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级教师魏勇:从美国回来, 我为什么说学校“教材”应该淘汰了

2016-11-27 新校长传媒

前段时间,还在美国交流中的北京十一中学特级教师魏勇,他的文章《为什么美国课堂不讲落实》在教育圈引起热传,点赞的,反驳的声音都有。这次,带着更多交汇后的中美教育理念,他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关于目前的国内教育,魏勇老师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  魏勇

2016年10月,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去美国的学校参观交流了20天,不想触动更强的是在对比中引发更多对基础教育差异的思考。

20天的行程,魏勇参访了美国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学校,包括私立的、公立的,既有优质公立学校,也有黑人聚集、教育薄弱区的特许学校。他在各学校听课,包括英语、法语、中文、数学、AP数学、生物、戏剧、历史、AP历史、时事政治、建筑、烹饪、体育等,他自称比“平时在学校上课累得多”。

11月22日,在北京十一学校“魏勇公民教育课堂”教室,魏勇对澎湃新闻(以下简称“澎湃”)说:“评价一个教育体系好不好,首先必须很真实,你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变成那个样子。”


美国要求从幼儿园起强调动作敏捷,形成习惯


澎湃:美国之行,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魏勇:美国的教育没有忽略人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些东西,让学生更“专注、敏捷、讲规则”,素质教育抓得很到位的。比如说规则意识。美国从幼儿园起就抓得紧,要求在规则范围内较充分的自由,很有活力,但对触碰规则零容忍。他们把规则和自由的界限分得特别清,群己权界,就是自由。

我从高中初中到小学到幼儿园全看了,有好学校也有差学校,上课很自由,想发言的时候不用举手也可以,举手也可以。上厕所不用报告,直接去。他们不讲也不追求知识落实,强调的是规则意识和行为落实。中学生的表现让我们这些去参观的老师很惊奇:他们很自律,但是又很自由奔放。

我去的(美国)幼儿园不算好,孩子肤色各异,基本上没有白人。孩子们玩的时候非常专注和开心,看得出是自由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但是又没有发现有人“越界”。活动一完,老师说“谢谢大家这么长时间很专注地做了游戏,大家表现很好,现在我要看哪些孩子能够更快的把东西还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师一说完,孩子就哗啦啦把玩的东西收好,回座位上去了。老师训练前一天坐地毯不好的一组,坐地毯有规则,不合格的一个一个教,把“坐有坐相”落实下来,一个也不漏、不让掉队。我看到这些孩子时的想法就是:如果我家的孩子变成这样,我挺高兴的。

美国教育要求从幼儿园起强调动作敏捷,从头抓到尾,一定要快,动作要迅速。幼儿园,比赛谁快,每节课都这样来强调,久而久之幼儿园毕业之后,就形成这种习惯动作,做事敏捷。

澎湃:拖拉,我们没觉得这是一个多大的问题,但为什么美国教育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魏勇:教育的基础功能是什么?教育应该对一个人终身有帮助,包括事业、家庭、婚姻。美国教育着眼于人一生的成长与幸福,具备哪些品质。人从小具备这些素养之后,即便是一个普通公民,也容易跟社会和谐相处,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考试的内容和导向


澎湃:你上历史课,会按照美国式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生吗?

魏勇:基本是。我不教高三,只教高一理科班的历史,没有高考压力时自由度可以大一些,可以在思维训练方面做更多的事情。
中国教师必须把两种思维方式要分清楚,一种是考试思维,一种是理性思维,考试思维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所以,应试教育也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还是戴着镣铐跳舞。

澎湃:如果将招生方式变成完全自主招生,会不会改观?

魏勇:中国的招生方式如果现在就完全变成美国那样的学校自主招生,可能也会有风险。教育问题,不能只从教育这个角度来思考。社会文明进步程度、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发育程度、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完善、不同职业之间的分配差距等等问题,都影响教育,但却又都不是教育能够解决的。

在此之前,还是需要高考,分数录取方式可以暂时保留,但是,要改变考试的内容和导向,导向朝着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科素养这个方面走,扭转目前重知识不重素养,不重思维的导向,总体上增加“可控的主观”的权重。

我觉得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变化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比如作文,这种主观题的导向如何改变,是亟需探索的。


教育要打造CPU,所需的远不止一本教材


澎湃:你听了他们的政治课,正好是美国大选前夕,让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在主导这个主题的时候列了12345678,这种课其实对老师要求也非常高吧?

魏勇:美国基础教育早就是这样,你说的12345678,我们称之为“脚手架”工具,就是指出路径、方法、标准,然后让学生去做,就好像建筑施工,已经有了图纸了,只需要按照图纸来做。

美国大选这样的问题,直接扔给学生可能太深,难以接住。而美国的中小学有一整套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多是专业公司做的。那些公司做了几十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老师只需要操作一下。他们的课堂质量很好,但不见得对老师教学水平要求要有多高,那种模式并不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水平。

澎湃:你最近公开提出,教材应该淘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淘汰了教材,之后该怎么办?

魏勇:中国中小学教材尤其是文科教材,很多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工业革命时期有大批文盲,知识与信息匮乏,所以“教材”是上世纪教育界选择的对普及性知识进行较广泛传播的一种当时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一般的知识和信息不再匮乏,反而是过剩了,很快就“过时了”,我们还死抱着几本老教材填鸭,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与发展趋势吗?

现在,社会上所匮乏的,是处理天量信息和知识的CPU,所以,教育首先需要打造CPU,而不再是填鸭灌输。要打造CPU,所需要的肯定就不是一两本固定的老教材,一两本教材更像是安插进学生的头脑里一个“文档”,学生记牢了、掌握了,在考试的时候再从头脑里将相关的信息调出来,考试完了可以忘光光。这样即使培养出几个“高分”选手,他们也很容易在偏见与人云亦云中成为乌合之众。所以,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首先需要学会,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尤其是互联网,用自己的CPU,把所有优质、前沿的信息有效整合起来。学校与教育,要训练CPU,提升处理信息的效率,升级更好的方式。教育要比一比谁打造的CPU更强大。

澎湃:也有有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基础教育和美国的基础教育相比,要扎实很多。

魏勇:我们的基础确实牢。有扎实的基本功,人人都会背九九口诀表,会基本的听说读写,普遍比美国孩子强。但是,你得到所谓扎实的基础,是要付出机会成本的,要买单的,要防止兴趣被摧毁。我们的“落实”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停地重复、练习、巩固,熟练到看到题就本能知道用哪个解法的程度。

如果说教育让“打基础”的过程,把学生的兴趣消磨殆尽了,那么,对于顶级的人才来说,很难走得远,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扎实”又没什么用。所以,对于所谓的“扎实”,得与失需要放在天秤上称一称,看究竟值不值


/ 网友热评 /


@大胡子:教育是培育人的重要手段。中国的教育如果再固步自封,螺丝壳里做道场,抱残守缺,死啃死考几本有限的教材,其结果,只会培育出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世界,无法真正面向未来的初级产品甚至次品。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最重要的是,教育要赶超。教育要实现赶超的重要前提,是教材要赶超。中国基础教育的状况并不是令人乐观的,改革势在必行!魏勇老师,您至少不是老成守旧的的老夫子形象,敢于探索、思考,不怕位卑言轻,为您点个赞!

@叶子:我认为是对的,难到你觉得你很享受高中时那整天木木的背背背学学学的日子吗?存在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不承认问题。的的确确初中高中没有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只有在分数好时才快乐一些。

@日有斗金:这个我就纳闷了,现在是英国学校到中国取经,美国教育也来,一个特级老师跑美国转了一圈回来就说中国教育如何云云,光看人好不看人坏,这是中国人通病,中国改革发展这许多年,经济军事文化方方面面直赶欧美发达国家,如果教育跟不上,能有现在的成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独到的育人经验制度,不要总觉得别人家锅里的饭比自己的香,有营养能吸收很关键。

@Iwangqi:我觉得问题不在课本,在老师,现代社会不再是言传身教,你可以天天换老师,每日接受所谓新思想,这对学霸来说没问题,但是就普通学生而言,可类比于宋朝“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一样导致的“战斗力低下”换言之就是学得不系统,学的很难深刻。这样的结果就很容易高分低能了。像我就完全属于自学成才的野路子,我们都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老不老:专家的问题总是想用学术思维去影响民众。对于教育,不用讨论这么多,告诉民众怎么改革,既能保证公平,又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就可以了。

@风继续吹:20天,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这么多,能看到什么?走马观花看一些表面就跪了吗?

@田埂行:本质上一看,我们的教育重在应试技巧培训上和简单知识的积累上。由此,现行教育模式培养了模仿型的人才,一直在模仿,模仿老师的解题思路与技巧,但没有超越。长大了抄袭与山寨。缺乏两个根本性的:一是怎么样做人做事,这本是古典中国教育最擅长的礼乐射御书数洒扫应对进退等;二是怎么样自己学习、自己组合各种一手段方法综合知识工具,独立地去发现解决问题,也就是由知识向智知的发展等。这些确实是我们教育最要命的:缺乏群己权界观念、墨守成规或追求无边界的个人权力与自由,缺乏独立人格思想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Benfeelscold:我不认同。魏老师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看出中美两国教育差异,进而才思考那些差异是有助于改善自身教学的。缺点当然不会看不出来,只是在采访中不必说的那么面面俱到而已。

@吕顺涛一号:在我们中国,不管你家庭出身如何,家里经济情况如何,要上好学校就是拼成绩,这是残酷但是也最公平,在美国呢?好像就是钱,那穷人家孩子从出生就一点儿上升希望都没了,这好吗?这才是两国教育孰优孰劣的根本原因。

——摘自澎湃新闻网


/ END /

来源 | 澎湃新闻

责编 | 小蒲

文章仅供交流、探讨,其中观点并不代表“新校长传媒”立场


相关链接

· 为课堂讲“落实”,说句公道话

· 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讲的都是这么一件事 

· 从丹麦到香港到大陆: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 澄清一下:芬兰并没有完全放弃分科教学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