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如此低劣的书,怎能当福利发给教师?
每所学校,大概都会把送书当成教师福利,一方面送出了好礼,另外一方面用来提升教师素养。这个初衷不坏,坏就坏在送书不当,例如选择的书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或者让老师读书的目的也有很大偏差……
这篇文章,就是一位教师对学校所发书籍的阅读自白。
文 | 潘海燕
来源 | 公众号“问对教育”(ID:cdwendui)
一名普通教师
关于读书的自白
为鼓励教师们读书,学校每年都举办全校性的读书活动,可是每次活动发放的书籍我实在不敢恭维。
1.《把信送给加西亚》是一本好书?
第一年读的是《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1899年刊登在《菲士利人》杂志上的连载文章编辑而成。据说,100年来,这本书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各种版本累计销售量近8亿册,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之一。我不知道这样的信息是否属实,因为市面上但凡畅销书都在这样“放卫星”。我问过我的美国朋友们,他们都说没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太古老了,又不是什么经典,没几个人读。”
但是,中国人会读,而且是一个世纪之后,它几乎成了21世纪的世界奇观——中国新时代的“红宝书”。
你如果认真读过这本书,应该不会忘记开篇的那句话,“如果说智慧像金子一样珍贵的话,那么还有一种东西更为珍贵,那就是忠诚。”仅凭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它不是一本什么好书,即便不是很糟,但也绝对称不上有思想的力作,因为真正有思想的人是不会把“忠诚”凌驾于“智慧”之上的。相反,历史上那些臭名昭著的独裁者才会这么做。你如果看过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或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一定不会忘记希特勒讲演中的一句话,“你们只是千百万人的代表。你们要自己教育自已,为的是学会忠诚。”
我不否认“忠诚”的可贵,但前提是要弄清“忠诚于谁”。《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的主角罗文,是一位美国陆军中尉。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为了与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罗文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的委托,独自一人排除万难,把信送给了加西亚。看到这儿,你可能也会盛赞罗文的忠诚,但你如果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恐怕就不会那么轻易认同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是一场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殖民战争。同在菲律宾一样,美国背信弃义,撇开加西亚所率领的古巴起义军,单独与西班牙谈判受降,开始了对古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直到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率领的起义军推翻巴蒂斯塔亲美独裁统治,古巴才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不作清醒的分析,却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无知地为殖民者高唱赞歌,学他们所谓的“忠诚”,这是不是太荒谬了?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这本书怎么就在中国突然成了畅销书?其实很简单。这本书最初并不起眼,直到2004年,前中海油CEO卫留成刚到任海南省代省长,即给全省各厅、局级干部和县市负责人每人派发了这本《把信送给加西亚》,于是全国党政领导及党政机关便开始成批订购,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学习型政党的辅助读物,推荐给干部职工。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本书几度脱销,前后有30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这本书,版本更是五花八门,黄金版、白金版、经典插图本、行动版、最新执行版……员工培训版、管理培训袖珍版,甚至连译林这样的大出版社也竞相跟风。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来都不少见,何止读书?自从国家大剧院在天安门“蛋生”,没想到这只恐龙蛋的孵化能力这么强,竟能让大剧院工程遍地开花。不幸的是,我们学校竟也加入跟风的大潮,完全丧失了作为教育者独立的思想意识,实在可悲!
2.《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 与主题无关?
第二次读书活动发的是《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说实话,这本书我认真读了,还在书上做了旁批,后来根据第一位老师菲利普·比格勒的观点写了一篇文章,对我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发表了一点自己的看法。菲利普·比格勒是一位历史老师,他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教育最高奖“全国年度教师奖”,并受到克林顿的接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提倡教育工作者要齐心协力,力求使所有课程都立足于“认识现实,改变现实”,引导学生去审视现实,“了解民主,知道公民的含义”。我看完感慨颇多,于是针对我们班的问题写了一篇杂文——由我校“减少实验班历史课时”引发的思考——一口气写了5230个字,结果交上去竟被视为“与此次读书活动主题无关”给抽了出来,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为此,我很愤怒。我不看重名利,但我很看重公民的权利。学校有关负责人凭什么就认为我的文章与那本书没有关系?这种做法实在太不文明。恰恰相反,我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就是贯彻了比格勒先生的教育思想——“立足于认识现实,改变现实”。下面是我那篇文章的结尾:
教育不是把人训练成做题的机器。我不是历史老师,在这里谈历史似乎有些越俎代庖。可是,我觉得历史学习,尤其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如何树立文化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这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关提升国民素质的最重要的问题。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像数理化那么实用,它更倾向于精神范畴,精神的东西不能用实用主义来衡量取舍,长远的事务不能以暂时的得失来评断。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有没有一种文化的自尊,取决于我们教育者有没有长远的眼光和人文的情怀。
我说这些话不一定对,但都是我内心的告白,我想把它说出来,跟大家交流,也使自己能成长得更快。
每年,我都充满激情地站在学校读书会的演讲席上,支撑我的正是比格勒先生的教育思想——“一切立足于认识现实,改变现实”。
当看到我们学校国际班(全是中国孩子,预备出国)的学生把大幅的美国、英国国旗几乎挂满教室的整个后墙,把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作为班训在教室门口贴了一年,竟没有一个人发现“更”字被写成了“跟”字,我们怎能无动于衷,不对我们的教育作深刻的反思?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几乎一无所知,英语说得比母语还好,而我的“由我校‘减少实验班历史课时’引发的思考”不正是立足于“认识现实,改变现实”而写的文章吗,为何被视为“与此次读书活动主题无关”呢?当然能发给校长看,我更高兴,这样更有助于改变现实。
3.读书还要打假
第三年,学校发的是明哲、邓祯国编著的《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这本书。
“明哲”,原名刘德荣。这本书是他的发迹之作。他在短短4年里,以不同的书名和名字把这本书再版了5次。2007年是第一版,叫《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 2010年变成《职场“钱”规则:赢取高薪的筹码》,2011年改成《把工作当回事儿 》,再然后变成《白手打天下100招》、《职场人际关系22条法则》。这种改头换面的做法已经严重腐蚀了中国的出版市场。我到书店挑了前三本比较了一下:
《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
策略一
视敬业为使命
敬业,事业成功的基石
把敬业养成一种习惯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站在事业的高度对待工作
不只为薪水而工作
不要轻视你的工作
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工作要力求尽善尽美
尽力做些额外的工作
《职场“钱”规则:赢取高薪的筹码》
筹码一
以敬业为使命
敬业才有加薪的机会
以事业的高度对待你的工作
不为薪水而工作,薪水自然会提高
重视自己的工作
做好在职每一天
工作力求尽善尽美
《把工作当回事儿 》
戒律一
以敬业为人生使命
敬业,优秀的起点
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
干一行,干好一行
工作力求尽善尽美
站在事业的高度对待工作
不为薪水而工作
在职做好每一天
要比蚂蚁还勤奋
每天多做一点点
这么一比我们就能发现,《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这本书连续再版,书名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在章节的标题和顺序上稍作了调整,尤其是《职场“钱”规则:赢取高薪的筹码》,明哲将“策略”一词换成了“筹码”,而封面上卡耐基的头像没了,换了一个大大的“钱”字,也许是“钱”远比“卡耐基”更有诱惑力吧?同样的内容,我们学校没有买《职场“钱”规则:赢取高薪的筹码》,买了《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显然是被书名和封面上卡耐基的头像吸引,上了“明哲”这类贩卖大仙的当。其实,这本书跟卡耐基一点关系都没有,明哲大言不惭地从百度上下载了一张卡耐基的照片来做封面 “钓”读者,连他自己恐怕都没想到这本书出版5年之后居然还有那么多傻子陪他玩。《超越自我》这本书有错别字不说,里面编的故事连3岁小孩看了都会笑掉大牙。我家宝贝翻阅时捧腹大笑,他说里面的故事就跟演戏一样可笑。他哪里知道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比演戏还要荒诞可笑。
这本书的第12页上有这么一个故事:
炎炎烈日下,一群工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一辆豪华列车缓缓驶来,这群工人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工作。火车驶到他们面前时,突然停住,最后一节车厢的窗户打开,一个友善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戴卫,是你吗? ”工人队长戴卫回答说:“是的,吉姆,能看到你真高兴。”寒暄几句后,大卫就被喊他名字的人——铁路公司董事长吉姆邀请到火车上。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握手话别。
火车离开后,工人们立刻把戴卫围住,对他居然是公司董事长的朋友而感到吃惊。戴卫告诉工友,20年前的某一天,他和吉姆同时开始为铁路公司工作,并且在一起工作很长时间。有人因此半开玩笑地问戴卫:“为什么吉姆已成为董事长,而你却还在太阳下工作呢?” 戴卫意味深长地说:“20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工资工作,而吉姆却为铁路事业工作。”
戴卫的话形象地说出了造成两个人差别的深层原因:为薪水而工作与为事业而工作,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要佩服铁路公司董事长吉姆的好眼力——他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就能远远地从一群工人中认出20年前的同事戴卫。也许戴卫是工人队长,穿着打扮跟别人不一样?如果戴卫穿着与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装在路基上整修,吉姆的眼力简直堪比鹰眼。
我们更惊叹于这位名叫吉姆的铁路公司董事长是如此地重情义,坐着豪华列车,恐怕是专列,而且是专道行驶,不然他不能想停就停,而且一停就是一个多小时,只为了与炎炎烈日下在铁路路基上工作的工人队长戴卫聊聊天。如此高昂的聊天代价恐怕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支付不起!不过也许铁路还没有正式通车,作为铁路公司董事长的吉姆,坐专车到施工现场慰问视察工作,一方面试车,另一方面还会引来多家媒体盛赞,何乐而不为?看来这次“谈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握手话别” 的会见不是普通的邂逅,而是一次精心的安排。这位在一线工作的工人队长戴卫真是一位好公民,听从上级指挥,配合演好每一个环节:领导一召唤,他不仅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还仁慈地给工人们也放了假,应邀到火车上认真听董事长讲话,一听就是一个多小时,不仅如此,董事长走后,他还认真地传达讲话精神——把工作当事业干,别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去除私心,一心工作,你就能成为吉姆那样的董事长,否则只能像自己这样干了20年却还在太阳下辛勤地工作。“20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工资工作,而吉姆却为铁路事业工作”。戴卫意味深长的回答真是意味深长,堪称年度最富正能量的“心灵鸡汤”。一次对工人的成功洗脑就这样完成了。
这样的故事怎么看都像是中国制造。
这样的书能成为畅销书,可见有些读者也并不比那群在路基上顶着炎炎烈日辛勤工作的工人聪明多少,于是有了“明哲”这样的大仙在中国书市尽展“吸金大法”。
我随便查了一下,至少有10本书一字不落地采用了这个故事:
《转折:100位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中国经济出版社,邱庆剑编著;
《101位世界名人给子女的忠告》学林出版社,杨梅、李晶晶编著;
《优秀员工这样工作》,机械工业出版社,邢桂平编著;
《感恩工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宋岩、文华编著;
《职场怪圈:如何读懂职场显规则、潜规则》,哈尔滨出版社,王海源编著;
《良言改变人生:影响88位名人命运的箴言》,朝华出版社,杨东红著;
《改变青少年命运的100个励志故事》,华文出版社,翟文明著;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高格著;
《你到底在为谁工作》,石油工业出版社,陈明亮著;
《打造高效能团队的93个经典故事》,地震出版社,金跃军、高红敏著。
这则荒唐的故事在网上更是被无数次转载,甚至有学生把它当作经典作文素材获取了高分。看来,咱们真得擦亮眼睛,学学方舟子打假。
4.书要如何读?
说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
其实好书多的是,只要学校领导放开了让大家共同推荐,集思广益再优中选优,绝对不会花3万元买《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这样的垃圾进校。
当然,我不是在有意贬低我校读书活动组织者的眼光,我只是在想,学校有那么多名校毕业的研究生还有博士生,还有那么多特级教师,为何会把《把信送给加西亚》、《超越自我——个人与组织共赢的策略》这样水平低劣的书当福利发给大家?
这么糟糕的书,大家写点评时还夸得有鼻子有眼,居然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个“不”字,而当我指出问题时,不仅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支持,还得罪了不少人。
如果说买书的时候,由于时间仓促,没来得及细看,或因驯服于“政治”命令,全国上下掀起学习“罗文忠诚”的热潮,你不得不跟风,或因崇拜权威(卡耐基)而上当受骗,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那么当有人(譬如我)发现这场骗局并指明真相时,大家为何不直面真相,还百般阻挠不让我发言,动不动以我的发言“与读书活动主题无关”而把我逐出局外?
5.站着读,不能跪着读
学校后来风风火火地搞教改,读书活动主题也紧随教改进程,前年学习马扎诺,去年领会大数据时代,今年要学萨尔曼·可汗,人人都要搞翻转课堂。我还在静静地读我的书。
怎么读?站着读,不能跪着读;一手捧书,一手执鞭!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我们教师要学会教书,自己首先应当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跪着读书,还不如不读。不读只是傻子,跪着读却是奴隶;傻子,偶尔也会做好事,奴隶却永远只会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站着读,是辨别真假好坏的前提,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我们都要弃绝瞒和骗。在读书方面,要读好书,汲取好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这样读书才是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尊重学术自由,要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去不断实践,力求创新。所谓“人文情怀”,就是要眼中有人——人的存在只能作为目的而非手段。凡是贱视生命自由与尊严,把生命当做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甚至是罪恶的。
作为一名教师,具体应该读些什么书呢?
当然首先要把自己本学科的书读透、读精,除此之外,还要大量阅读相关学科的书。
譬如,我教语文,除了读文学方面的书,我还会读历史、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书,能不能成专家,我不敢说,但我力求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杂家,因为广识才能戒除偏见。除了广泛涉猎文、史、哲方面的书,我还特别喜欢科普读物,尤其是科学史。我上高中时,最爱学的是数学,到现在我还会常看《数学沉思录》、《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史》之类的书。我爱看书,每年用于购买书籍的开支至少1万元;我特别爱买书送给学生看,学生只要爱看,我就会自己花钱买了送给他们,譬如我现在教的二班,两年来,我已经花了上万元给他们买了一大柜子书。我家宝贝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不仅自己爱看书,看到喜欢的书,他一定会买三套,送给班里另外两个小伙伴——他们三个被誉为“班里最爱读书的人”。
演讲和写作都是我们表达思想的方式,我毕生都在寻找属于我自己的自由独立的思考方式——做事求真,待人真诚——这是我的老师教我的,我也要把它教给我的学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