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课堂的六个转变
课改走到今天,最大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正确地改下去。在我研究怎样认识课改、深入课改的时候,发现在课堂层面,教师该做到如下几个转变。
1、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学生在教师导学下的自主,是不是真的自主?只在“合作”上做一些文章,又能否称为真的探究?随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我发现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应体现在我要学上,学习热情应成为课堂的基本动力。教师充当的是激励者和答疑者。
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通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表,来征集教学要点。调查出学生想解决却不能解决的问题后,由学生自主选择,由谁来帮他解决。这不仅让教师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而且把选择权还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由因材施教向因需施教转变
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如何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因为很难预知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我们无法通过预设得知学生将来到底是什么人才,所以因材施教,常显得无能为力,只能以教师为主地实施教育。
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向学生征集题目规划教学”的做法,由此衍生的现场讨论课,在学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出发点上尊重学生需求,使教师成了真正的服务者,完成了由“因材施教”向“因需施教”的转变。
3、由解决问题向提出问题转变
提出问题意味着能面对未来,解决问题则意味着面对过去。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个性化阅读环节追求更多新发现,并以新问题的数量和层次来评价教学质量。新问题的不断发现与提出,正好能显示经典著作的魅力、学无止境的意义,激发学生不断发现的激情。于是,由解决问题向提出问题过渡就有了更强的动力。
4、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
“谁提问谁受益”,并不仅仅意味着“会叫的孩子多吃奶”,而在于“叫唤”本身具有无穷的意义。我在课堂中,给学生留足提出隐性问题的空间,甚至连续几节课,就某一篇文章让学生整堂提问,我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组织讨论。于是实现了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这样不仅没有因为浪费时间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扎实。
5、由标准化总结向开放思维转变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下课铃声一响,一节课就结束了吗?其实,教师的标准化总结不应该是课堂的结束语。那么教师如何在总结时留出新的疑问,引发学生继续探讨呢?
为此,我在诗歌鉴赏中始终贯彻“多义取向原则”。越是经典作品越能给我们留下巨大的再创作空间。于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眼前江边的真实情景,也是当年激烈战场的形象描述,还是汉末动荡背景的有力烘托。“樯橹灰飞烟灭”既指曹操战船灰飞烟灭,也暗示周瑜也在历史中的灰飞烟灭,同时也体会“我”同样会灰飞烟灭。以此尝试由标准化总结向开放思维拓展转变。
6、合作探究由课堂向课外转变
分工高效,受益却最小化;行政分组,合作却低效化;问题来临时,探究总肤浅化。课堂合作探究的这些弊端如何避免?探究其间原因,这是源于课内时间有限,课外时间没有好好利用引起的。
将合作探究引向课外。选题动员:课堂暗示课题,学段前提前公布课题,学生自由定题;人员配置:自由组合,明确分工,突出协作,强化统筹;过程执行:最初意图—>共同策划—>发掘资料—>确定方法—>研究过程—>发现与结论—>后续研究建议;评估侧重:发现意识、怀疑精神、求异习惯、科学态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课堂里的那些弊端,而且保证了合作探究的真正价值得以实现。
当然,教师应该做到的转变不止这些,在教育的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研究无止境,保持研究的思维是最重要的。期待教育人一同走在研究的路上,让研究助推成长。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
(编者注:“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对于本公众号所推荐文章,欢迎微信直接回复您的点评和建设性意见或加新校长传媒QQ群,我们将适时推出更多优质的相关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新校长传媒QQ群: 68981680(加群需注明城市、身份、姓名,目前只加教育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