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其批评学生“不讲理”,不如和学生一起“讲理”

2016-10-26 周春梅 新校长传媒


作者:周春梅,文章选自其作品集《一间辽阔的教室》



同事的孩子姜读初三,是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同学曾开玩笑说,如果说“沉默是金”,那姜一定是他们班纯度最高的“金”。姜不爱说话,却有想法,能实干,为人正直,在班上很有威望,曾以全票当选班长。文如其人,他的文字多为朴素的叙述与平实的说明,清通简洁。


这样的文风,在考试中却很难得到老师的青睐。看一看作文题,就能明白原因:“让心开花”“倾听心底的声音”“从未如此阳光”……抒情气息浓郁的此类标题所暗示的文风,与这个朴实的少年格格不入。这类命题并非全无价值,但初中的写作教学,内容应更开放,风格应更多样,以便让不同性情的少年都有话说,培养学生全面的写作能力。


同事为了让儿子作文分有所提高,只好教他一点“技巧”,“以不变应万变”。姜曾参观盲校,盲童们用盲文笔写字时的敲击声,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感受到盲童们学习的艰难,同时也仿佛听到了他们叩击命运之门的铿锵鼓点,那声音敲击在他的耳中,更长久地停留在他心上。同事建议他完整地叙述过程,描写细节与感受,一篇《倾听心底的声音》就完成了。稍微更换一下关键词,就能贴到“开花”“阳光”等主题上去。姜很聪明,一点即通,几次考试下来,进步很大,虽不一定得高分,却能保证在中上。同事传给我一些此类作文的高分范文,则满纸花开,文远大于质,情远多于事,理则几无。


高中的写作偏重说理,我们常惊诧于学生的不讲理和滥抒情。知晓了这些细节后,才明白学生何以如此。最近读了徐贲谈公共说理的新书《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则更为我们的误入歧途、误人子弟而惶恐不安。


据徐贲介绍,美国的公共说理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一直持续到高等教育。对低龄学生,虽未明确提出“说理教育”,但一到五年级对“说理”都有具体的要求,如一年级为“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三年级则上升为“在说理文中区别主要观点和支持这些观点的细节”等。


六年级(即初中一年级)开始,在小学基础上提出了“说理评估”的系统要求:一、判断论据是否恰当;二、如何准确引述;三、察辨缺乏论据支持的推理、说辞等。具体分为两个部分:辨析逻辑谬误和提防宣传。逻辑谬误有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等五种,宣传则有人云亦云、谩骂、恫吓等十种。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能力的培养,均借阅读中感性、具体的实例落到实处、细处,不断让学生讨论和加深印象。与小学一样,初中的说理教育循序渐进,如六年级的重点在于区分“客观事实”与“个人看法”,七年级时则提醒学生注意“成见”与“偏见”,八年级分析的不当推理和谬误论述更为复杂。


高中阶段的要求又有所提高,如九到十年级提出了“对方意识”——说理是“对话”而非“独语”,必须尊重与自己不同意见的说理对方,论辩时应全面准确,心平气和。我尤为感兴趣的是,在高中的十一到十二年级,说理评估的对象是“公共文本”,如政府文告、政策说明、政党文宣、公共部门的规章条例等。印成铅字的,甚至已被执行的公共文本,在道理上未必说得通,这就是反复进行的说理评估要告诉学生的基本道理。这样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公民意识的意义,毋庸赘言。


徐贲强调,公共说理的能力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习惯,而习惯需要从小培养,一旦错过形成期,即使后来有机会获得知识,也很难内化为习惯。他认为尤为重要的是初中三年,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有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很快地吸纳知识并转化为习惯。反观我们的教育,小学、初中基本缺失说理教育,高中则是“为赋新词强说理”甚至“以抒情代说理”,其实质均为“不讲理”。


教育如农业,当顺时而作。我们懂得这样的常识,也能想象后果的可怕,在现实中却依然不作为甚至反作为。教师与其批评学生“不讲理”,整个社会“不讲理”,不如从点滴渐进的说理教育做起,从自己的课堂做起,从辨析一种逻辑谬误、质疑一个公共文本开始,与学生一起“讲理”。  




/ 相关链接 /

好老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专家和校长给了这些建议




责编:张磊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