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深度 | 为学生“私人定制”,做生命“正向他人”
那所个性化“私人定制” 的温暖学校
文 / 本刊记者 安 迪
一所特殊学校如何向常态转型
随着8年前的一纸调令,陈辉离任广东佛山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来到佛山市启聪学校担任校长。
前者是当地最好的高中,无数优秀学生向着梦想的大学拼搏的地方;而后者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分为三种,分别是视障、听障、智障,教育类型也分三类,分别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
由于反差太大、情况太复杂,走马上任的陈辉完全搞不清状况。他悄悄问学校一位副校长:“我们佛山也算是经济发达地区, 怎么会有这么多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得到的答复是,“这还真和经济是否发达没有多大关系!”
从这个“元问题”开始,陈辉在不断观察、思考、学习、尝试。转眼8年过去了,启聪学校形成了一套独特“温暖培育法”,孵化了一大批让人惊叹的优秀学生。
2016年,以该校毕业学生刘思娜、林健豪等为素材的专题纪录片《即将毕业的启智班》,12月1日起在央视9套连续3晚播放,社会反响强烈。
2016年,视障学生丁怡杰入选全国百名美德少年,摘得广东省“马思聪杯”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获得著名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先生赠送的小提琴。广东省第六届盲人诗歌散文朗诵大赛决赛中,产生了两个省一等奖获得者,启聪学校的桂媛媛是其中之一。而在当年的佛山市盲人诗歌散文朗诵比赛中,启聪学校更是包揽了全市6个奖项中的5个。
2017年4月,当我们来到启聪学校时,这里的学生又取得了一项新的成绩,陈辉称之为是“历史性的突破”。陆翠婷和张显洪两位听障同学参加“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凭借出色的面点制作技能,获得了全省第二和第四名。要知道,他们在这次大赛上的对手,都是从大量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的普通学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最后的结果,全省4 个一等奖获得者,居然2人来自启聪学校。这不仅创造了启聪学校的历史,而且创造了佛山市职业教育的历史。
…………
走进校园,墙上一行字格外醒目——“一所受人尊敬的温暖学校”,这是多年前,陈辉决定带领学校转型时树立的愿景。
今天看来,“尊敬”和“温暖”,启聪都做到了。一批批身体有残疾的特殊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充满爱心的教育,体会到了温暖,然后用自强不息的表现赢得了他人和社会的尊敬。
更难得的是,陈辉还把这种温暖的教育变成了一种个性化、私人订制般的服务,针对不同的孩子个别化施教,精准挖潜;而启聪,也变成了学生眼中“愿意陪着蜗牛散步”的“温暖校园”。
并不像很多校长那样“ 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到启聪时,陈辉几乎没什么动作。每天就是在校园四处逛,到各个教室听课,找老师和学生聊天。对这种走动式的管理,陈辉非常偏爱。
很快,陈辉就发现了问题。由于学生存在着先天的各种障碍,社会和主管部门对于特殊教育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和要求,学校不必刻意追求升学率、平均分等指标,只要不出乱子、不惹麻烦即可。少了普遍学校面临的升学率、分数等指标,特殊教育也获得了相对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但遗憾的是,这种难得的自由空间却没被合理地利用,反而成了得过且过的温床。在当时不少特殊教育学校,校舍、课程、课堂、教材普遍比较陈旧,老师们也甘于现状。加之办学经费有限,学校多年难得组织老师离开学校出去交流,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在一日千里地变化着。
在教育局工作的一位科长朋友曾半开玩笑地对陈辉说:“你们学校的×老师,刚去启聪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当时两眼放光,怎么现在变得两眼无神了啊?”事实上,这种心态绝非个例。
在陈辉看来,同样严峻的是教育理念。每当他看到学校教室墙上写的“育残成才”的标语,心里就很不舒服。“学生们是有点残缺, 但学校和老师怎么能老盯着人家的‘残’呢? 还弄个标语涂在墙上。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孩子的潜力,搞扬长教育,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
当务之急是改变学校关起门办学的状况。学校有个舞蹈队,多年来都是自娱自乐。陈辉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每逢附近学校有什么庆典等活动,启聪的舞蹈队就主动上门免费表演。没想到,这带来了惊人的改变——不仅老师和同学们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水平,而且因为有了表演机会,教和学的积极性都无比高涨。接下来,普通学校之间举办的篮球比赛,启聪学校也派出由听障学生组成的篮球队参赛,结果3年中拿了两届冠军。这极大地鼓舞了老师和学生的士气,“没想到,自己有如此巨大的潜能”。陈辉还积极申请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让老师有更多机会走出去交流、培训。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打破了学校原来的封闭,一点点走向开放,开始享受在更有自由度的空间中快乐地成长。接下来,启聪学校经过多次论证,系统地建立了自己的文化系统。
很快,“成为受人尊敬的温暖学校”取代“育残成才”,出现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
“温暖”这个词好懂,但陈辉对“受人尊敬”有特别的解释:“很多人看到了特殊儿童,第一印象就觉得他可怜,对,我第一次也是这样的感觉。但是做了这个学校的校长,我告诉所有的老师、家长和学生,不要让人家觉得你可怜和可悲,一定要让人家觉得你可敬。这个‘可敬’来自于哪里?就来自于启聪的校训‘自胜者强’。它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一句‘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意思是不断地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而不是靠身体的残缺赢得别人的同情。”
陈辉坚信,对这些特殊儿童多加关爱, 因材施教,他们同样能取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大转型(一)
为了激发学生潜能,赢得尊敬,启聪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志在改变原来陈旧、僵化的课程,转而以学生为中心,重新建构课程体系。
这些年来,老师们纷纷告别已经驾轻就熟的知识领域,以“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导向,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进行大跨度的转型。如今,这所在籍学生412人,教职工119人的学校,拥有各种课程超过100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新开的课程。更让人诧异的是,40%的老师已经告别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头学起,彻底转型。
陆晓芸老师是典型的例子之一。她原来是教声乐的,由于学校的调整,一至六年级没有了相应的课程。3年前,面临大变局的她,没有被动等待学校的安排,而是灵机一动,主动提出在学校开设制作手工皂的课程。
这也是机缘巧合。当时,她的宝宝刚出生没多久,皮肤很娇嫩,对商店里销售的香皂有些过敏反应。她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婴儿最好使用手工制作的香皂,因为它不含那么多化工原料,而是全部使用天然材料、纯手工制成的,对皮肤特别好。在香港、广州等地,手工皂已经成为健康的潮流。于是,她就尝试着自己制作。
陆晓芸提议开设手工皂课程,当然不仅是自己对此很有兴趣,更主要的是她发现,手工皂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使用机器,因为容易产生气泡、使得一些原材料发酵,影响产品效果。为了做出正宗的手工皂,需要用手慢慢搅拌,而且在一个多小时里都不能停。因此,在制作手工皂的过程中,最能体现人的耐心、体力劳动的价值,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而班上的学生,一些是轻微智障的,有耐心、能吃苦,正是他们的优势。
学校不仅很快批准了陆晓芸的提议,而且还多次派她外出培训、交流,并专门拨款用于改造教室、制作模具。
手工皂的课程开出后,学生们果然没有让陆晓芸失望。“做一块手工皂,整个过程要一个多小时,他们一直用手摇,不能停,很辛苦,甚至可以说很痛苦。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能坚持十来分钟就累得不行了,但没有人说累,轮换着休息,然后接着干。慢慢地,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现在都挺过了这种磨炼。”
手工皂的原材料主要是一些橄榄油、棕榈油等天然植物油,制作一块手工皂的成本需要几十元。成本比较高,一直是该课程不小的问题。现在,随着知名度的提高,陆老师和学生们制作的手工皂在校内有了很多的粉丝,不仅收回成本已经完全不是问题,而且成了学校的文化标签。
如今,陆晓芸的手工皂课程,不仅有常见的保湿、清爽功效等产品的制作,还向一些药膏、洗洁精、洗发水、沐浴露等手工制作产品延伸。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这门课程。
在佛山和广州周边,手工皂越来越受欢迎,开的店也越来越多。陆晓芸相信,她的学生们不仅有一技之长,而且比普通的孩子更能吃苦耐劳,定能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养活自己, 在社会的不起眼处发热发光。
大转型(二)
谭健敏老师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她原来是教语文的,后来转型教听障的中职学生学习中式烹饪。她不仅教书,而且特别关心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通过跟踪调查她发现,因为听不到厨房各种声音会大大提高火灾等安全风险,餐馆酒楼根本不会让听障学生去参与热菜制作, 无论他们烹饪水平有多高。这些学生只能干洗菜、切菜等最低层次的工作。
通过考察,谭健敏建议学校开设中式面点制作课程,恰好可以让学生扬长避短。可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设面点课程谈何容易?由于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较低,现有的普通中职学校的教材根本无法使用。
为了做好这个课程,原本不懂面点制作的谭健敏不仅要一点一滴从头学起,而且需自己编写教材,部分地方还要使用手语编写。这套“中式面点制作”的教材,填补了我国特殊教育在该领域的空白。
该课程的开设为众多听障孩子打开了一片生活空间,刚刚获得“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陆翠婷,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16岁的陆翠婷长相甜美,亭亭玉立,见人总是笑盈盈的,2016年7月才来到启聪学校读中职班,之前并没有学过制作面点。谭健敏组队参加比赛,原本没有考虑还是一年级新生的陆翠婷。
可谭老师无意中发现,陆翠婷手特别巧, 然后接连观察了她一个星期,最后认定陆翠婷绝对是个好苗子:不仅心灵手巧,而且特别能
吃苦,训练时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每天早上坚持5点起床到学校厨房勤工俭学,再苦再累, 从不抱怨,见人永远是一脸真诚的微笑。
对陆翠婷,谭健敏不仅进行单独指导, 而且还从外面请来教练教她更难的制作技术。短短几个月,陆翠婷的水平突飞猛进。当年10 月,陆翠婷获得“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式面点项目二等奖,半年后又摘得广东省一等奖。
在佛山的第二天早晨,我们来到启聪学校的教职工早餐餐厅。和平常一样,当日供应着十几种早餐品种。每天,这些早餐的制作是由听障学生负责,他们的中职专业之一就是做点心。而打扫卫生、清洁台面等工作,则由智力障碍的中职学生负责。
如果你在佛山市的希尔顿酒店、瑞士恒安酒店等五星级酒店或者必胜客、肯德基等餐馆用餐,就有可能吃到启聪的听障毕业生给你做的点心,还有一些智障学生可能在后台为你提供服务。启聪的听障中职毕业生连续11年就业率是100%。
就在我们采访的当日,一项新的课程又提上了议事日程。教务处副主任王坤老师提议开设微水洗车课程。陈辉听后当即表示同意: “佛山800万余人口,私家车已经超过200万辆,洗车需求很大。微水洗车用水量少,比较环保,学校的智障和听障学生都能操作。”
下半年,这门课程就将向学生开放,而这门课的教师将是从行政人员转型而来。
要激发每位特殊学生的潜能,必先激发每位教师的潜能。事实上,通过5年来“激发特殊学生潜能教育”课题的全方位实施,启聪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从校长到每位老师,读书、分享、教研、交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常态。
这首先得益于陈辉个人良好的习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爱好,一个是锻炼, 他手腕上戴着一个运动手环,每天记录着运动的情况;第二个爱好是读书,每周至少读一本书,是他给自己定的目标。而且每天还坚持写工作、生活日记。
他通过不断学习,保持对社会发展、企业管理、教育信息的了解和敏锐。同时,实地参观、考察也是他学习的重要方式。2016年11月,作为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的“中学名校长培养项目”的对象,陈辉就曾到美国学习3周,到大西洋大学和众多中小学参观访问,很有收获,回来后做了多场分享。
一个人保持学习习惯易,一个组织保持学习习惯难。如何让学校保持敏锐,保持学习,不陷入惰性的陷阱,是陈辉最用心的。学校每个学期、每个假期都会给每个老师发一些好书,并定期进行读书分享活动。每次有三至四位老师做分享,名单完全由抽签决定,谁都没有“豁免权”。对于分享者,不仅有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机会,还将得到学校奖励的“果篮”。
此外,对于行政工作人员,每个月都有领导力等话题的分享会,包括校长、副校长在内,每人都要轮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心得。
为了促进教师的学习和进步,启聪还独创了一种“成长增值”的机制。之前,学校评选优秀,都是通过投票来决定。看似民主,其实很有问题。陈辉就听到有些老师抱怨:“有些人人缘好,有些人资历深,有些人拉选票, 每年投来投去都是他们。其他人永远没有希望。”陈辉顿时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没有希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也不可能挖掘自身的潜力。”
要挖掘每位老师的潜力,关键要让老师们与自己比,而不是与别人比。陈辉灵机一动,推出“成长增值”的评选机制:在考核表中,每位老师每学年认真填写自己参与的各项活动,以及获奖情况,反思自我是否为自己的“成长增值”。期末评优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展示自己的“成长增值表”,再进行投票评选入围人员。此举让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 每个人都有了希望和自我挖潜的动力。与此同时,启聪还建立了“五年有效”制度,任何著作、论文、获奖等成绩,在评职称和优秀时, 有效期只有五年。超过五年,统统不认,以免有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偷懒。
在启聪,高级教师要上示范课,连校长、副校长也是如此。而在中级教师和初级教师中则进行赛课,通过竞争促进大家进步。学校还鼓励老师们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课题研修,并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教授做导师进行手把手指导。从2013年以来,几乎每个老师都进行过2轮以上的研修。如今,启聪学校有着浓厚的研修氛围,老师们已经习惯于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高自己,累计写的各种论文、感悟、读书笔记达3000多篇!
启聪还在学校积极倡导“分享文化”。学校领导制订工作计划后,要及时跟科组长、级组长分享制订的理由和过程,以便增加共识, 让计划能够落地,团队也因此有了凝聚力和执行力;老师们如果希望外出学习、参加培训, 很容易得到经费等支持,但学校有个基本的要求,回来后一定要先跟大家分享。
对所有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分享者, 学校都会隆重地发一张证书,不仅上面有学校的公章,而且在评职称的时候也能计入工作成绩。在分享中,要求分享者用PPT这种形式, 因为它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分享内容有没有含金量、用没用心准备,讲者听者都一目了然。如今,启聪的老师们都成了制作PPT的高手。
现在,启聪的老师经常主动走出去,到周边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等形式的交流。无论是老师的视野、专业技能,还是课堂的形式,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就是学习型组织带给大家的红利。
“1+3”潜能课程体系
要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当然离不开课程。
作为一所特殊学校,启聪深入研究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缺陷补偿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萃取其中的精华,构建出自己的理论根基。
启聪的课程哲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经验和兴趣为基础,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课程目标上,启聪不做横向的对比,而是纵向对比,跟昨天比,跟以前的自己比,设置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告诉他要做最好的自己。
接下来,启聪以培养“自信阳光、学有所长”的学生作为蓝图,从个人与社会生存的问题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出发,构建了自己的“1+3”潜能课程体系。
其中,“1”指的是生命教育课程,在德育课程中实施。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体验、行动代替传统德育的说教,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德育的认知过程。“3”分别指的是学前阶段的个别化康复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个性化基础教育课程、中职阶段的支持性职业教育课程。
“1+3”潜能课程的目标,是给每个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选择、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性的发展帮助。个别化、个性化、支持性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为了做好生命教育,学校每月设置了一个主题,不同级组围绕这个主题八仙过海,开展各种活动,构成了生命教育的主干课程。比如5月份的主题是“生命的感悟——感恩惜福”,听障部中学组的学生就进行过“福利院献爱心活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长处和意愿,小组合作,各尽其责。有的表演节目,有的制作蛋糕,有的为老人按摩,有的为老人剪头发,有的搞清洁。这些活动让生命在合作中、帮助他人中得到成长。
“启聪达人秀”是启聪特有的一种生命教育课程。残疾人是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残疾不仅在生理上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也使他们极易产生以自卑、绝望、羞愧为主的残缺心理,因此启聪特别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
2011年起,学校把“启聪达人秀”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周一升旗礼结束后,学校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在全校师生前展示其某方面的特长,表演内容、形式不限,只要能展示学生正能量的一面即可。展示后,校长为本周的“达人”颁发亲笔签名的证书。
6年来,先后有数百位学生在升旗礼上展示过自己的优势和强项:悠悠球表演、魔术表演、花式跳绳、唱歌、跳舞、朗诵、花式篮球、平板支撑、插花、美术绘画、英文演唱、杂技、相声、特异功能,等等。“达人秀”的口号是:“激发潜能、炫我风采”。通过这项活动,教师发现了学生潜在的优点和特长,学生也增强了信心。
吕泽明是一位听障孩子,老师偶然发现他会玩小魔术,就推荐他参加“启聪达人秀”。这让他深受鼓舞,并一发不可收拾,变成了酷爱魔术的少年。吕泽明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研究,上网看视频买道具,找高手指导,日夜苦练,终学有所成。2015年,他的成功事例被《佛山日报》报道,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被称为“聋人魔术师”。他不仅教人魔术,还顺带销售魔术道具,赚的利润是其家庭收入的重要部分。
除了“达人秀”,启聪学校还有“主题游学”“义卖”“种植课程”“启聪吉尼斯”等几十种生命教育课程。
在启聪学校,有3种不同阶段的教育, “1+3”中的“3”分别指的是学前阶段的个别化康复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个性化基础教育课程、中职阶段的支持性职业教育课程。
不同阶段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学前阶段是个别化教育计划,义务教育阶段是个性化定制,中职教育更多地强调个别化支持。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给每一个特殊小孩制订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这在特殊教育里是非常普遍的做法。首先是评估学生。班主任、全体任课老师、家长, 还有医疗方面的一些专家,大家一起评估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基础、动作协调、情绪自控、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启聪再根据情况制订长期、中期、短期的训练目标和计划。这就是个别化教育,真正地针对每一个学生。
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这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定制。比如丁怡杰同学是一个重度视力障碍者,小提琴演奏、朗诵等获得多次大奖。她在小学五年级时,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比其他同学高出很多,基础文化已经到了中学程度。针对她的情况,启聪专门为她量身定做个性化课程表,由老师单独给她上文化课,其他体育活动类的课程则一起上大课。
她每天练琴6小时,梦想是到美国去读音乐学院。丁怡杰开朗乐观,还学会了攀岩、骑自行车、游泳,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诠释了启聪的校训“自胜者强”。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个别化支持(ISP):
这一理念更多强调把学生放在他的生存环境里,也就是说学校不仅仅关注他能学什么东 西,还关注环境可以给他什么支持。为了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启聪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需 求测评、支持程度评测。
比如说支持性学习,视力障碍班级的老师,对低视力的学生提供大字课本,对视力全部丧失的学生就提供盲文。学生要听英语,又不知道哪些是重点,老师就用MP3专门录制这 堂课的内容给他听。这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应他学习需要的个别化支持。
也正因为有了“1+3”潜能课程作为支撑,启聪学校中听障中职毕业生连续11年就业率100%,听障中职毕业生连续11年升大学率100%,智障中职毕业生稍微困难一点,但最近5年来一直保持在70%以上。
细微处的温暖
故事1:天才摄影家
我是启聪学校一名班主任,学生是有智力障碍的中职一年级学生。班上的14个孩子, 十七八岁,有的患自闭症,有的患唐氏综合征,有的是脑瘫,与他们沟通交流颇为困难。然而以生命教育为桥梁,我们师生之间终于跨越了这层沟通的厚障壁。这场与生命教育的美丽邂逅还得从一个清晨说起。
2017年3月,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我校也迈进了“生命的赞歌”德育主题月。怎么开展月主题活动,我很是苦恼。不过就在我们班的小小菜地前,灵感不经意就蹦了出来。当时我正带着孩子们给刚播种不久的菜地浇水,就看到平时不爱吭声的小源大喊了一声:“发芽了!”班上的同学仿佛看什么宝贝似地凑成一团,看那刚冒出来的红红、白白、黄黄的芽。天天揣着手机的小青更是直接将其掏出,歪着脑袋,斜着身体,对准胖乎乎的嫩芽“咔嚓咔嚓”一通拍。“噢,拍了,拍了!”周围几个学生居然还鼓起了掌,哄闹起来。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有了主意:也许,镜头能像钥匙一样打开孩子的心扉,也能让智障孩子们哼唱出生命的赞歌!
春光易逝,事不宜迟。我说干就干,立马设计了“悦拍悦美丽”主题活动,就让学生们也当一回小小摄影师,透过镜头找春天。我把这个想法和孩子们分享,孩子们懵懵懂懂的, 大概只听明白了“用手机拍照片”,但都表现出兴趣。
孩子这边算是谈妥了,我又找上了家长。我逐一给家长打了电话,发动家长周末带学生到户外去寻找春天。从电话这头,我听出来, 大多数家长是疑惑多于信心的。子乔妈妈直接表示她哪会照相啊?当模特都不乐意。虽然, 当时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但为了推进任务我还是硬着头皮装出信心十足的样子劝着子乔妈妈“相信孩子”“试试看”。
布置下任务的那周, 我也临时抱了下佛脚,在班会课上,用自己的手机示范了手机拍摄小盆栽的简单要领:“镜头要对准盆栽”“出现绿框框就按下去”等等。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到了周六,“寻找春天”的亲子拍摄活动该开始了。这一天,我满怀期盼,又有点不安:家长们会带孩子出去找春天吗?找得到吗?孩子们会拍照吗?拍得好不好?
结果这天,家长群里静悄悄的。我心里敲起了小鼓。周日起来一看,嗨,竟然下起了雨。这下糟了,我想。
在闷闷不乐中,傍晚悄然而至,我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了。突然,微信群有动静了!我点开微信群,是子乔妈妈!我急切地点开子乔妈妈发来的图片,哇,竟然是一组照片!这组被命名为“春雨的琴声”的照片太震撼了!
我拨通了子乔妈妈的电话,跟她了解照片拍摄时的具体情境:原来,子乔妈妈早餐后就带着孩子出去寻找春天,突然下起了雨,她们赶到前头的一个小亭子里避雨。雨点稍大时, 亭子瓦楞上聚集的雨滴落入水洼中,溅起点点小圆圈,子乔就说觉得好看,拿过妈妈的手机拍摄了下来,就有了一系列作品。
电话两头,连着激动的子乔妈妈和我。子乔妈妈重复着一句话:“真没想到,子乔也能拍出这样好的照片!”是啊,我也没想到!
子乔的照片在群里激起了浪花。接下来, 其他孩子的作品也出来了:《春之花朵朵》《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春色——五彩缤纷》《棕比天高》《路》《佛山春色》《窗外》《春风化雨叶无双》《无边落木萧萧下, 满城尽是黄金甲》《化作春泥更护花》《爱之陪伴》《维纳斯之美》《寻找》等等。
夹杂在这些春意盎然的照片中的,是家长的花式点赞,百样感慨。平时过分安静的群,炸开了锅。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数小俊爸爸的这段话:“俊俊拍的照片好美,我拿着照片给俊俊爷爷奶奶看,老人家都不相信,如果我不在场看着,我可能也不会相信,俊俊太棒了,真是太棒了!”后面跟着一个喜极而泣的表情。
是啊,如果不是这次关注生命、寻找春天的活动,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智障孩子眼中的春天也是如此美丽;如果不是生命教育理念的引领,我们可能错过了走进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机会,丢掉了这么一把打开沟通之门的钥匙。
“听过”春雨的琴声,“看过”美丽春色的我们,难道就此止步吗?不,不会!我们想要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接下来,我会带领孩子
们持续不断地寻找夏天、秋天,还有冬天…… 去挖掘孩子的更多潜能。
——(作者 安莉苹,入选“2017年度全国生命教育优秀教师”)
故事2:卖菜赚了钱之后
我教的是六年级的听障学生。他们在12~15岁之间,个别孩子有残余听力,口语能力比较好。
2016年2月22日是周一,开学第一天,正好是元宵佳节。怎样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呢?学校号召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行通济”。说起“行通济”,那可是我们佛山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一家老小,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你们知道“行通济”为什么要提生菜呢?用我们广东话来说,生菜就是“生财” 的意思。
这天,经过种植园,看见我们班菜地的生菜绿油油的,我想:“让孩子们去通济桥上卖生菜,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又体验生活,多好呀!”我把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跟孩子们商量。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于是,大伙中午都没休息,开始着手为下午的卖菜而准备了。我们到菜地里,大家分工合作,摘的摘,洗的洗。大家把洗好的生菜带回教室里,我本想着教孩子们怎样扎生菜,谁知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会了。”孩子们向老师要来了红绳子、红包,有模有样地把几根生菜和一个红包用红绳子扎好,放在篮子里。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准备妥当。
大伙怀着激动又兴奋的心情走出校门,走着走着,看着汹涌的人流,孩子们却害怕了。同学们说:“老师,我们又聋又哑的,又不会说,怎么卖呀?”我笑着安慰他们:“谁说我们不会说,小王、小江口语就很好呀!”孩子们重新振作,继续前行。
到了通济桥,哇,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们赶紧拉开“广东省佛山市启聪学校”这面大旗,准备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地干一场。没想到,城管叔叔马上来了,说这里不能聚众摆卖,委婉地建议我们在人群中流动叫卖,这样不会影响市民行走(这个城管叔叔真不一样呀,有人情味)。孩子们这才明白卖菜也要遵守社会规则哟。但这样一来,我们就要分开了。我开始担心起孩子们的安全来。
班长“辉哥”仿佛看出了老师的心思, 就说:“没关系。老师您负责一组,我负责一组。我们分组卖吧。大家先定好价。”
我说,这些菜是我们自己种的,怎么也得卖10元吧。孩子们看了身旁卖菜的小贩,他们的菜又大又绿,一份才3元,我们的实在是小了点。最后我们决定,两篮生菜,小的3元, 大的5元。我们约定好,卖完了就去通济桥附近的麦当劳里会合,因为我发现手机完全没电了,无法电话联系。
就这样,大伙兵分两路。我带着第一组同学来到通济桥正门口,一行四人,口语好的小王负责叫卖,身材高的小聪举牌,小楠捧菜篮子,数学好的小陈收钱。我要他们独自卖菜, 就远远地看着他们。
开始,小王小声叫:“生菜——3元。” 咦,有位帅哥向他们看过来,看着小聪举着的图片,又看看孩子们,他从口袋里掏出10元。小王很高兴,连忙给哥哥一份生菜,小陈又急忙找回7元给哥哥,可是哥哥摆摆手,又指指10元。小王终于明白了。“3份。”小王激动地对小陈说。小陈掰着手指数,“3、3、3” 哦,9元,要找回1元。大伙高兴坏了,这可是第一笔生意呀。
后来小王叫声更大了:“生菜——生菜, 3元。”小聪也把牌子举得高高的。很快,一篮子菜卖完了,大家开心得不得了,一数,除去成本,赚了46元。看着第一组同学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我却担心起第二组同学来,不知他们在哪里卖,卖完了没有。我叫第一组同学先到麦当劳等我们,就和小王去找。
找呀找,好不容易在一个街口看到第二组同学,只见小江声嘶力竭地喊:“生菜—— 生菜——快来买!5元——”咦,第二组同学为什么还没卖完呢?小王跑过去:“还没卖完呀?”小辉说:“才卖了一半。”小王说: “去正门口卖,很快就卖得完!”小王拉着第二组同学,赶往他们刚才的地方。
很快,第二组的也卖完了。大家数了一下,哇,除去成本,净赚了70元。大伙兴奋极了。我们赶紧去麦当劳跟第一组会合。孩子们一见面,兴奋地讲起自己的卖菜经历。小江兴奋地说:“看,20元的,一位叔叔一个人买了4份。”看到同学们这么开心,我说:“同学们辛苦了,今天是元宵节,老师请你们吃麦当劳。”小辉看了看价目表,说:“我们还是去吃酸辣粉吧。”孩子们纷纷响应。
在快餐店里,孩子们一边吃着酸辣粉,一边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卖菜的经历。看着孩子们疲惫的脸上绽放出胜利的笑容,我想,这个元宵节,孩子们在体会到用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的同时,也一定体会到了社会给他们的格外的关爱。
安顿好孩子们,我回到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家人都吃过饭,正在看佛山慈善晚会节目。我一边吃饭,一边回味着孩子们卖菜的精彩画面。突然,听主持人说,有两个不幸的家庭,他们的女儿都患了地中海贫血症,可是父母没钱给女儿看病,社会上很多人纷纷向这两个困难家庭伸出援助之手。这时候,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了……
第二天早上,我笑着问:“我们卖菜的116元钱怎样花呀?”调皮的王小江就说: “和以前一样,等菜地里菜收成了,我们去买火锅料打火锅,多好玩呀。”看着孩子们期待的样子,我把昨天晚上看到的消息说给孩子们听,孩子们静静地听着,都说:“原来还有人比我们更不幸。”
学习委员小蔡马上说:“张老师,我们可以把卖生菜的钱捐给这两个生病的女孩看病呀!”孩子们马上举手赞成,还把自己口袋里的利事钱捐了出来。
他们在心愿卡上写上自己的想法,把钱和心愿卡用信封装着,一起走去佛山市红十字会捐钱。市红十字会的邝丽仪副会长感慨地说: “孩子们本来就是弱势群体,还需要别人帮助呢,他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想着帮助有困难的人,真的非常棒!”邝会长还发给每位同学旗子和纪念章,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走在回校的路上,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我想,常言道,己所欲,施于人。对这些听障的孩子来说,接受社会的关爱当然重要,但如果能够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爱心,岂不更有意义!
——(作者 张金桃 2016年全国生命教育形象大使)
故事3:天下无“贼”
“老师……老师……”随着由远而近的哭喊声,小晖同学抱着他的全部“家当”旋风般跑进办公室,而这一幕在新学期开学的一个多月里已出现多次了。我叹了一口气,熟练地把自己的状态从“教师”模式迅速切换到“警察”模式。“这次又丢了什么东西?”“笔记本!”“什么时候不见的?”……经过一番仔细的询问探查,并结合种种蛛丝马迹,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人赃并获了。而拿走笔记本的人不出我所料,果然是她——小婷。
说起小婷,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小时候亲生母亲因吸毒被拘留后不知所终,父亲不久就再婚又生了一个弟弟。因家远在南海,小婷自小学来我校读书就一直寄养在阿姨家,周末、放寒暑假才回家。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监管教养, 小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从装垃圾的塑料袋到价值不菲的手机,从物品到金钱,从吃的到用的,只要是自己喜欢,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会偷偷地揣进自己的口袋里。因此,当我在班级名单里看到她的名字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糟了,我上了一艘“贼船”。
正如我所料的,接手新班级一个月来, 班里就接二连三地发生失窃事件,小到橡皮、涂改液,大到笔记本、计算器,还有零用钱等等。于是,在这一个月内,我就不停地在“老师or警察”的角色之间来回切换,“办案”技巧也越来越娴熟了。同事们都笑说:你可以去当半个“警察”了。有时我自己都犯糊涂了: 我到底是老师还是警察呀?怎么天天都在处理这些“偷盗”事件呢?玩笑归玩笑,但其实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如果我再不及时想出一些更有效的方法措施,小婷只会在歪路上越走越远……
怎么办呢?平时,我要求班里的孩子学会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和零花钱,一旦发现有钱物丢失,立即查找或报告老师。在调查这类事上,时间是一个关键,越及时越能快速侦破处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小婷的侥幸心理,降低了她“犯案”的几率。同时,小婷偷取的东西我会要求她照样赔偿回来,并且是要用她期末勤工俭学的奖学金来偿还,不允许家长出钱。这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只是消极的应对,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小婷的自制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
很快地,第一学期就这样在我和小婷的“偷窃”与“反偷窃”中悄悄过去了。第二学期注册那天,小婷和爸爸很早就来到学校了。当她爸爸把伙食费交上来时,我正忙得不可开交,看到站在一旁的小婷,我随口说了一句: “小婷,你帮老师把钱的号码抄一下好吗?” 小婷很高兴地答应了,她爸爸见状也说:“好好做,别抄错了。”
那时,看到小婷眼里迸发出了异样惊喜的光芒,我猛然醒悟:原来小婷是这么迫切希望得到师长的关注呀。所以,当其他同学来交钱时,我还是让小婷帮忙抄好号码。虽然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她会不会趁机藏起一两张钱呢?但让我欣慰的是,小婷抄完后很认真地把钱叠整齐一张不少地交给了我。下午班会课上,我特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表扬了她。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创设一些情境,锻炼小婷的意志,提高其抵抗诱惑的能力,如班级搞活动时有意让她帮忙派发一些小礼品;收取春游费用时让她帮忙整理钱款; 平时让她帮忙传递一些零食、物品给其他同学……
同时,我也和家长协商好,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小婷的一些要求,如适当的零用钱、必要的文具等等。渐渐地,班级里的失窃事件越来越少了。当有一天,小婷在走廊里捡到一元钱并交给我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知道,有一些东西已经在小婷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了,也许还很弱小,也许还很稚嫩,但改变已经开始了。
也许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教师都会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扮演“警察”,不是为了将孩子“抓捕归案”,而是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我们客串“法官”,不是为了“裁定孩子的罪行”,而是要纠正孩子走岔的人生道路;我们化身“正义的使者”, 不是为了“消灭犯错的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认识何谓道德……不管角色如何变换,我们都不要迷失了“教师”角色的本位——呵护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作者 郑华永)
故事4:一面镜和一扇窗
在镜子里,我们只看到自己,总是优点很多,于是我们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又习惯了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如是我们失去了自知之明,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以,我们除了要有一面镜,还需要一扇窗,多看看别人。
一天晚自习,启智班的小舒突然冲进办公室拉起我的手就往外跑,旁边的小辉边跑边对我说:“阿亮和阿猛打架了。”当我们飞奔到教室的时候,他们已经被其他同学拉开。还好班干部及时制止,两个人只是推拉了一下,都没有受伤。据了解,打架的源起是阿亮对阿猛说了一句“你很笨,我讨厌你”。阿猛的身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长得壮壮实实的,但是内心却很自卑很脆弱,别人说不得。所以这次阿亮真的是踩中了阿猛的地雷,才会让他如此爆发了。
我把阿猛带到了办公室,这时的他还是很愤怒,手里紧紧地握着拳头,我看他情绪这么激动,估计他也不会认真听我的说教。于是,我把一面镜子递到他的面前,让他看看镜子里面他那狰狞的面孔。我问他:“在镜子里面你看到了什么?”他指了指自己。“是怎么样的?好看吗?”他摇了摇头。“这样的自己你喜欢吗?”他又摇摇头。“镜子里面的你就是别人看到的你,连你自己都不会喜欢现在的你,那别人会喜欢吗?”阿猛凝视着镜中的自己,紧皱的眉头渐渐松开了。我接着说:“镜子里是你自己的脸,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毫无保留地将你看不见的自己展现。陈老师给你一个作业,从现在开始每天看看镜子里的自己,直到你喜欢它了,就来找我吧。”
过了两天,面带愁容的阿猛带着镜子再次来到了办公室。他把镜子还给我,苦恼地说:“我自己喜欢自己都没有用,别人都不喜欢我。”其实我早就料到他会有这样的苦恼。我拉着他来到窗前,问他透过窗户看到了什么。他说看见有树、有房子,还有同学在打球。我又问:“那么看镜子呢?”他指了指自己。“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窗户可以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自己变得优秀了,自然而然别人就会喜欢你。”阿猛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我的话。
从那天起,每天都可以看到阿猛奔跑在操场上锻炼身体的身影。语文老师说,最近阿猛爱上了阅读,读了很多课外书;陶艺老师说, 阿猛做陶瓷的时候更加专注了……
看到这一切,我就知道,阿猛正在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一面镜和一扇窗改变了一个自卑的男孩。
柯林斯说:“一个人面对自己时需要的是镜子,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需要一面镜和一扇窗,有时候当学生的镜子,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有时候当学生的窗户,让他们明白更多的道理。
——(作者 陈慧明)
故事5:丁怡杰和她的演奏会
丁怡杰是启聪学校启明部学生,今年17 岁。她自出生就被确诊为先天性的重度视力障碍,只能在光线暗淡时眼前才会有一点点模糊的光影。但她从不向命运低头,凭着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小提琴演奏、语言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6年摘得广东省“马思聪杯”小提琴大赛金奖。
她先后获得“佛山美德少年”“广东美德少年”“广东省自强模范”等荣誉,2016年她还入选全国百名美德少年。
在丁怡杰光影模糊的世界里,儿时伴随她成长的是漫长的求医路。但家人知道,与其把精力花在到处求医上,不如培养兴趣,提高素质。就这样,小提琴走进了她的生活,音乐拨开了她心里的那层阴云,重新照亮了她的生活。
丁怡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为了照顾她,妈妈辞去了教师工作。可小怡杰心里清楚父母不能跟随照顾自己一辈子,只有自己自立起来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宽慰。
丁怡杰从不让视障成为自己让人怜悯的借口和偷懒的理由。通过各类康复训练和家人的指导,她学会了洗衣,学会了洗菜切肉、淘米做饭,更是学会了手工制作、缝衣服……
上课全靠耳朵听,书本是妈妈特制的大字课本,即便这样还要把仅存的0.01视力的眼睛贴在书上“钻”进去读。每天都是把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刻也闲不下来似的。甚至都躺到床上了,突然想起有事没做也会马上跳起来完成。这种太爱学习让父母既欣慰又心疼;这种太爱学习也让她在新学校成了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又一次成为学校的典范。
她从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因为视力的原因,期间也经历了很多困难,走了很多弯路。
拜师是她面临的第一难题。很多老师不愿接收她,认为她不可能学会。毕竟教她这样的孩子,一定得“手把手”才行,而且要比教普通孩子多付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她格外珍惜每次机会,用自己的坚强和勤奋打动老师,在软磨硬泡中她获得了试学的机会。由于视力的原因,她只能靠听声辨调、摸弓揉弦进行学习,以至于基本功相对薄弱,不得不几次重新学起。
可这些都没有令小怡杰退步,她每次学习一站两三个小时,每天必练几个小时。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四次,直到自己掌握为止。那时胳膊是酸的,腿是疼的,手都起泡了,下颌处生生磨出了一块印记。把辛苦埋在心底,把努力践行于行动,就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勤奋劲儿,她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和赞扬,但那时她只是腼腆地笑笑。
在小提琴的学习之余,她还学习了钢琴、朗诵,学会了攀岩、游泳、骑自行车。在学校,她帮同学们策划排练节目,是学校文娱活跃分子,是全校晨读的领读。在全校的跑步比赛中还获得了第二名。
辛勤的汗水浇出了丰收的花朵。她先后获得全国小提琴大赛银奖,“马思聪”杯全国小提琴大赛少儿组金奖,广东省小提琴大赛少儿组金奖;参加“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进入广东赛区总决赛并获奖,先后和多位名家同台演出。
2014年2月21日,丁怡杰举办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省市残联的领导欣然到场,佛山市副市长王玲也来了,还带来了市长对丁怡杰的祝福。
丁怡杰用精湛的小提琴琴艺,征服了现场观众。很多人是含着泪听完音乐会的,因为大家在琴音中听到了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
故事6:电台DJ和他的伙伴
谭信钊是一个全盲的孩子,从小在农村长大。白天,家人出去工作,就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久而久之,他很少跟人说话,性格也很孤僻。
来到启聪学校已经5年了,谭信钊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还差几天才满18岁的他,坐在我们面前,尽管看不见我们,但他依然用洪亮的声音,爽朗自信地向我们介绍他未来的人生计划——做电台DJ。
前不久,启聪学校十几个视障学生在学校和佛山市禅城区关爱青少年成长协会的帮助下,在“荔枝FM”平台上创办了一个网络电台,取名为“用耳朵看世界”。
第一期节目主题是“梦想”,由谭信钊主持,分享大家关于梦想的故事。接下来,电台又播放了同学们原创的一些诗歌朗诵,同学们表演的相声、笑话等内容。
这个电台每个月播出4集,现在已经有数千经常光顾的听众,已成为视障学生们的一个梦想舞台。
谭信钊不仅担任电台DJ,前不久还因为工作成绩优秀,被任命为副台长。
他特别喜欢这个工作,干得很开心。“第一,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每次录完节目回去之后,我都会写一篇日记,记录一下当天排练的各种感受,以及哪里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提高了作文水平。”
“下一步,我们这个电台打算开通广播剧。剧本最好是同学们原创,大家都可以来扮演各种角色,体验自己写剧本、当演员。希望我们这个电台可以做得越来越好,更多学生、老师一起加入我们的电台队伍。”
14岁的陈恩琳是谭信钊的同学,也是共同运营电台的合作伙伴,来到启聪已经5年了。
之前,她在一所普通学校读书,因为视力极差,看不到黑板,读写都很困难。没有同学愿意和她做朋友,还有同学经常歧视、捉弄她,知道她看不见,就当着她的面比手势、做表情捉弄她。
这种环境,让陈恩琳毫无自信,很少与人交流,甚至不敢说话。慢慢地,她开始变得有些“坏”,比如经常无缘无故去按别人家门铃,把人家晒的鞋拿到顶楼然后扔下去。“这类事情做得多了,小区的人都很讨厌我。”
来到启聪后,歧视没有了,同学也可以有很多交流。于是,陈恩琳变得自信了。她喜欢弹钢琴,在这里也可以专心地学了,而且进步很快。如今,她已经达到了五级水平,不仅能弹很多曲子,而且还能自己创作一些小曲。
陈恩琳的爸爸告诉她,如果只靠耳朵听来学,进步的空间会很小,必须要学习乐谱。现在,陈恩琳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学习盲文乐谱。
陈恩琳很喜欢朗诵,经常朗诵一些精彩的诗歌作品。2014年,她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何不自己写呢?于是,她就爱上了写作,而且越来越有感觉,如今已经写了整整10本,其中有诗歌,也有小说。在“用耳朵看世界”电台里的节目中,就有陈恩琳的朗诵,其中一些诗歌,就是她自己创作的。
陈恩琳的理想是当一位钢琴老师,因为不仅能弹琴,而且还能赚钱养活自己。如果可能的话,她还想长大后能写小说,在网上发表、出版,与大家一起分享。
由于航空公司对盲人乘坐飞机有些限制, 因此,乘一回飞机一直是陈恩琳和谭信钊等视障学生的梦想。禅城区关爱青少年成长协会知道后,答应帮他们争取,但条件是必须通过自己的服务来承担一些费用。
于是,陈恩琳、谭信钊他们做月饼、包粽子、折花,通过各种力所能及的途径筹集经费。他们还办了一场音乐会,在音乐会上,陈恩琳还上台自己弹,自己唱。2016年,他们终于挣到了一笔钱。
2017年2月7日,14名启聪学校的视障学生终于实现了自己坐飞机的梦想,到湛江开心地游玩了3天,往返都是乘飞机。
这些孩子们,还有更多的梦想期待实现, 将要实现。
苏浩均是个自闭症孩子,咬手是他的常态。撕书角……好好的图书成了他的牺牲品。
他还经常去招惹同学,随之而来的便是尖叫,或是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我催他,我责备他,他仍然我行我素。我拉他,我扯他,甚至想踢他,他变本加厉把怨气一股脑撒在同学身上。
难道就任由他……我陷入了思考。
曾经,我只顾着赶路,急于奔跑,用力追逐,渴求收获,而我却忽略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的道理。
一位诗人说“生活是一种慢”,原来,是上帝派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于是我对他慢了一下,聆听他慢的韵律,领略他慢的意境,体悟他慢所蕴含的丰富和宁静。
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得知,原来自闭症孩子爱咬手指的症结是因为他们的手指缺少刺激, 需要不停地给予外力的挤压。我也知道了,原来自闭症孩子的普遍生理:“缺弯”。
于是,每个课间,我会让他做“蹲走”。起初,他是这样的。
考虑到孩子有畏难情绪,而导致尖叫或发脾气,于是,我故意对他降低要求,从而避免他问题行为的发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他终于也可以这样。
一次,全班孩子都在进行经典诵读,班上认字量比较多的锋带大家读,随即苏浩均开始尖叫,想引起我的注意。
我检视整个事件,原来他已经会背那首诗,而锋却不会,他想做小老师背给大家看。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我让他当众背诗,但前提是让他自己说明原因,他随即破涕而笑。只见他雄赳赳气昂昂把整首诗一字不漏地给背出来了。
又有一次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按照惯例都是由玲来领操。苏浩均故意懒洋洋地随便做动作,还在队伍中不停地起哄。就在那天,我发现他喜欢做“领导”。于是我顺理成章引入了“竞争”机制,让他和玲一起来竞选“整队” 这个职位,想不到,他一改往日懒散的状态, 竟顺利地当上了体育委员。如今每节体育课的集队领操,都是由他来担当,他也乐此不疲。
苏浩均的故事,让我反思。
我抓住了他喜欢在同学面前表现这一主线,满足他“做领导”这一角色。因为懂他, 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容忍他的慢。因为慢,让我看到了路上鲜花对我的微笑,草丛身后的芬芳。
其实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有时,我们做老师的很有必要走走神,慢慢到另一度空间访问游走一下,去擦亮一些火花,领略一番情趣, 去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起初,是上帝让我牵着他去散步,后来, 上帝让他来牵着我去散步,这正是教育的双向幸福,也是教育的双向快乐。
——(摘编自冯辉艳老师献给自闭症孩子苏浩均的PPT)
做学生生命中的重要正向他人
回想我们记忆中的老师,哪一位或几位让你印象深刻?
给我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一位是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我的一篇作文被他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奇怪的是,我还记得作文的内容引用了汉城奥运会跳水名将洛加尼斯的励志故事, 而老师在教室内一边走动一边朗读的神态依然清晰。另一位是高中时的英语老师,他给我留下的是遗憾。英语老师有个习惯,每次测验考试都会读成绩在前三名同学的名字。我的英语成绩对自己而言算是较强科目,但一般很难进班级前三名。一次英语考试,我一不小心进了前三名,我满怀期待地等待老师读出我的名字,遗憾的是老师那次只读了最高分,那一节课我都不知道怎样过去的。
如今,我由当年的学生变成老师。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我问自己的良心,在学生成长的旅途中,我扮演了什么角色?我是学生生命中的哪个重要他人呢?
在我们记忆深处还有印象的无非两种老师。一种对你很好,在关键时刻对你的人生有帮助的人,他的言行,让你走向成功的方向。另一种给你带来不愉快,他的某句话或者某些行为,给你带来深深的伤害,至今仍让你难以释怀。难怪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也可能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在我们启聪学校,学生的身体有各种不同的缺陷。但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感情,一样需要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也同样会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喜爱,虽然方式各有不同。学校生活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是最快乐的生命时光。在学校里,没有歧视,没有嘲笑,没有责骂, 有的是关爱,有的是帮助,有的是欢笑。我们的学生,有的行动不便,有的自卑,有的没有家庭……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这些身有残障孩子的重要他人。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正向他人”,也许就是一个眼神,也许就是一次长谈,也许就是一次问候,也许就是一句表扬, 也许就是……这些细节,凝聚成一个个小故事。有情境的故事让人容易记忆,有情感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让人铭记在心。
让我们做学生生命中重要的“ 正向他人”。
——(陈 辉)
/ 新校长6月刊速递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