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若输在起点,一流父母会怎样提升孩子竞争力赢得“终点”?

2016-12-15 姚荣辉 新校长传媒


什么情况下,孩子会主动“逼”自己?

前些年,可能很多中学生都因为《萌芽》杂志上的文章《一道论证题》而认识孙宇晨这个只用了一年时间成绩从倒数逆袭进北大的学生。

他高一时受王小波影响,酷爱小说、文学,排斥应试考试,到了置其他学科于不顾的地步,成绩倒数。但因一次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个最能发挥他才华与理想的平台,却惨遭败落,深受打击,让一向排斥应试考试的他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还得通过高考之路,向北大进军,从长计议。

于是,浪子回头,重新锁定北大为目标,经过艰苦卓越的一年时间,以650分进入北大,实现了大多数人十年寒窗也没有达到的目标。

可以看到,你费劲心机“逼”孩子为一个他不认同的目标奋斗十年,远不如他找到自己的目标后,“逼”自己一年。

如果说每个人的身体是一台电脑的话,启动电脑的原装系统来运行、计算会畅通无比。但如果强行卸载或者屏蔽出厂配置的原装“Windows系统”,安装进自认为更先进的“Mac OS X系统”来进行运行、计算,那么面临的就是各种不兼容、崩溃的困窘,更别提基本运算了。

所以,教育说穿了就是做两件事情:第一是,不要对孩子去做强行卸载或屏蔽“原装系统”的傻事;第二是,给足“电量”,让“原装系统”正常启动。这也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e”的原意“引出”,即把孩子某种本有的、潜在的东西引发出来,让它成为孩子自我成长的持续动力。

而要保护和正常启动孩子的“原装系统”,三任“贵人”至关重要:父母、导师、伙伴。

一流的父母会做什么?

我们现代家长往往都摆脱不了一个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现实是根本就没有可比的“起跑线”。同在一所名校上学,看似起点相同,实际上有的孩子轻易就进入了,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压力,有的孩子却搭上了全家人的人力、财力,比如高昂的择校费、天价的学区房,因此,他不得不从小就背负着全家人寄予的厚望踏上行程;同样是100分,对有的孩子,除了这100分,还有从小就踏遍全国、参加国际夏令营、上电视台当主持人等令人羡慕的经历,而对有的孩子,这100分就是他童年生活的全部……

这样的“起跑线”有何可比性?

好在上面这种先天差距虽然是命中注定,但并不意味着之后也命该如此。孩子最终的职业成功、生活幸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父母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价值观念和创造怎样的学习机会。

胡适小时候,父亲去世得早,由母亲养大。他母亲生活上非常节俭,能省则省,但在胡适的学习上,她虽是乡下女子没有读过多少书,却一点不含糊,大方得很。那个时候上私塾,按行情,一个孩子两块银元的基本学费,但他的母亲第一年就给了六块钱的学费,以后逐年增加两块,最后增到了12块,比一般孩子花了6倍的学费。于是,胡适每天都提前去,一坐一天,总是比别的孩子学的更透彻,这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功底。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认为原来胡适之大成是因为老师当年给他开“小灶”,那就太狭隘了。胡适母亲对家庭的物质生活很“抠门儿”,对儿子的学习却投资大方,这种鲜明的态度或许远比先生教给他的知识影响更深远。先生教给了他知识,但是母亲却给他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所以,一流家长给孩子做精神榜样,创造允许他有任何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只有这样,埋藏在孩子体内的“原装系统”才有被激活、启动以及升级的可能性,孩子也才可能突破家庭、环境、性格的局限,挣脱“起跑线”牢笼。

二流家长给孩子指定现成的套路和模板,这样其实也把自己认知的局限和狭隘也传递给了孩子,障碍了孩子其他成长的可能性。

三流家长只会做保姆,眼里只能看到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身体长好、长高了就高兴,变瘦了就紧张,因此,孩子越大,与父母也越疏远,父母却不知为何。


导师与名校,你选谁?

家长都愿意不惜代价将孩子送进名校,就是因为名校荟萃了各路名师,但是大多情况下,名师只是帮孩子拿高分,考名校铺路,还不一定是“导师”。

这里的“导师”并非指能教授知识、考试技术的老师,重点在“导”,他们会注重孩子的心性、德行的提升,发掘、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潜能。

这样的导师,他可能不会教给孩子什么具体的专业知识、技术,却可将他生命中的“原装系统”激活。

更重要的是,当他进入社会,走在岔路口,迷茫、徘徊时,导师往往能在这样的关键节点给予点拨,从对他的人生航向与成就起到关键性的指导。

我们都喜欢谈论乔布斯,却鲜有人谈起乙川弘文。乙川弘文,乔布斯多年跟随学习的佛学禅师,他成立NeXT公司时指定的官方“精神导师”。乔布斯带我们进入了只能时代,乙川弘文开启了乔布斯的叱咤人生。

乔布斯创办苹果前,一度纠结到底该走创业之路还是走青灯古佛的修行之路,于是就去请教乙川弘文禅师。因此,有了一段经典对白,被记入《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中:

乔布斯:“创业则奔波劳碌,心思无法宁静;修禅则青灯古佛,抱负无法施展。大师,我该如何决断?”

“去!”禅师拍击着乔布斯的肩头,用狮子吼式的呵斥点醒迷雾中的年轻人,“人生如电,亦如朝露,奔波劳碌是一回生死,青灯古佛亦是一回生死。原本无生无死,万事皆是梦幻,又何需决断?”

“可是,我无时无刻不想着改变世界。如果人生皆如梦幻,改变与不改变,又有什么分别?”

“你看!”禅师手指墙上的经幡,“风吹幡动。千百年前,有僧人说:‘是风动。’又有僧人说:‘是幡动。’六祖惠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变与不变,其实,只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心动呀。”

“您是说,只要追随我心,就无需纠结?”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去吧,既然心向往之,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全心即佛,心佛无异。当心性再无滞碍,行止皆随本心的时候,你就是大彻大悟的佛陀呀!” 

之后的乔布斯,我们都知道他最终没有选择“青灯古佛”,而是创建苹果,被“放逐”,创建皮克斯动画,又重回苹果……多次大起大落。

外界看来,他太过“偏执”,但在他看来也许只是如禅师点拨的“心性无滞,皆随本心”,所以,这些起起落落并未让他败落,反而每次起落都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强大。

师之所以是为“师”,就在于他能够先于你,高于你,给你一盏适于你的明灯,让你看清心中“帝国”的方向,并且能让你排除万难,坚定地朝着她走去。

但在我们中国,多年来,被动等待老师将知识送上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基本失去了主动寻找导师的本能,因此,大多数学生甚至到了大学都没有主动寻求自己人生导师的意识。而学校的批量化教育又很难让老师成为学生个人真正意义上的导师。

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多一份心思。所以,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总是会伺机替为孩子寻找他个性化的导师。如果郎国任不是在郎朗3岁半时就将他送去见人生中的第一任导师——朱雅芬教授,而是让他按照套路走,或是等他到找工作的年龄再考虑导师,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发现郎朗的音乐天赋,即便后来发现,时机已过,估计郎朗也该为生计的事情操心,早没了小时候对音乐的那种纯净的热忱了。  

结交怎样的伙伴能提升竞争力?

如果说孩子的人生是一幅画,父母、老师就是教会孩子完成素描,让他有能力自由设计人生的基本蓝图和框架,而伙伴就是教会他如何上色。色彩上得好,可以让这幅画变得生动、精彩,上得不好,可使画面凌乱不堪,失去欣赏价值。

而最终结果是哪种,就取决于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伙伴为伍。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这是战国时候,燕国名仕郭隗告诉燕昭王的兴国安邦之策—— 一句话讲清楚了要成大业应该怎样选择伙伴,就是说:

与某方面格局、见识、才能超越自己(师)的人交往,成就才能达到最大(帝业)。

与自己能力值相当的人(友)交往,成就其次(王业)。

与能力值在自己之下的人(臣)交往,成就再次(霸业)。

若与一帮只会听命于自己的人(役)交往,那估计就是《古惑仔》看太多了,就别指望有什么成就了,即便有,迟早也会败掉(亡国)。

能够成为“师”一级的朋友是少数,他不会主动送上门来,是比较难结交到的,需要用心去挖掘、发现。而最容易结交到的就是“役”一级,不用你操心都会主动找上门来,可能是因为你孩子有钱、有势,总之从孩子身上有“利”可图。社会上就有这样的人群,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富二代”身上,与之称兄道弟,为他“两肋插刀”,然后设局,比如赌局之类的,让他中套,最后威逼行骗。2014年警方就侦破过一起这类案件,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被骗的有50多人。

可见,谨慎交友对孩子成长来说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在成年后不再有师长父母耳提面命的年龄,伙伴的层次基本决定了孩子的层次,直接影响他未来的成就。

所以,智慧型的父母对孩子选择伙伴一定会从旁做两件事:

第一,杜绝孩子因“利”结友,为他建立防火墙。很多父母有一个错觉:认为孩子的伙伴越多越能代表自家孩子善于交际,越优秀。其实不是,如果你的孩子什么伙伴都欣然接受,说明他对伙伴是没有什么选择能力的,不见得是好事,倒是值得你警惕他被染上一些不该有的坏习气。

第二,尽可能多地给他创造结交益友的机会。智慧型父母,不会将孩子的伙伴囿于班级之内,而是常常带着孩子通过参加一些高端的读书会、俱乐部等活动,当然,也有一些具备时代思维的父母还鼓励孩子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公众号的方式分享自己有品质的所见所闻,从而吸引到志趣相投的优秀伙伴一起成长。

要不然就只能让孩子被动选择伙伴,听天由命。

那么,是不是说父母的眼光足够远,导师足够顶级,伙伴足够优秀,孩子就一定可以“成龙成凤”呢?

不一定。

古人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如果乔布斯出生在500年前的马车时代,恐怕也难成事,因为生不逢时。

我们只能说这三任“贵人”属人力所及范围,且是三个最核心的因素,如果具备,就很容易帮助孩子拉开他与别人的差距,大大增加他“赢”在终点的概率;不具备,即便“赢”在起点,也一定是“败”在途中。

总结:

要让孩子赢在终点,家长必知的三原则:

1、做父母无上岗要求,但做好父母则要求最高,需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层次。

2、名校帮助孩子赢得起点,导师则可帮助孩子赢得终点。

3、替孩子选对伙伴,其重要性不亚于前两者。



相关链接

· 不跳出舒适区,孩子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进步 

·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位知名老校长提了八条建议(值得收藏) 

·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特长?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 小学,最重要的不是“确定”,而是“可能” 

· 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差距?根源在这!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