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其实,我们的教育可以更轻松(0-18岁全阶段心理成长关键期解读)

2016-12-19 清落 新校长传媒

grow up


人的发展和任何一种生物一样,都有相应的阶段性。就拿养花养草来说,什么时候应该浇水,什么时候应该施肥,什么时候应该松土,什么时候应该剪枝……这一系列的动作,都需要放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如此,才能保证植物得到最佳的生长:萌芽,抽枝,开花,结果,每一个阶段,都生机勃勃。


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所为,成其器。


是啊,谁不希望呢?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我们须认清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以保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最健康轻松的方式,获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成果。


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甚至产生终生影响。


  ◆  ◆  ◆  


如果我们稍微留心,很容易就会发现孩子在某个特定时期对某些能力或知识信息的获得特别敏感,这个特定时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关键期或敏感期”。


简单来说一个现象:某些小动物在出生后数小时就能跟着自己的母亲,但若刚出生时就把它们分开,不久这些小动物就不会跟随自己的母亲了,而且在其他行为也有类似的情况。劳伦茨将这种现象称为“印刻”(Imprinting),印刻发生的时期就叫做关键期。


人在关键期如果接受了适当刺激的影响,就能不知不觉地、毫无困难地获得某些能力和知识;如果在这个时期未能受到适当刺激的影响,那么,以后对这些知识或能力的获得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永远失去获得这些能力和知识的可能。


所以,了解和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尤为必要,也是每位家长和老师教育路上的必修课。



0-3岁决定智力和性格的黄金时期


为了显得自己够聪明,我们常说,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儿吗。言外之意,三岁的孩子懂个啥?纯粹是一张白纸,天真无邪,对外界没有任何判断力。事实上,从出生到三岁,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就已经完成了60%,请注意,是整个人生的60%。


 不要小看孩子三岁前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孩子,“由父母照顾并进行早教”与“由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且不做任何针对性的教育”有什么差别?很显然,前者的智力发展一定会更加充分。再比如,一个混血孩子或是从小在几国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普通孩子相比,优势明显。成年人学外语应该深有体会,年纪越大,学习起来越费劲,效果还未必佳。这是因为1-3岁是孩子语言形成的关键期或者加速期,到了3岁,孩子的词汇量基本上能达到1000个,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规则,已颇具谈话能力。在这个时期强化言语刺激,孩子便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相应的言语能力。


一个人的脑资源开发,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一是遗传基因的内在因素,其二是环境影响的外界因素。内在基因几乎不可改变,那么唯一可控的就是外界的刺激了。


当下,生活节奏加快,迫于压力,大多数家长都采取“孩子交给老人,自己赚钱养家”的策略。这一点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是,希望家长们也不要忽略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外界的听、视、触觉等感官刺激,刺激越多,发展越快。从出生到三岁这一阶段,孩子拥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错过即是浪费,错过再无机会。所以,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是对自己的的减压,也是对孩子的负责。


性格问题初现,家长应正确引导并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

人的大脑发展,并不是匀速平稳的,它会有不同的波峰出现,而且持续时间基本不会很长。0-3岁的孩子,慢慢开始出现一些性格问题,比如任性、爱闹脾气、多动,甚至不愿意上幼儿园等。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也从模仿他人到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划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他们用“不”来表达对外界的不满,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三岁孩子第一次强烈的独立倾向,很容易被父母误以为是“逆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家长(或是幼儿老师)不必过于紧张或急躁,这是一个孩子成长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也不能不闻不问。面对孩子的哭闹,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面对孩子的独立意识,要因势利导,正确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面对孩子最严重的“打人骂人”,也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横加呵斥乃至动粗,而应制止和开导,在思维上让孩子认清是非。



3-7岁激发艺术灵感,奠定个性基础


可以说,有些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绘画,比如音乐。不识字的儿童,却会用各种彩笔在图画本上涂鸦,整个过程都是自然的体现;牙牙学语的孩子,不懂旋律却可以跟着音乐节奏扭动身体。这一切都是天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但,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呢?因为天赋有不同,关键期接受的刺激也有不同。


发现孩子的艺术天赋,激发孩子的艺术灵感

3-5岁,是孩子音乐灵感激发的敏感时期。这个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培养艺术气息的环境。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或是热爱,那么可以让孩子接触乐器,学习音律,听适合儿童的歌曲或世界名曲,听童话故事音乐,或参加一些文艺演出等,不用带着成名成家的目的,只为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



关于这一点,至今我尤其感谢我的母亲。


作为乡村的孩子,不要说艺术的熏陶,就算是稍有情趣一些的生活环境,那都是很难接触到的。而我很幸运,拥有一个和谐且时有惊喜的家庭,所以在那种环境下,毫无顾忌地开放天性,兴趣爱好也得到足够的激发。


母亲是个性格开朗且乐观阳光的人,嘴边时常挂着一串音符,时不时买一些当时流行的卡带,连接上两个简易的小音响,整个院都能听到我们家飘逸悠扬的歌声。同时母亲还竭力培养我的身体协调性和舞蹈能力,并鼓励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后来在幼儿园,因为一支孔雀舞,赢得满场喝彩。


尽管现在,我并没有在音乐和舞蹈上有何造诣,但母亲带给我的艺术熏陶,却永久相随,滋润着我更有情趣地生活。



言归正传,除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熏陶,家长和老师还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据相关研究表明,3-7岁的孩子,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形式。游戏不仅能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还能调节他们的情绪,同时激活大脑思维,有助于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所以,这一阶段的益智类活动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都应做一些辅助引导。


5岁前的教育是孩子思想品质的基础

马卡连柯说:“主要的教育是5岁以前奠定的,你们在5岁以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90%的工作。”这个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鼓舞和唤醒,用环境激发孩子的潜能。


一些家长总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还小,跟TA讲道理也不懂,何必浪费时间。殊不知,你不讲,那TA就更不会明白,你只是没耐心。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意识非常单纯,行为习惯也极不稳定,所以家长的引导极为重要。你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首先你自己就要树立好那样一个榜样。


我见过一些家长,自己好逸恶劳,还沾染恶习,偏偏对孩子义正言辞,怒其不争,美其名曰:教育。


连自己都吃喝玩赌样样俱全,又凭何要求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这个阶段,孩子个性的形成,基本上来自环境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便是父母的影响。他们从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乡亲之间、同学老师之间,逐渐形成善与恶、真与假、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这一时期的基础,将决定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对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和老师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和形象化教育,培养他们与同伴友好合作,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优良品质。同时,提供充满童趣的实践活动,诸如走进田园,感知自然;参观动物园和植物园或原生态环境,感知生命;倾听他人的故事和讲述自己的故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生活。通过思考、观察,逐渐形成自我价值体系,并且产生积极的自信感。艾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幼儿阶段的自信感发展程度有关。



6-10岁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小学三年级对多数儿童来说是一个转折期。在这个时段,孩子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但学习强度和难度也逐渐加大。学习障碍问题达到一个小高峰,学习成绩下降、纪律更差、不爱写作业等等,常常使得家长和老师忧心焦虑。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仿佛一下子变得“成熟聪明”。究其原因,学习习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因素。


我刚好遇到过这样差别的学生。


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教育机构上“一对一”,也带“小班课”。“一对一”的主要对象是初高中学生,而作业辅导的对象则是小学生。从我的角度来看,课外的作业辅导,并没有太大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在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


但那段时间的辅导,也让我发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同一个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课后作业时,完成态度和完成效率差别极大。有人半个小时迅速完成,并且质量很高;有人却要磨磨蹭蹭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做出来的结果还不尽人意。


为什么会这样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很不同。A同学积极专注,做事情有规划,条理清晰;B同学则在课前要吃一袋零食,然后再慢吞吞拿出作业本,做题时左顾右盼,时不时看向窗外,爱讲小话。其实这两类学生,都很聪明,不存在智力上的明显差距。只是因为某一些习惯,导致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差别。 


应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能力,但学习习惯却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关注孩子这一时期的行为习惯,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他们的自制力和注意力、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失心和好奇心等,做相应的引导。注重这个过程给孩子带来的改变,而不要一味苛求孩子的学习分数。当孩子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往后的学习当中,学习起来将会更加轻松,而成绩也会步步高升。



11-14岁拉开青春期的序幕


脑电图研究表明,孩子的脑部发育在四至二十岁之间,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是五六岁,一个是十三四岁。后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开端。一般情况下,女生比男生更早成熟,所以女孩的十一二岁和男孩的十三四岁,会是青春期萌芽的年龄。而青春期的来临,常常让很多家长甚至老师招架不住。


十一二岁的孩子懵懵懂懂,在学习上面临着小升初的转折,学习任务剧烈加重;在心理上,开始产生突变,对自己的生活圈子变得无比重视,而对父母却开始沉默和内向。虽然他们的心智完全不够成熟,但他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面对这样半大不小的孩子,家长不能不管,管又不能管得太多。


该怎么教育呢?


首先在学习上,要与孩子共度难关。这一时期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如果早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累足够的学习能力,那么学习成绩就会开始跟不上,继而出现厌学、逃学等问题。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能逼迫,而应该疏导孩子的情绪,找出相应的症结,再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户外运动,消除一些考试带来的紧张感,通过和孩子的沟通,分析孩子那些习惯出了问题,再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慢慢矫正。


其次在心理上,乐于倾听孩子的心声。青春期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二个“断乳期”和“反抗期”,言外之意,他们想要推翻管束自己的大山。急于摆脱父母的依赖,对抗老师,对自我的坚持尤其明显,甚至到了固执的境地。就算外界给予正确的意见,他们也总是想要抗拒,这就是逆反心理在起作用。虽然有些无奈,但这些心理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家长们不必太过焦虑,想想青春期的自己,大概就更能够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们多一些鼓励和耐心。就像弹簧,你不压,它反而就没有了抗力。



14-18岁青春叛逆心理的膨胀期


中学阶段,青春期的各类问题将来得更猛烈。与异性的交往、与社会的交往、性知识的学习、强烈的独立意识……让孩子开始萌生一些懵懂的感情以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叛逆。头痛的不只是家长,还有老师。


青春期的孩子并没有表面上的那么顽劣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以为整个世界就自己最厉害也最无辜。对“自由”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老师在他们眼中是管事精,家长在他们眼中是老古董,反正一切在他们看来,都不合心意。


我一个大娘家的女儿,现在正上初三,在学校号称“某姐”,身后跟着一群所谓的小弟。有次休假回老家,与她闲聊,她一脸得意的讲述着自己在学校的“丰功伟绩”,说,只要她放话,小弟们就会纷纷帮她,买早餐啦,买零食啦,记笔记啦,打水啦……似乎她就是那个众星捧月的焦点。但是后来有一次,我又发现,她所谓的小弟里面,有人对她并不熟悉,也没那么热情。我跟她讲,交朋友要认真的交,真正对你好的不必炫耀;对你并不好的,保持理性的距离。我以为她会敷衍回应,没想到她深沉地叹口气道:“其实我只有两三个好朋友。那些人,我早就看透了。”


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如此。明明什么都还没经历,却摆出一副历经沧桑,看透人生的姿态。同时,他们又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迫切地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同,总想着折腾出一点事儿,来获取关注。这个时候的他们,固执、爱顶嘴、易冲动,犹如脱缰的野马,越是施以压力,越是适得其反。


再说回我大娘家的女儿,她的这些表现,有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家庭。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大娘外出打工,留下女儿独自一人在家。家长的缺席,使得孩子的心里同时存在着兴奋和失落两种矛盾的情绪。兴奋的是,没人管束,可以随心所欲;失落的是,一个人独处,孤独难平。有一次,大娘的女儿说:“我的那几个同学跟我一样,都是没有爸妈管的人。”言语之间,无不怅然。我霎时明白,比起自由,孩子的内心深处更渴望陪伴。

如何应对孩子的青春期?


1.和孩子交朋友,用民主平等的方式相处。十五六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和主观能动性,在思想上渴望尊重与平等。建议家长和老师尽量采用引导和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进行交流;在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要急于阻断和反驳,可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再提出自己的建议。适时的谈心,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2.不要对孩子吹毛求疵,完美主义易伤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开始有自己强烈的独立意识,想要脱离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易冲动,考虑欠佳。如果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候总是说“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好”“你真是让我太失望了”“这么大的人,还犯低级错误”这类的话,孩子会自尊心受挫,并且产生强烈的反感。太追求完美是一种极端,孩子不可能事事优秀,TA的“长处”与“不擅”,都要宽容的接受。


3.不要攀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青春期的孩子很自我,他们讨厌与谁谁谁作比较。但是家长和老师往往忍不住,总爱有意无意的进行对比。“你瞧瞧人家,多努力,成绩多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听话”“你可不能输给咱们家其他的兄弟姐妹”……天天活在别人的影子中,孩子能不累吗。不要让孩子努力去“成为谁”,而要让孩子勇敢的“做自己”。鼓励他们“犯错没关系,别抱怨,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别小看自己”“已经不错了,我们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更好的”,如此,孩子反而会变得主动积极。


4.给予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就像你有自己的小秘密一样,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间。有的父母为了阻止孩子早恋,常常采用极端的做法,偷看孩子手机、日记本。最后引起孩子不满,矛盾升级。其实,你可以将你的担忧开诚布公说出来,并表示理解青春期的情愫,再教导孩子如何理性去面对。


5.尊重孩子的梦想,为TA的“追梦”保驾护航。在中国,有些孩子的梦是不被理解的。他们的未来多数时候被绑定上了父辈的寄托。父母都希望孩子以后能够从事光鲜亮丽的职业,比如现在老师、医生、公务员仍旧是家长为孩子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对象。但孩子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那才是孩子真正的梦想。孩子不是父母的续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追求,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尊重孩子的梦,并帮助他们达成目标。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帮助TA建立成熟的自我价值体系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事必须让孩子自己做。有的孩子,在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独立能力实在是差强人意。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碗不会刷,好多常识都不懂。对离开父母之后的新环境,极其不适应。好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致志学习,把所有学习以外的事情全部包揽,孩子根本没机会学习独立。父母以为的爱,反而成了伤害。父母教给孩子的,应该是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吃穿用度。


2.适当地约束,给孩子自由不是放任不管。这个时期,孩子的羽翼渐丰,已经临近成年。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傲慢,往往一言不合就触发家庭战争。他们渴望自由,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要管得太紧;但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做事情仍然冲动,所以家长和老师必须要适度地教导。


3.和孩子一起畅谈时事,促进其自我价值体系的成熟。十七八岁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已经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果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期,时常与孩子进行时事交流,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多问问孩子“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为什么这么认为?”。通过谈话和刺激,孩子的自我价值体系会变得更加成熟。


  


适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天赋、培养天赋;洞察规律、运用规律,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变得轻松而有效。


愿我们和孩子一起,向阳而生,从优而活。


注:关于儿童心理成长关键期,划分标准并不绝对,本文仅作参考。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请家长和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做针对性教育。

/end/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链接

· 这些心理学实验,影响了儿童教育一百年(推荐给家长、老师)

· 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几件事,家长老师都应知道

· 你的孩子是否在过一种清单式的童年?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避免过度呵护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