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所谓名校,就是相信常识、尊重常识、践行常识

2015-07-07 三川玲 新校长传媒

自从我女儿上小学之后,我在朋友圈发出了如下请求:请大家多多分享你的孩子学校的各种做法,孩子学习的情况和你的感受,请一定记得圈我。


于是,我看到了这么些学校的举措。


今年4月26号,朋友带着她那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去桂林走走,我好奇孩子上学怎么办,她说学校见春光太好,悍然宣布放一周春假,全校的孩子都在火车站飞机场出发要走一走。


如此春光,最不该辜负,做出放春假决定的,是北京的一所名校:人大附小。这个学校不仅做了放春假的疯狂举动,还举办过深受小学生欢迎玩具节,吹泡泡节。


大家纷纷留言,名校就是不一样。


跟其他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是提前学小学课本不同,六一幼儿园是让大班的孩子背着小学生的书包,按照小学生作息来生活一天,甚至还组织去小学参观,近距离羡慕大哥哥大姐姐。


我女儿就读的白家庄小学也是让孩子们开学前提前一周去上学,其实就是每天去学校晃半天,知道小学生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知道要收拾书包带饭盒就行了。还交给孩子们重要任务:观察别人的优点,为自己找三个好朋友。


这幼儿园和小学的做法抓住了幼小衔接的本质:心理和环境的过度,而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小丸子就读的白家庄小学算是朝阳区名校。他们规定学生中午吃完饭后,不许说话打闹,不许做作业,只许看自己带回的课外书。一位小朋友还负责坐在讲台上监督其他小朋友的执行情况。


丸子同学在一年级的每天半小时看完了20本小说,这学期又看完了6本。


可以想见,日积月累,六年下来,其阅读量该何等可观。


我把这个做法分享给朋友圈的时候,也收获了无限的羡慕嫉妒恨,朋友们又纷纷感叹名校不一样。


一位朋友孩子所在的中关村一小,运动会有个项目是撕名牌,期末考试则是游戏闯关,孩子们闯完关不过瘾,还去要求老师:能不能多安排一次期末考试?我在朋友圈转发分享时,一片赞扬之后,也有不少人感叹自己孩子没有读上名校,还有个别朋友私信我中关村一小的种种不好,叫我“不要被这些花花绿绿蒙蔽了智慧的双眼”


……


其实,无论放春假还是半小时自由阅读,运动会撕名牌,幼儿园大班去小学参观……这些有技术含量吗?要说没有那不科学。但要说有多大技术门槛,非名校不能做,那就太不经大脑了。可以这样说,这些举措,哪个学校都能做,哪个老师都能做,名校与否,并非门槛,这些也并非名校的专利。


我熟悉教育系统,知道国家并没有规定非名校不可以这样做,那么为什么非名校不做呢?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呢?


我刚刚回了趟广州,亲戚朋友们纷纷跟我“告状”:你说的那些做法,就北京学校做得到,我们这里倒是听教育部的话没有作业,但是老师经常发短信,打电话来说孩子这没有学好那没有学好,只好自己在家给孩子补习。


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做作业到晚上十一点,还叮嘱妈妈第二天五点叫他起来,因为作业还没有做完。


很多小朋友被送进了补习班。我问一位补习学校的校长,孩子进他们的补习班,多久能够跟上大部队,然后走入正常轨道?校长非常得意地告诉我:我们学校一旦进了就出不去,家长老师都上瘾,孩子一上我们学校做作业快了,预习复习习惯好了,家长老师都省心,那可比自己管孩子轻松多了。孩子一离开就成绩下降,只好赶紧再送来。


……听了这些无论老师、家长、孩子都过得不开心不快乐的举措,我想谁都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而这正是我听到的家长最多的诉说。


我的一位朋友对着急自己的小孩认字慢的老婆说:你目前认识一个上中学了还不识字的人吗?既然小孩迟早都会认识字,早一点晚一点有什么关系?


最近我见到小朋友,不管是刚刚高考完的,还是正在上小学和中学的孩子,你们最爱干的事情是什么,你们的梦想职业是什么?我常常得到的答案是:我不知道。家长赶紧补一句,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想梦想。我也想问问困局中的老师和家长:你环顾一下身边成功的朋友,再回忆一下中学小学时代的同学,上补习班、做作业做到半夜,进行多次重复的练习,提前抢跑学习下一年级的知识,真的能够造就学习尖子?


我自己还记得我有位同宿舍的中学同学,我睁开眼睛,能看东西的时候,就永远看见她在学习——她比我们睡得晚,起得比我们早,她的床一小半码着复习书和营养补脑液,她用蜡烛的数量是我们的五倍。然而后来她差两分上大专线,最后复读了好几年,还是家长花钱上了个大学。


而大量的尖子生却总是睡得很早很饱,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多,还经常踢球玩耍的。


那时候很多人会说,人家尖子生才配睡够觉和踢球玩,你们天分差的,还是努力看书吧!跟我们现在说名校才配让学生快乐轻松一样。


难道,真的没有人想一想,不是我们努力得不够,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错了,孩子必须要热爱、快乐,才能驱动其去学习和创造?


所谓名校,无非就是承认常识认可真知,敢真相信人人都说对的教育规律,并还真的敢按照规律去做,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想起来好荒唐)。


而有意思的是,名校却常常有机会,不断被确认他们的办法是正确的,方向是对的。(这段话好想校长和老师们看到)


家庭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赞成快乐教育,赞成童年应该多玩发无意义的呆,我们赞成孩子的理想与工作完美结合,却转头就给孩子报英语班奥数班,“苦口婆心”劝孩子考公务员进银行电信。


而检验我们是否正确的,却需要十年乃至几十年。做个淡定的承认常识和真知的家长太难,妈妈群和家长群经常推波助澜,传播紧张得不能再紧张的焦虑气氛。


人人都怕负责任,人人都在劝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已经成为我最厌恶的一句话)。


在做内心强大家长这件事情上,比做名校难一万倍。


我想用一位叫樱桃菜丸子的留言,来结束本文,希望她提供的真实案例,可以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减去哪怕一分焦虑:


看了幼儿园连面试都没过这篇文章真是感慨万千!


我来说说我外甥的情况。外甥家一直住在广州番禺**镇的一普通小区里,幼儿园、小学全部都是就近入学,所以自然上的不是什么名校。


在他小学还未毕业时,我姐姐在天河买了一套小房子,目的是让外甥中学时可以去市区好一点的学校读书。但不知为啥,姐姐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出租了天河的房子,外甥则去了番禺家门口的普通中学读初中。


前年中考,他顺利考上自己心仪广雅中学高中,在适应了一段时间的高中生活后,成绩并不特别拔尖的他,逐渐崭露头角。沉稳可靠善良低调,极受老师和同学信任与喜爱。


今年,他还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学生。姐姐直呼想不到。所以,我想说的是,我赞同丸子妈的观点,家庭教育的好坏、父母的言传身教,真的要比上一个名校重要的多。父母与其挖空心思为孩子铺路,不如多想想如何为孩子做表率,不用太过说教,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你希望的样子,说不定还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文章来源:童书妈妈三川玲

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一颗种子随风撒落,当一场春雨润物催耕,我们期待了解,你是哪一朵云,我是哪一棵树,他(她)是怎样的种子在哪里生根。谢谢你的关注,期待你的点评与建议,更盼望,我们成为教育的世界里,遥远的朋友和最近的知己。


获取更多好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蒲公英教育智库官方网站。


关注新校长传媒: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