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和学生换位的日子
如何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工作更接地气,教师不妨尝试做两天“学生”,这种不一样的经历,你有吗?
读懂学生,让课堂更有效
文/宋君
我一直以为,当我和学生换位,我来当两天学生时,我一定是最优秀的,也一定会异常轻松。但当我真正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上课、写作业、参加班级活动时,我发现做一个好学生真的不容易。
听不懂的尴尬。在第一天的英语课上,我彻底被震撼了。教英语的陈老师采用全英文教学,让我这个已经有20年教龄的老师也有些不适应,很多内容都听不懂。我环顾四周,发现全班同学都腰杆挺得笔直,认真听讲。下课了,我问旁边的一个同学:“陈老师讲的你能听明白吗?”他摇摇头。我听后,心中不由泛起一阵同情。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选择逃避,或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学生却一直坚持着,他们的内心一定异常煎熬。
唱不好的羞涩。在音乐课上,胡老师教了一首新歌。由于我在上学时没有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因此我学得异常认真。但在胡老师检查每个同学独唱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五音不全”,总是跑调。同学们的一片笑声,让我颜面扫地,很是不悦。但想想我的课堂,当我提问到一些有难度的数学题时,为什么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呢?
跑不动的无助。上、下午的大课间活动是最让我感到无助的。由于太久没有运动,在“○型跑”的过程中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在坚持继续跑完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原来自己一直只是在一旁督促学生跑步,并没有和他们一起跑。这两天的锻炼,让我真正体会到运动能够让人坚强并充满力量。日后,我要每天和学生一起运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
写不完的作业。临近期末,因此各科的作业都比较多。我在写家庭作业时发现,原来我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写,并没有去思考如何学更有效。我在写作业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读课外读物的时间所剩无几。我不禁思考,我能否不再为学生布置过于繁重的家庭作业,而是给学生更多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课下有更多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
原来,学生也有这么多“苦衷”。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因此,我改变了教学方式,与孩子们一起制订数学学习计划:
计划一:每天的数学作业由在5分钟之内完成,慢慢地过渡到不留作业。
计划二:遇到不会或不懂的题目,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提问;在家庭作业中有不会的题目,可以写上“不会”,第二天主动问老师。
计划三:如果其他科目作业过多,晚上10点还没有完成,家长给老师写一个便签说明情况,数学作业可以当天暂时不完成。
读懂学生是教师毕生的功课。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学生,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当我们真正读懂了学生,我们便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幸福也早已跃然纸上。读懂学生,用童心感受童心,让课堂充满智慧,让教师充满思想,让教育充满幸福。
做了两节课的“学困生”
文/王立松
星期四和星期五,我当了两天的学生,还当了两节课的“学困生”。
这个学期,我任教的学科是数学。曾经,我也教过语文、美术、体育等。在这两天的课程中,除了音乐课,其他科目对我来说都比较得心应手。因为少时我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连最简单的乐谱都看不懂。这节课,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学困生”。
在第一节音乐课上,老师在认真地上课,我也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会儿紧盯嘴形,一会儿随声附和。渐渐地,我觉得老师的语调越来越快,我开始懵懵懂懂,眼忙耳乱。我对自己说:“跟上,集中!”但似乎就在一瞬间,我还是“掉队”了。在接下来的齐唱中,我强迫自己迎头赶上,可脑子一片空白,我只能滥竽充数……
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检查上一节课学的歌曲,并点名独唱。我看到其他同学尽情地唱着,虽然我也尽力去模仿,但我感到那些音调对我来说依然陌生。在讲到唱法时,也许老师觉得全班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并没有多讲。但对于我这个音乐“学困生”来说,却显得更加茫然。于是,我只能傻傻地坐着、看着、听着,最终还是没有学会唱这首歌。
终于,下课铃响了,我的“学困生”经历也结束了,我第一次深深体会到学困生的学习竟是如此“困苦”。再回想我的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每天置身于课堂,重复着像我当学生一样的焦虑状态,有时还要遭遇老师热情而无奈地提醒、教诲和抱怨。可想而知,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纠结。就连我自己也常常对他们说:“你为什么还不会呢?”“上课要集中精力,瞧其他同学多专注!”看起来,我很关心学生,真心为他们好,实际上,我并不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这样一个“学困生”,他的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不理想。每次上课,他都好像一个局外人。无论是同学们一起学习还是一起激烈讨论问题,他都安然不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也从没按时完成过作业,即使做了也是错误连篇。而我也并没有切实有效地帮助他,只是向他重复提这些问题,每次他都无法回应。我虽然也很关心他,但对他的关爱和帮助都没有真正做到实处。
“学困生”的经历让我重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也体会到他们的困苦。今后,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我都要更加地关注他们,满足他们成长所需的同时,用最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成长。
“差生”之苦
文/罗学芬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加入不同的群体进行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差生”的经历——我曾参加过一个成人英语学习班,由于英语基础比较弱,听课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还记得那一天,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神采飞扬,变化着各个环节:听力、录像观看、阅读练习,等等。可是,我和几个同学却昏昏欲睡。偶然回过神来,也只是频繁地看着手机上的时间,期待着下课的到来。
注意力并不集中,再加上基础薄弱,让我完全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尤其雪上加霜的是,老师对跟上进度的同学大加赞赏,更让我泄气无比。
这一天的痛苦经历,让我体会到做“差生”的不易,也让我对班上的“差生”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耐心,时刻思考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学业,重拾自信。为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巧妙地回答。无论哪一门学科,课堂的内容都可以分解成不同难度的问题。不同的难度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几个人的课堂变成全班学生的课堂。
巧妙安排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差生”通常文化课基础薄弱。教师在关注他们的同时,备课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适合的内容和形式,巧妙地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适时地参与进来。
多元评价相结合,让所有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多元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包括听课过程中专注程度的评价、倾听和发言的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等等。评价形式是将个人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大组评价相结合。评价形式可以是组员评价、同桌评价,等等,避免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只有将评价多元化,学生的闪光点才能真正被挖掘,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被关注、被欣赏的自豪感。
真正做过“差生”后,才能体会到“差生”之苦。其实,“差生”也很煎熬,他们也很想在各方面做好。但由于他们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成绩落后,导致产生了消极心理。于是,自控力较差的“差生”便想办法打发时间,一些“捣蛋”的行为就随之产生。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用心于教学,善待每一个“差生”,助力每一个“差生”拥有最灿烂的明天。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