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通过电影让老师轻松应对教育难题
一部好的电影如同一本好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甚至改变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以下8部电影,校长们不妨推荐给老师。许多教育难题,比如转化问题学生、改善师生关系、消减职业倦怠、补充教学资源等等,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答案。
step
1
案例:A君在班上表现极差,成绩不好不说还经常打扰到老师的日常教学。对此,班主任和家长都觉得无计可施。孩子在极力表现自己的时候,是希望获取到更多的目光。不妨尝试和他平等对话并努力去发现他的长处,也许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理解你会发现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难。
推荐电影:
《心中的小星星》
→又译《地球上的星星》,适用范围:教师、家长、学生。
step
2
案例:我们班有几个从外地跟随父母的流动儿童,这些学生成绩不高不低,但是这些孩子很自卑。由于阶层的差异,大部分流动儿童能够上一所公办学校其实并非容易。因此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自卑情绪。而面对这些学生,因适当鼓励,并极力去帮助他重塑自信。虽然教育改变不了部分的现实,但教育能改变一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态度。
推荐电影:
《归途列车》
该部纪录片真实的呈现了一个从四川广安到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家庭的真实情况,此部纪录片有助于帮助新教师了解该类被社会所边缘的人群。
step
3
案例:我们班上有个孩子,成绩这些都还不错,就是很孤僻,而且班上的同学总是有意识地排挤他。校园欺凌并非只是热暴力还包括班级里刻意的孤立和排挤。一旦遇见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观察他是否具有某种心理障碍,如果需要可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同时,需向合适的学生了解该学生之所以受排挤的原因,并鼓励这位孤僻的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推荐电影:
《壁花男孩》
→又译《壁花少年》,适用范围:教师。
step
4
案例:班上总有些熊孩子,不仅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拉帮结派冲撞老师,最严重的一次还把教副课的代课老师给气哭了,跟家长沟通数次后依旧无果。老师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总会选择性的看待问题。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这些学生,而这些学生一旦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整个班级也将会变得很难管理。
实际上出现这种学生一般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包括: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等。
影响学生变坏的原因也有很多, 但解决的方法只有一条就是:和他做朋友,利用他性格上的缺陷或者闪光点对他进行循循善诱,切忌不能有呵斥、叫家长、不尊重学生自尊心等行为。
另外,平等沟通也是做朋友的前提,在某些时候办公室、训导处这些封闭压抑的环境并不太适合平等沟通,而反而草坪,操场,体育场这些空旷的场所反而适合沟通和交流。
推荐电影:
《少年菀得》
适用范围:教师。
step
5
案例:某新来的政治老师在讲授法律的相关知识时,提到一个词叫做“程序正义”,但是学生对这个词并不了解。教材中确实有很多较为空洞的一些理论性词汇,他们的空洞来源于缺乏足够的现实来支撑该理论。遇见这种情况,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展开相关活动,另一点就是通过跟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鉴赏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程序正义这个词,某老师找来《十二公民》这部片子给同学们播放。
推荐电影:
《十二公民》
→适用范围:教师、家长、学生。
step
6
案例:某老师教书一年左右,但已经出现职业倦怠,甚至都开始想象自己退休之后的生活。在公办学校里教书的老师,由于周围环境的稳定和同质化,导致他们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这种情况无异于温水煮青蛙,当他完全去适应这个环境的时候他对外面世界的感知能力也已经荒废掉了。而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常保持一颗躁动的心,勇敢的跳出不同的圈子。积极的参加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多去外面走走看看。当然,观看热血电影也是一种短效的缓释剂哦!
推荐电影:
《一起摇滚上月球》
→该片真实的记录了一群平均年龄达到52岁的热血老爸组合“睏熊霸”的摇滚追梦之旅。适用范围:教师、学生、家长。
step
7
案例:小花的奶奶死了,小花一直没有从悲伤的情绪走出来。在不少发达国家,按照发展心理学家以及死亡学家(thanatologists)的建议,学校已陆续将将死亡教育列入日常教学内容,“死亡课程”作为较新的一门课程应运而生,它主要是为了帮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更好地面对死亡和临终状况而设立——不仅是他人的死亡,也包括自己的死亡。然而由于某种原因现阶段与儿童的死亡教育在我国依旧微乎其微,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的理解死亡,除了相关图书之外,电影也是一个选择。
电影推荐:
《我的插班老师》
→又译《拉扎老师》或《再见了,拉扎老师》。适用范围:教师、家长。
step
8
案例:C同学家附近的古旧建筑被强制性拆除,他感到很惋惜。城市变迁,传统的湮没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一定会出现的社会病,而这种社会病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必经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通过周遭事物的改变去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而《太阳的孩子》这部电影对于引发这样的思考是个不错的选择。
推荐电影:
《太阳的孩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也许每一个现代人都可以去思考自己是谁,来自哪里?适用范围:教师、学生、家长。
BOUT
校长总结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保持他那颗赤子之心保持他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对知识的求知欲。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们拥有完善的人格,成长成一个健康的人,而这种远比低级的知识灌输更重要。所以教师要突破那种低级的知识灌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需要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从而快速成长。而真正能教的好学生的教师一定是那种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整合资源或使用工具、能够独立思考并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日常教学的人。
本文系新校长传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在后台获取授权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