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讨|从电影《小时代》看中美教育的差异

2014-08-04 新校长传媒

电影《小时代》,在中国票房能达到几个亿,而在美国仅一万美元。差异如此之大,根源在哪里?或许可以从中美教育的差异说起。

是谁?支撑起他的票房

7月17日,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全国公映。其零点首映场票房达750万元,创下国产片零点首映的历史最佳;首日票房达1.1亿元,刷新了2D国产片的首日纪录;观影人次达350万,在影史上仅次于《变形金刚4》。这一次,《小时代3》又与韩寒执导的《后会无期》仅相隔一周上映,除了差不多同时做完,更重要原因是适合年轻人看,于是放在了世界杯之后的暑期档。

大家还记得同样在暑假,去年6月、8月,《小时代1》、《小时代2》分别拿下了4.8亿元和2.94亿元的惊人票房。对《小时代3》,郭敬明立下5亿元的军令状。他对记者称:“把《小时代》全系列完整搬上银幕,是我的心愿。为什么要拍电影?因为我对《小时代》、对《小时代》里的他们,有爱。”

“他们”就是上述“年轻人”、90后。

该电影在大陆获得高票房,2013年《小时代》高调进军美国市场,但看看美国孩子是怎么评价。

配上评论的文字:

看来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真的不一样。

这电影讲述了什么样的“自己”?

《小时代3》延续了前两部的故事——4个好闺蜜从大学毕业,正式步入充满风险又充满诱惑的职场,开始了尔虞我诈又“姐妹情深”的新生活。也许很多人还把90后当萝莉,其实90年出生的女生今年已经24岁了,早已经是晚婚的相亲主力。

郭敬明曾说,当前电影观众的年纪越来越小,在2012年就降到了21.5岁,所以一旦有符合年轻人的东西出来,就会成功。曾有媒体报道称,郭敬明的读者年龄固定在15岁左右,这也是他2003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时第一批读者的年纪。

不仅如此,《小时代》系列小说也借电影再度热销。长江文艺出版社在2014年7月1日出版了《小时代2》、《小时代3》修订本及《刺金时代·小时代电影全纪录》。借助电影的拉动,《小时代》系列图书就已加印150多万册——这在出版界亦是天数。

无论是银屏还是图书市场,都是《小时代》们的天下。

不如说,社会已经是那批89年后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的天下。

电影凸显的中国孩子教育伤痕

即使《小时代1》开始,就被加上了“炫富”、“拜金”、“弱智”等标签,但实打实的高票房却证明了庞大观众群的存在。

有评论说,《小时代》的高票房是90后迈入主流社会的一次标志性事件。而网络上关于《小时代》的争论,是90后集体参与的第一次与主流社会的论战,谈论《小时代》,让他们有一种向成人世界进军的快感。他们为自己能与80后、70后、甚至60后坐在一条长凳上辩论而兴奋不已。

当年初中时代读《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跟大人们一起平起平坐谈论生活谈论梦想,当他们沉浸在这种喜悦中时,完全忘记了他们造成的高票房,更没有去思考成就今天他们的教育。

她们现在怎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或者我们该思考,是什么样的青春教育构成了现在的他们?

有媒体采访了一位刚刚从美国“游学”回来的高中生杨同学,他告诉记者:“迪士尼很好玩,美国的大学很大很漂亮,将来有机会一定要考到美国去。”记者问:“去了美国,说英语了吗?”杨同学说:“有翻译和老师,自己不用说英语。”记者又问:“那将来怎么考去美国呢?”杨同学迟疑了一下,回答记者:“好好学习呗!”如此简单而不加思索的回答,在中国学生中不是特例。缺乏个性的填鸭式教育和听老师话的教导,深深植入了中国孩子的心中。

不会思考,不知道该怎么实现个性化的梦想,这就是教育伤痕。

我们的小时代,教育的大悲剧

毫无疑问,我们可以确定这类电影真的契合一部分年轻人的小时代。无论长辈们怎么不情愿,怎么觉得“一代不如一代”,都必须去接受这样的年轻人。因为这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人家美国的孩子,不喜欢电影,给你一个差评,就不再去电影院浪费钱,而我们则不同,即使满大街在吐槽电影不好,还是会自己跑去看,用电影作家李多钰的话说“知道是一泡屎,还是凑上去闻一闻”,因为巨大的从众心理逼迫我们,仿佛你没看你就落后;而对于真正喜欢电影的90后,也未必都敢在公共场合高度赞扬这部电影,因为别人都说是一泡屎了,她也不敢坚持自己看法。

这正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文章来源:教育思想网

(编者注:“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对于本公众号所推荐文章,欢迎微信直接回复您的点评和建设性意见,我们将适时推出更多优质的相关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