于前期投入巨额拍摄成本和宣发费用的投资公司来说,损失重大。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由于票房节节攀升,投资方也是越来越舍得给钱,电影的制作成本水涨船高。
 
但是这一次的疫情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高投入无疑加大了投资的风险。
 
说到电影投资回报率,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上,有一个神奇的电影制作中心 -- 尼莱坞(Nollywood),年产电影数量达2000部,大部分电影只需要投入很少的资金,就能赢得接近10倍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一起细品一下,这个投资回报率吊打一切理财产品的尼莱坞。
 
清奇的画风
 
在了解尼莱坞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对尼莱坞的电影有个感性的认识。
 
尼莱坞位于尼日利亚,电影产量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虽然年产量数量虽然惊人,尼莱坞的电影制作成本却巨低无比,大部分电影的制作水平低下,比如说惊险刺激的枪战镜头。
 
 

电影特效之浮夸,常常让人分不清看的是科幻片,还是喜剧。
 
 
尼莱坞的电影,制作成本低廉,一部电影的成本大概在两万美元左右,拍摄时长一般为几个星期。
 


他们的道具都复古且环保,枪用废金属制作,木头刻成子弹,诊所提供的免费避孕套做成假血袋。
 

有时候,制作方也会大开脑洞,比如说用玩具直升机顶替真的直升机。

  

不过,这些电影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故事却是原汁原味的非洲故事。
 
一直以来,西方电影都有丑化黑人的倾向,好莱坞电影里的黑人,不是罪犯就是凶徒,甚至刚一出场就被枪杀。
 
而在尼莱坞,电影人可以用非洲人自己的语言,拍非洲人自己的故事,弘扬非洲的价值文化。电影里的黑人可以是医生,可以是律师,甚至可以是蜘蛛侠。

 

那么,这个风格略显独特的尼莱坞,是怎么诞生的呢?
 
尼莱坞起源
 
尼日利亚的电影业,要从20世纪70年代说起。
 
上世纪70年代,尼日利亚人挖到自己的第一桶油,从此经济起飞,国家进入黄金时代。
 
靠着发达的石油经济,其一度发展为半发达国家,涌现了一批富人,因此也对娱乐业有了更多的需求,国内出现电影院、社区电影分享场所等。
 
1975年,尼日利亚著名导演Adebayo Salami拍摄了第一部约鲁巴语的电影《Ajani Ogun》,一举奠定了他的行业地位。此后的40年里,他制作和参演了数不胜数的影视作品。
 
“我12岁开始入行,如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刚开始,父母并不支持,他们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于是,我悄悄地离家出走,在一个朋友家里住了一段时间。父母这才转过弯来,支持我的梦想。”66岁的Adebayo Salami与我讲起他当年入行的趣事,不禁有些眉飞色舞。
 

与此同时,尼莱坞另一位大咖,Wale Adenuga,日子显然要好过得多。和Adebayo Salami同为约鲁巴人的他,在1984年拍摄了第一部尼莱坞的英语大片《Papa Ajasco》,上映三天便取得了近11万美金的票房收入,轰动一时。
 
在此基础上,他又创造了另一个角色,Pa James,将电影延展成一部轻喜剧的肥皂剧,霸占电视台黄金时段十多年。


然而,尼日利亚的电影事业在短暂的高峰后迅速滑落。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尼日利亚由于政局变化,治安状况日益恶化,民众开始远离电影院。
 
同时,腐败横行的尼日利亚,只有极少数人享受到石油带来的财富,国内贫富发展极其不均衡。
 
6美元左右一张的电影票,对于普通尼日利亚人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于是,电影院慢慢变成上流社会的专属,观众日渐稀少的旧式影院和剧场纷纷关闭,尼日利亚电影业受到巨大冲击。
 
直到今天,尽管尼莱坞每年制作数量众多的电影作品,但受限于作品质量和影院银幕数量,能进入院线公映的寥寥无几。


碟片市场
 
虽然电影院经营受限,但是尼日利亚1.9亿人的娱乐需求是存在的。既然电影院去不了,尼日利亚群众就挖掘其他的方式。
 
同样也在90年代,亞洲市場在積極用新興技術設備取代VCD和VHS(录像帶),讓這些過時的產品大量廉價出口和售賣給尼日利亞商人。
 
1992年,尼日利亚倒爷肯尼斯·纳布从中国搞了一批空白录像带回国,但觉得空白录像帶赚不了大钱,于是想到往裡面加入內容,或許可以賣得更好。
 
所以,他用一个月时间加12000美元,跟人合拍了一部叫《奴役生活》的片子。说的是一个热衷巫术的男人把自己老婆换成了财富。
 
这部乱七八糟的电影最後竟狂销了100万盒,并开启了“非洲好莱坞”时代。


相对于6美元的电影票,一盘刻录盘只需要1-2美元,实在嫌贵还可以合买共享,几乎所有的尼日利亚家庭都消费得起。
 
同时,刻录盘虽然便宜,但是由于尼日利亚2亿人口及背后庞大的非洲市场,一部电影卖出几十万张碟片很常见。
 
尼莱坞电影的拍摄成本只有几万美元,只要卖出万张碟片,就能收回成本,一旦不小心卖出四十万张,就有十倍的回报。
 
低投入,高回报,各方资本自然蜂拥而至,共同造就了尼莱坞的繁荣。


尼日利亚电影市场崛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政府薄弱的监管。
 
由于审查和管制力度弱,尼日利亚的电影产业更新速度非常快,电影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拍摄任何市场喜爱的题材。
 
同处西非的加纳电影业就是一个相反的例子。
 
加纳政府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电影业,不关国内建有大量的国营电影院,拍摄电影还会有高额的补贴,这一度让尼日利亚电影人羡慕不已。
 
但是另外一方面,加纳的电影审查制度也非常完善,反而限制了其电影的出品速度和题材范围。
 
于是,和很多商业故事一样,草根出身的尼莱坞,逆袭了"富二代"加纳电影业。
 
尼莱坞的电影看似粗糙,剧情大多是巫蛊下毒、婆媳矛盾、报仇血恨的荒诞狗血故事,但是这恰恰符合了非洲人的审美,受众更广。


尼莱坞的梦想
 
近两年,尼日利亚电影的发展也在逐渐开始生产高质量的作品,一些优质影片,开始走入欧美市场。
 
2018年,共有三部电影走进美国的影院:《狮心》(Lionheart)、《一路向北》(Up North)、《孩子王》(King of boys)。另有多部影片进入到英国的影院,如《酋长老爹》(Chief Daddy)等。
 
Netflix等国际巨头,也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并着手收购版权,2018年《狮心》卖出380万美金的天价版权,成为尼莱坞史上一个里程碑。


尼莱坞的电影虽然制作成本很低,但是电影人的梦想并不廉价。
 
从15世纪早期到20世纪末,非洲大陆在漫长的几个世纪里,一直处于西方殖民统治之下。欧美电影中的黑人角色,往往是笨拙、丑陋、贫穷、暴力的,他们的形象被标签化。
 
非洲大陆成百上千的部族原本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当今非洲也是人才辈出,城市车水马龙,但在欧美电影里,非洲人形象的单一标签化现象却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这让非洲人民难以接受,甚至十分排斥。
 
于是,尼日利亚人自编自演的电影,得到了非洲观众最广泛的支持。


正如尼日利亚著名电影人费米·沃杜拜弥(Femi Odugbemi)所说,因为有了尼莱坞,人们才知道,非洲人也可以盖得起高楼;非洲也有富人,有的可以买得起七八辆车,他们也遵守一夫一妻制;非洲人也像世界各地的人一样,也有爱情。
 
尼莱坞让世界知道,非洲人和其他任何地方的人一样,是平等的。
 
总结
 
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尼莱坞逐渐开始承担为世界传递更多非洲多元文化的作用。这里也许缺少技术,缺少预算,但是从来不缺好故事,好导演和好演员。
 
外界嘲笑他们的五毛特效,也瞧不起他们的低成本制作,但他们在乎和关心的,是想告诉世界,什么才是原汁原味的非洲故事。
 
正如尼日利亚电影业开山之作《奴役下的生活》的制片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尼莱坞还只是个孩子,请等它长大成人。”



丫丫商务合作微信:shantouwushuxi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丫丫内容投稿:2458032576@qq.com


日本政府为什么突然对我们友善?
一瓶洗衣液里的“江湖纷争”
我终于明白了张磊的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