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

2016-12-10 李斌 新校长传媒

我们听见了风起的声音

                                  ——2016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


李斌  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 / 总编辑


2016年,在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梳理大多数事件之后,认为就像这个时代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也在加速。而这些事,就是变革的风向标。从它们的指向上分析,我们认为未来的教育将呈现两个大的方向,即:智能+融合,而它们的结果是“无限创新”。


教育将走入“智慧设计时代”。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词来自本年全球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他说我们正处于历史的“奇点”(大爆炸之前宇宙存在的一种形式),他意味深长地写道:以前,生物学家说的是对的,但在未来,智慧设计才是对的,它“正在三个方向引领未来:生物工程、仿生工程和无机生命工程。”也就是说,未来的人类社会将突破目前的很多限制。



赫拉利提到的“无机生命工程”,简单说,就是众所周知的人工智能(AI)。它的发展似乎无声无息,但实际上非常迅速。


所以首先看AI的发展。它到什么程度了呢?


今年3月有一个轰动全球的话题,即谷歌机器人阿尔法狗完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诸位可能觉得这只是取决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太强大了,但其实不止于此,AlphaGo的制胜原因是它的主要工作原理变成了“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多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和训练方法。换句话说,它完全是人脑的高度仿生。而阿尔法狗的运用,使我们可以预测,人工智能在学习方式上的快速进化,将很快超越人类的限度,并反过来影响人类本身的学习模式。


现在,AI已经广泛应用到生活各个领域。例如居住、餐饮卫生、工厂等,如今也在改变学校与课堂。而我们认为,它对教育带来的改变完全是全方位和无死角的,并不仅仅止于大数据。


最明显的是教材的变化。


比如以前学校都是使用纸质书籍,但现在基本都是电子化应用。它带来的改变是将教材变成了道具,使它成为教学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最近有位北京的特级教师魏勇去美国参观,就发现很多学校没有通用教材,他感到非常震惊。但其实这个改变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开始是谷歌教室套件在美国学校的推广,现在随着Google公司AI智能上的发展,使智能化教学也开始体现在课堂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给孩子们上“熟悉自己的环境”这个主题课,我们把难度增大,假设把学生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那么他只要手中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迅速调用google地图、周边路线图、Google街景等,几秒钟就可以得出周边准确的结果。换句话说,即使是一个十岁的孩子,随便放到一个地方也不会出现迷路的状况。



人工智能模拟人类神经元之后,它比教材知道的太多了。学生完全可以用智能助手通过搜索准确的做出内容延展,线上线下都可以通过套件进行协作学习。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教师已经有一部分变成了机器人。它带来的结果是,你无法限制学生的学习,教材不能、教室不能,教师也不能了。他已经随时随地在学习了。


再比如说课堂。前些年全球都在学习翻转课堂,那么什么是翻转课堂呢?我们站在学生角度有一个简单的解释,即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教转变到学,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翻转。在庞大的数据面前所有人类都是平等的。


但在以前,因为技术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状况,现在机器浩瀚的算法和知识储备逐渐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变成了协作与引导关系,学生从参与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其中就有人工智能在中间做为助手的因素,它极大的提高了双方的效率。


还有课堂模式的细节变化。比如美国很多学校应用的混合式学习,它就是利用自主学习平台较好的切割了课前、课后和课堂上的分工合作,能够在线下完成的教学内容。作业完全可以提前做好,再利用软件提醒双方进度,到课堂上,只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双方在线上无法解决的内容就可以了。再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教学等等,都是如此。


前不久,芬兰开始进行“现象式教学”,迅速引起了全球关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就广泛使用了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慕课、创客等多种手段。而慕课包括可汗学院的课程,现在同样在大陆开花结果,甚至改变了家长的学习模式。


这些手段都大幅度的依赖人工智能,让教育教学可以迅速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自我逻辑分析能力,给学生最准确最快速甚至是差异化的学习内容。


在大陆,这些年类似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在中国,智能应用也开始渗入校园。比如我们看到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山东昌乐一中,已经开始用ipad、思维导图、MOOC改变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上海市嘉定实验小学就使用“翼学院”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串联,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链接,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而同样是上海市闵行的区蔷薇小学,他们使用“易校园”不仅实现了校园管理更精准,还带动了家长的全面参与,让老师和学生体验成长。



所以我们看,当学校的教材、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手段都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它还是我们所认知的教育吗?


我们想说,这就是未来。而今天已经到来的未来。


其次再说融合。


上个月,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于是有人问:“这些带有极端主义思想的人物上台,以及英国脱欧,是否预示经济全球化面临的破裂?是否会煽动起新的世界战争?中国该怎么提前应对如此局面呢?”一位叫“冷哲”的人在知乎上回答说:“这只是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自动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体系大洗牌的开端。中国迟早也会面临相同的挑战。”


什么意思呢?他从美国的教育体制说起,论到现在的结果,他认为完全是美国教育体制反应迟缓,没有做好全球化应对的结果。什么是全球化?简单来说,就是突破时空的限制,让人类生活在“地球村”中。这是一个多年前的理论,但通过技术的飞跃进步,如今明显在加速。


而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还不晚。各位可能对刚才所说的AI发展觉得很遥远,说我们怎么可能应用呢?但实际上,因为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不但在AI领域,可以说在大多数领域都逐渐走在了世界前列。


举几个例子。比如无人机应用,中国就是最前沿的国家之一。而实际上,在淘宝上,两三百块钱就已经可以买一个非常不错的无人机,现在很多学校、很多家庭都在给孩子玩这个。我想各位很多小时候玩的都是模型对吧,但现在,孩子们玩的是非常实体的东西。通过VR(虚拟现实)的发展,我们可以想象很快就可以以此做出真正的青少年航空课。


再比如小米公司最近刚刚出产的米兔机器人,很多人说,这是一个让乐高感到颤抖的产品。为什么呢?它价格低廉,只有不到500块,但它是一个完整的载重机器人,有数百块模块,以积木的方式进行组装,青少年喜欢,成人也追捧,一出厂就被抢光了。


有心的老师可以查一下数据,就知道中国大陆地区现在每天都有四五家机器人公司注册成功,这还是一片蓝海。


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改变。我们在不断吸收其他国家的思想、技术等,与最先进的国家相比,在很多领域已经没有区别。


各位,我们想说的是,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变成了无人机、机器人、VR工具、无人驾驶汽车等等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去改变,又为什么不会被改变呢?我们知道那就是未来,而教育不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适应和改变未来吗?


回过头来,我们说全球化会对基础教育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呢?


先是空间的融合。


可以说今天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在进行空间上的拓展。家校融合、中西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等等。还有学校在展开同一空间的多功能化融合:一间教室,甚至集学习、生活、工作、娱乐、阅读、游戏、展览于一体……而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加深,更专业,更科学,更人性。


再是时间的融合。


在教学上,学校不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段的具体知识内容,而是利用设计思维,以及技术手段,开始复原、复制甚至立体重构情境。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不再有古今中外的区别,也没有历史前后的概念,它完全可以将任何一个时间点的主题变成课程。


然后是文化(或称文明)的融合。


东西方文化、老死不相往来的文明,现在都生活在一村里,所以几乎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必须考虑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在村里融洽地生活下去。


当然,除了校内外的开放化结构、全球化教学雏形以及学科融合的方式外,还有资本与教育、理想与现实、人与智能等全方位的跨界融合。打破藩篱,打开学校,打开学习,已是普遍存在的趋势。


我们相信,正向我们走来的基础教育变化,势必会更加开放。它至少会在六个大方面出现明显的革新,即:“情境、社群、评价、工具、资源和关系”。


或者说:知识情境或学校情境将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变得有趣、有美,有用;学校社群将拥有全新地文化,让学校变成随时随地人与人彼此学习,相互支撑地地方;因为教育目标变得更加清晰,而在评价上,也会更加多元、贴切;当然,技术于工具将会海量丰富,并各取所需;教育资源将会极大开放,并各取所需;我们彼此的关系,将变成“个性化的相互依存,协作中的彼此独立”,并自由发展。


但另一方面,所有这一切对未来教育的影响都将是颠覆性的。从未来的趋势上说,我们的挑战将会更大,它要求教师更加多元和专业,要求培训者时刻走在未来的前沿,要求学生必须更加敢于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因为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课题,将是“AI+融合”所形成的“无限创新可能”。


有人说,如果我们的对手是人工智能,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那么诸位请看我们今年年会的主题:它叫做“用设计改变教育、以教育设计未来”



实际上,至少在2008年开始,全球的商学院和一些有前瞻意识的大学都进行了一场悄无声息的改变,即加入了“设计领导力(design leadership)”课程。在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美国在上世纪开始的STEM课程,也加入了A因素,成为STEAM课程。2016年,这个课程被李克强总理极力推荐。这些做法所所指向的人才目标都是具备“设计思维”的人才。


我想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未来。为什么这么说?曾经有学者将设计思维所需的特质总结为三点:好奇心、同理心和创造性思维,当然也许还包括“整合性思维”。我们看,这四种特质都是AI在目前无法办到的事,因此业界称“设计思维”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简单说,在各种挑战下,这是人类无法被替代的优势,通过设计创造生成快速原型迭代,这是一个必然的或者说已经引领未来的教育途径。


各位,以上我们看到的,几乎每一件都是一个划时代的现象。从古至今,纵观教育的历史,拥有这么多对教育整体形成冲击的事物,绝对是从未出现的现象,而其发展趋向也从未像今天这么清晰。


我们是不是可以相信,这将是一个教育大时代的开启呢?


因此今天的各位与你旁边的每一个人一样,正公平地站在大变革的地平线上,亦将成为第一批看到第一线曙光的人。没有人知道,这些合力所造成的未来是怎样的,但我们知道如今必须对教育做出变革了。


这就是2016年带给我们的风向标。现在,已经起风了,朋友们,你们看到风向标的颜色了吗?


再次谢谢各位。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回顾精彩讲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