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效率的学习 才是你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017-01-04 汪义军 新校长传媒

生活没有低谷,只有蓄势待发。


在相等的时间面前,每个人的收获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何?有句老话叫做“坐吃山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不仅指物质,知识、能力、幸福、快乐……如果没有源泉补充,一样会消耗殆尽。


怎样让我们的生活“可持续”且有竞争优势?高效率的学习也许是唯一的途径。


——by小蒲



  • 根据华夏基石e洞察管理思想高级群1群第87期《学习的奥秘:加减乘除攻略》主题分享编辑而成。

  • 分享人 | 汪义军(厦门大学民商法硕士,北京大学EMBA)

  • 来源 | 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该文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新校长传媒”已获授权。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数学家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外面。”在此,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分别采用了类似“加法”、“乘法”、“除法”的策略和思考方式。


在各种广泛的学习活动中,如阅读、听课、体验、讨论、思考、写作、工作和生活、学习知识和技能等等,我们也可以采用加、减、乘、除的方法和攻略。


01“+”

学习的加法和路径攻略


加法,在此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增加学习的宽度;二是指增加学习的高度;三是增加学习的厚度。


一、增加学习的宽度,有不同的切入路径


1.激发和扩展兴趣、知识面、见识、视野、能力、胸怀、境界等。




这张图片是计算机制作的能观察到的宇宙“星系巡天”的壮观景象,右图是左图中一个星系群点放大后的景象。


如果你偶然听了一场知乎Live-《宇宙的结构》分享,了解到: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和暴涨,宇宙是“无中生有”而来的;宇宙是由约80%的暗物质(看不到摸不着也观测不到,但可通过“引力透镜”和“直接探测”推测)和约20%原子物质共同构成的;由无数星系构成的超亿万光年规模的宇宙,在6‰精度误差范围内,“宇宙是平的”。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可能会激发我们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兴趣,从而阅读《神秘的宇宙:从大爆炸到毁灭》、《无中生有的宇宙:万物起源于空,空又从何而来》之类的书。


又如,培养和拓展讲一个好故事、对艺术品鉴赏和投资、对互联网产品运营等从未尝试过的兴趣和知识,等等。比较高效且容易入门的方式,是观看大牛和专业人士分享的系列专题视频、音频、文章,如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知乎Live、千聊Live、红点上的分享等。通过广泛的阅读、听讲、联想等,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和想象力,激发灵感,创造更多的连接和可能性。


2. 学习新视角、新概念、新方法、新领域、新技能等。




比如,同样是正方体,从平视、仰视、俯视的不同视角看,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因此,盲人摸象每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其实是很正常的,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提醒我们要留意自己观察事情和人的角度。又如,弄清元认知、认知偏差、自利性偏差、自证预言、心智模式这些概念,对提高自我认知很有帮助。再如,学好“写作”这项技能,对于提高选题、选材、思考、逻辑、提炼、表达、互动能力很有帮助,并有利于激发灵感和联想,是一种再创造、深化和升华。


3. 尝试认真思考一些你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或者尝试接触你从未做过的事情或从未接触过的人,增加新体验。


例如,为什么要学习?哪些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如,尝试在浅海里潜水和行走,感受浮力、呼吸与在陆地上的差异,以及只能用肢体语言或事先约定的暗示动作与潜水员沟通的感觉。


二、增加学习的高度


1.拔高思考高度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比如,在收到公司直属领导指派的一项重要任务时,可以假设,“如果是由领导自己来做这件事,他会希望达到怎样目的和效果,考虑哪些因素,采取哪些措施,利用哪些资源,准备什么备选方案,等等。”还可以假设,“如果是公司大老板来做这件事,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更进一步,还可以假设,“如果是行业内的标杆企业的高手来做这件事,他又会怎么想,怎么做?”


以知识管理为例,在思考个人的知识管理时,可以考虑:如何做好个人的显性和隐形知识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如何做好团队的显性和隐形知识的使用和管理?更进一步,如何做好组织的显性和隐形知识使用和管理?如何做到个人、团队与组织知识的使用和管理的良性互动?毛主席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念奴娇•鸟儿问答》)更是展示了大格局、大视野,值得借鉴。这种拔高思维高度的方法,有利于提升思考力和学习力。


2.先全局后局部、先整体后部分




比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我们通常会先看整幅图的全貌,城市、河流、各类场景、各种建筑等,然后再看具体局部画面。类似上图中,河流中一艘船有撞到岸边的危险,船上的人、桥上的人、岸边的人做出不同的动作、呼喊、表情和神态。又如,古代打仗的时候,指挥员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爬上山顶,俯瞰作战地带的整体地形地貌,然后再部署军队位置、兵力。


又如,当看到一本书时,先看看作者简介、出版社、印刷时间和次数、目录、前言、后记,大致就可以判断这本书的质量,以及是不是符合你的胃口。再比如,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先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原理、假设,了解学科的基本框架,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具体内容,上手就会比较快。


三、增加学习的厚度


卖油翁酌油、庖丁解牛、纪昌学箭的故事,都是在向我们讲述持续不断练习、精进的道理。“百炼成钢”,“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知识、技能、才干都是靠不断的积累才能获得,需要不断的重复、循环、优化才能逐步提高。


02“-”

学习的减法和路径攻略


减法,在此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缩减学习的宽度,聚焦深度;二是指学习的精简;三是指学习的简化。


一、缩减学习宽度,聚焦深度


挖井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不必多言。钉子为什么容易打入墙内?是因为它找到突破口后,集中力量单点突破。学习,也可以聚焦在某个细分领域,全力死磕。聚焦深度有不同的切入路径:


1.兴趣导向:由浅入深。


以画画为例,一般都是从随手涂鸦开始,然后到简笔画、粉笔画、水彩画,然后再到较难的场景画、山水画、人物肖像画。以读经典为例,可以先从读“轻经典”开始,然后到读好的“经典解读本”,再到读经典原本。比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属于“轻经典”,是带领我们踏上经典阅读之路的领路人。


以兴趣导向、由浅入深的好处是,人们的预期不会太高。预期不太高的好处是,当你达到预期的时候,能很容易感受到正反馈,而当你做到超出预期的事情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更强的正反馈。小的成绩和成就感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等你能把一本书或某项技能,掰开揉碎、随意重组,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话,你就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高手。


2. 需求导向: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需求?是出于生存、安全、社交、自尊还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为了扩展兴趣和视野、探求知识、寻求某个答案或启发、增加技能(知识、实操还是思维层面的)、还是纯粹精神享受?是要加长板还是补短板?


探索和理清当前和中长期的自我需求,盘点自己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什么,更能有针对性的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配置相应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3. 能力导向:攻坚克难。


华为的广告——瓦格尼亚人在刚果博约马瀑布附近捕鱼的瞬间,讲的就是战略聚焦的道理。战争,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攻占兵家必争之地和战略据点,更有可能夺取最终的胜利。曾国藩破击太平天国的关键之战是安庆战役而不是攻陷南京;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二战时德国与苏联的胜负之战,也是整个是二战的主要转折点,如果德国取胜,整个二战结局可能改写。


以学习英语为例,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很多年英语,但最终还是没有学好?一个重要原因是主要注重”听“和”看“,而不是”说“和”写“。


“听”和“看”,其实是相对简单的,会听并不代表会说,会看并不代表会说。但是,如果你会说,则一定听得懂;如果你会写,一定看得懂。因此,语言学习,要以较难的“说”和“写”作为重点突破,英语能力会有很快的提升。


二、学习的精简


1.精简,首先意味着“简”。


在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学习中,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贪多求快,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好。以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例。通过近10年、几十万人参与的实验和改进,有人总结出养成习惯9大核心规则,其中“一次一个目标是种独特的能力”被列为第2条(第1条是:制定合适的目标,并坚持100天)。换言之,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精力管理。专注力、注意力是极其稀缺资源,需要像保护“濒危动物”予以特别爱护。


比如,在同一时间段执行多项任务时,每次注意力的转换要付出很高的“换挡”切换成本,时间和精力无形中被消耗和浪费掉了。特别要警惕和尽可能降低各类信息(如邮件、微信、网络新闻、短信)、他人干扰(如电话、未预约沟通、临时安排)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或学习进程,得学会合理拒绝或调整到其它时间段,以确保有大段时间专心思考和解决当日重要事项。此时,番茄工作法、静默电子设备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只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不同,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精力曲线、专注时间的长度。


当然,如果只是利用“剩余注意力”(如开车听音频书、跑步机上跑步时看电影,厨房炒菜看视频、吃饭听音乐等)做的事情,则对主要任务没有多大影响,而且是更加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效率的方式。


2. 精简的另一个含义是“精”。


如精读、精听、精看、精说、精想、精问、精做等。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不就是精益求精么?以精读经典为例,精读是一字不差的反复阅读甚至朗读、背诵,并不断琢磨、揣摩、深思,由此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字里行间的内容、意图和意境,更好地运用于工作和生活实践。


精简,还可以从反面解释理解,是要学会“断舍离”。


根据“二八原理”,应该把80%的资源花在20%的人和事上,聚焦于少数但关键的。博恩·崔西也提出,我们工作中的绝大多数价值都由仅仅三件事情创造。


《精要主义》则告诫我们“更少,但更好”,把时间与精力只用于少数有意义的事,淘汰不重要的多数。为此,要学会选择、甄别和取舍,“大部分事情的次要性再怎么高估都不为过”。面对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要坚决说不,比如无效社交和浪费时间的会议、大而无当的各种行业活动等。


浏览量达数千万的“放下你的无效社交”一文(作者:李笑来),有两条建议:一、“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二、“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断舍离”还意味懂得“舍”和放弃的智慧。克制欲望、迟延满足,学会及时止损,放弃已无法挽回的时间、精力等沉没成本,转而投入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来。


有个故事说,慧运禅师立志成为一位伟大的禅师,他曾迷上了《易经》。过了一段时间,他想:易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沉迷此道,怎能够全心全意参禅呢?从此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后来,他又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成就,几个书法家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又想:我偏离了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可能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于是,他又将书法放在一边。从此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后来成为一位禅宗大师。


三、学习的简化


有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道出了简化的真谛。苹果手机之所以是划时代的产品,不仅在于它定义了智能机的标准,更是乔布斯“极简主义”的体现。特斯拉汽车之所以风靡全世界,除了有新能源和高科技的加持之外,简洁漂亮的外观无疑俘获了不少拥趸的心。


奥卡姆剃刀定律、金字塔原理、电梯法则、思维导图等,背后同样都蕴含着“大道至简”的原则。而检验学习的效果,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看能否做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即“把书读薄”,“看山不是山”,掌握关键和要害。也只有掌握了要领,而不是陷入到细枝末节中,才能更好地将新学到的东西与原有的知识、技能建立关联和搭接。


03“×”

学习的乘法和路径攻略


乘法,在此有三种含义,一是学习的杠杆——“时间的复利效应”;二是学习本身是高杠杆率的活动;三是学习支持系统——借力和平台。


一、学习的杠杆:时间的复利效应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关于长度,有人做过测算,1张0.01毫米厚的纸,对折30次后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0737.41824米),对折42次,厚度可以从地球上够到月亮。


关于力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能量是按指数形式增长的。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制用了一组骨牌,共13张,第1张最小,还不如小手指甲大。以后每张扩大1.5倍(这个数据是按照一张骨牌倒下时能推倒一张1.5倍体积的骨牌而选定的),最大的第13张牌面大小接近于扑克牌,厚度相当于扑克牌的20倍。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1张,必然会波及到第13张。第13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量比第一张牌倒下时整整要扩大20多亿倍!假设继续制作第32张骨牌,高415米,则摩天大厦会在一指之力下被轰然推倒。




对学习来说,最大的杠杆是利用“时间的复利”。爱因斯坦把“复利”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举例来说,算上周末双休日,1年有“法定节假日”大约115个。按照20年计算,有2300天(115×20= 2300)。假如这2300天里,每天多学习或工作6小时就会多出13800个小时(2300×6=13800),假如换算成年数则是6.3年(2300÷365=6.3)。那在这20年的时间密度是大多数人20年的1.459倍[20÷(20–6.3)=1.459]。因此,这样人的20年肯定会比常人的20年(相当于前者的13.7年)收获更多、回报更大。这又揭示了一个常被提起但容易轻视的事实,“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二、学习本身是高杠杆率的活动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就个人而言,随着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到的人增多,如果你付出的边际成本没有降低甚至越来越高,说明杠杆率越比较低。反之,如果边际成本下降很快甚至是零,则杠杆率高。


杠杆率低的活动的特性是:简单、重复性、机械性,比如流水线工作,家政服务、快递、保安、收银等。高杠杆率的活动通常则具有高价值、高回报、高效率的特点,比如每天锻炼身体、每天学习、写一本好书、艺术创作等。


低杠杆的活动尽量通过委托、外包、助手协助等方式解决,必须由自己进行的低杠杆活动,则尽量借助工具、确定规定流程等来缩短所需时间。对于高杠杆的工作,在投入时间、精力、资源相等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出的“杠杆率”和单位时间价值呢?


两种方法,要么将每份时间卖得更贵,要么将每份时间卖出的次数更多。前者有上限(如律师,随着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1小时收费标志从100元逐步提升到1000元、8000元,但总有上限而且收费到一定程度后很难提高或提高幅度很慢),因为一段时间内服务的人数有限。后者由于网络的出现几乎没有上限,比如讲网络公开课、写非实效性并有水准的文章等。因此,除了要努力做事,更要聪明地做事,要做高杠杆率的事情,如每天1小时锻炼、在学习上投资、投资你看好的企业、写作等。


以写作为例,写作之所以是高杠杆率的事情,是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完后可以持续地传播给很多人阅读。如果你能在某个领域持续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观点,每篇文章或每本书都会随着时间给你带来收益。随着写文章或写书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积累,你获得的影响力和收益都在持续增加,并且是一个复利式增长。更惊喜的是,这种影响力和收益是一种“睡后收入”。


而学习,包括写作在内,则能让我们学到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启发新思考,从而改进和提高效率或效益、提升因为被各类“伯乐”相中的机遇,因而是极其重要的高杠杆率活动,时间和精力应该被最优先投入在这里。可现实往往是,学习却通常被划入“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类型,因为学习似乎永远都不会看起来很紧迫。如果没有刻意、强制性地留出时间和精力,很容易会让其他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和干扰挤占了日程表,对此,我们应高度警惕。


三、学习支持系统:借力和平台


“你就是你平常花最多时间相处的五个人的平均值”。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伙伴、支持系统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则是毋庸置疑的。支持系统有不同的类型:


1.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理论


即随时随地向你遇到的人学习他们长处、经验和教训。这种方法很强悍,善于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人,成长速度会很快,但对于不够彪悍的普通人来说,需要逐步培养出这种能力以后,才能用得上。


2.“六匹马”个人定位理论


《定位》一书提出“六匹马”个人定位理论,即公司、老板、朋友、好想法、信心和自己。其中,公司、老板、朋友属于支持系统,建议我们要找好公司、好老板、好朋友。问题是,评判好公司、好老板、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以下三个条件至少满足二个:有本事、愿意帮你成长、肯分享成果。这样,你会成长的更快、更好。然而,好公司、好老板、好朋友是稀缺的,能让你遇见并抓住机会的更是少数,往往需要看缘分和个人能力、努力。


3.“自己—伙伴—导师”成长支持系统


它是一种更现实且效果更好的选项。“自己”就是玩命学,不断想,经常练。但这还不够。你需要兴趣相投、能力接近的人陪你一起学和玩,和你竞赛,共同进步。做得好的时相互鼓励、喝彩;做得不好的时相互提醒、陪伴。这就是伙伴,是同道,是竞争者,也是陪伴者。


经验丰富的导师或教练,则至少能为你提供三方面的价值:首先,保证操作流程和要领的规范性;其次,给予及时反馈并纠错,减少试错成本,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再次,陪伴和精神上的支持、见证,降低松懈概率。特别是,在你遇到困惑自己走不出来,或者想要升一级就差一点点的时候带你一把,可能轻轻点拨一下就省你很多功夫。真正好的导师,是你这条路的过来人,既懂道路又懂你。目前,“自己—伙伴—导师”成长支持系统,有线上和线下针对各类人群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4.平台:你的高度=自身价值+平台高度


为什么只要有可能,大多数的企业都希望能挂牌上市,并认同“产业为本、资本为翼”?除了做大做强、融资便利、品牌宣传等原因外,借助资本市场平台的“市盈率魔法”,可以瞬间实现企业价值和股权价值倍增,这无疑是上市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对个人而言,努力、能力、天赋都很重要,构成了我们的基本价值。如果善用借助平台,则可以帮助达到另一个高度。除前面提到的公司、老板、朋友/伙伴、导师这些的重要平台外,特别要善于借力互联网的平台,实现个人价值倍增。例如,很多大V和网红都是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力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微博成就了微博大V,微信成就了自媒体大V和网红,知乎、豆瓣也成就了不少达人。


本次在洞察群的分享,让我有机会让近500人对我有初步的了解。洞察群主办的纪念德鲁克107年分享在100多个微信群进行,参与人数达到几万人。当然,平台是以我们的自身价值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基础的。“主动结识大牛,不如成为大牛”,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新价值新观点的人,让别人主动结识你。例如,有质量的内容分享(如写作、公开课等)可以帮助你主动拓展人脉,是非常高效的沟通方式。


如果你将平时积累的经验、方法论通过文字或视频、音频传播到互联网,传播到原本可能跟你没有交集的人群,一次分享就可能可以跟很多人产生链接,甚至成为朋友。有钱又有资源、人脉更广更优质的大牛,同样需要获取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角度、新方法。如果你的内容分享见解独到、视角独特又能自圆其说,看到或听到你分享内容的大牛或许会主动来结识你。值得警惕的是,如果自身价值还没到,却每天想着借助平台,比如光靠宣传推销自己,这只会将不足暴露得更多、死得更快。


04“÷”

学习的除法和路径攻略


除法,在此有四种含义,一是学习任务的分解;二是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三是输出比输入更重要;第四是学会归零。


一、学习任务的分解


学习任务的分解就像庖丁解牛,把一个大的学习任务拆分为多个子任务,并明确每个任务的内容、顺序、交付成果、交付时间、验收标准等信息。比如,做一场在线分享、写万字长文这类相对复杂的任务,可以先思考分享或文章的主题、罗列大纲,然后再收集相关素材;对于阅读英文书籍,可以制定出每天固定阅读多少章节或页数指标。


任务分解的好处不仅在于明确目标和要求、可实施和跟踪,而且有利于缓解焦虑情绪、克服畏难心理,避免拖延症。通过任务分解,计划与执行已实现分离,任务被拆分为一个个难度较低、可执行、便于操作的具体动作,因而比较容易尽快采取行动。只要开始行动,在做的过程中,一些想象中的困难可能并不存在。而且,通过一个难度较低的具体小任务的完成,可以增加我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形成正向激励,推动下一个小任务的进行。


二、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说明危机能激发人的潜能。日常生活中,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以“不成功便成仁”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我们可以主动培养“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刻意练习和训练某项技能或习惯,逐渐扩大我们的舒适区,让学习区变成舒适区,进而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


在练习和训练中,需要留意保持技能与挑战的适当平衡。当失去这种平衡时,会表现出的淡漠、严防或者焦虑的情绪。比如,做一件对于你的技能水平来说很容易的事,你很可能会感到无聊或者松懈;而做超越你现有技能的事时,你可能会处于焦虑或不安中。当技能和挑战达到相对平衡时,就会进入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所说的“心流”状态,即把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进入挑战性难度适中的“学习区”时,较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值得我们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


当我们勇于接受新事物和挑战,在练习和实战中思考、试错、复盘、改进,循环反复“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过程,日积月累成习惯,能力自然随之渐进提升,这就是“渐入佳境”的感觉,甚至某一天可能发现自己已无知不觉地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此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为应对“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感觉,可以多走出“熟悉区”和“舒适区”,增加新地方、新视野和新挑战带来的全新体验和记忆,会感觉时间变慢,延长我们的主观生命。


三、输出比输入更重要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疑惑:“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多时间,而且还很努力和坚持学习,听了那么多讲座,看了那么多书和文章,虽然当时感觉有点收获,而且也明白了道理,但过后很快就感觉好像没有什么用呢?”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大部分的学习、听讲座、看书、看文章等活动,都属于“输入”,没有经过“处理”(大脑的思考、吸收和消化),更没有“输出”(运用和外化)。


在这个意义上,有时我们还比不上拥有完整“输入—处理—输出”系统的电脑。还是以学英语为例,很多人学不好英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英语时,只有输入(看和听)或者很少的处理(如记忆、朗读),但却很少输出(说和写)。如果以说和写作为作为学英语的主要方法,则进步会更快并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输出意味着输入的信息需要经过处理、思考、吸收和消化,然后外化为我们可以感知的语言、文字和表达。输出比输入重要的多,也难的多,而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输出又比不增不减、深入深出的输出更难的多。


真正的牛人和高手,就是哪些无论在何种环境、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人,都可以从中不断吸取成长养分的人。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有意或无意养成了“输入—处理—输出”的习惯,从而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化为已有,并加以升华。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不能合一,不是真知。


四、学会归零


归零有两层含义,一是及时“清空”,卸下包袱,胜不骄败不馁;二是学习过程中,尽量采取“放空”的心态,警惕先入为主的情绪干扰,并区分事实和观点。


1. 清空


清空,很好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时,把自己适时“归零”,可以戒骄戒躁,不把成功当“包袱”;逆境时,虽然失去很多,但如果能勇于归零,就能更好重新面对自己,重新开始。就像大扫除,把没用的清除掉,把有用的擦拭干净,迎接新的起点。清空是为了轻装上阵。当前年轻人流行的“日更”一词,是“每日更新”的简称,强调每天进步一点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放空


由于每个人受到社会、家庭、成长环境、性格、经验、学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三观,并常常会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认识来解读陌生的事物,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和“有主观偏见”的人,经常容易出现“以自己为是、以他人为非”的情况。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己不理解或与自己经验或价值观相左的描述和观点,特别对那些容易带入情绪的话题、事件的描述和观点,大脑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进行“选择性输入”,排斥和拒绝接收相关信息。


对此,一方面,在接纳我们是“有主观偏见的人”基础上,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觉察力,直至当出现情绪和排斥反应时,能够及时的启动“自动弹窗”提醒机制,从而采取临时“暂停”措施,先将情绪和排斥感“搁置”和“放空”(至少缓解)后,再继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中要辨别和区分事实与观点。事实是客观的并可验证的,对缺乏实证支撑的表述应保持高度警惕;而观点往往是个体的、特殊的,即便是“权威”的观点,也有可能错误或者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那些揭示了某种普适性规律和方法的观点,以及明确说明了限制性适用条件并可验证的观点,是真正值得借鉴并付诸于实践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之路永无止境,学习方法的研究也同样没有终点。本次分享,是本人从新的视角对学习方法的初步探索和思考,还需在实际运用和反馈中持续改进。此外,加、减、乘、除法各有怎样的优缺点?如何组合运用加减乘除组合攻略?加减乘除攻略运用的参考原则是什么?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践行,期待今后有机会与大家做进一步的交流。



互动问答▼



1. 如何看待“碎片化学习”?


汪义军:有赞成和反对的不同声音。由于“(无效)信息过剩”和“(有效)信息稀缺”在这个时代同时并存,“碎片化学习”是完全可以的,但有条件,最好一段时间(如1-3个月)聚焦特定主题(如一本书、一系列文章),此时此地、分开来观察是“碎片”,跨越时空、整体来观察则是“完整的”。


2.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汪义军: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目的是什么,然后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先建构出核心专业知识,然后再向周边或跨界延伸。如有可能,逐步构建2-3个核心知识体系。


此外,在当今变化很快的时代,特别要突出“通用技能”(如学习力、沟通、组织、协调、表达力、团队建设等),形成“云盘型人才”,以便大势转换时,可以利用通用技能切换到其它行业,因为不同行业只是专业知识有差异,学习力强的话,很快就可以上手。


3.如何看待“一万小时定律”?


汪义军:首先,行业、技能差异很大,不是任何一项能力都需要1万小时,重复性、机械性的低杠杆率工作,如流水线工人、保安、保洁等,就不需要;有些则需要超过1万小时,如把握宇宙的运行规律、神学等。


其次,“一万小时定律”的先决条件,是存在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比如医生和消防员从事的活动,就属于这个领域。而如果结果是完全无法预知的,那么就是“零效”领域。比如预测一个人买的股票的价值以及政府远期政策的预计,这都属于零效领域。在这样的领域中,各种干扰因素极多,运气成分很大,就算你下了很大工夫进行刻意训练,恐怕也难成为专家。



/END/

责编 | 小蒲


相关链接

· 高效能孩子的7个习惯(经典收藏)

· 孩子学习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

·2017年实现高效教学、快速备课,从这70款精选APP开始



/ 新年盒子:来自时间的礼物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