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学习原来可以这么酷
1987年,风靡全球的巡回展览“儿童的100种语言”第一次将瑞吉欧教育方法创造性的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引入美国。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们更倾向于设计好所有的教学步骤和评估方案,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标准剧本。但预先知道结果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目的。
设计型学习则需要控制欲不那么强、对新鲜事物不那么抗拒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发地探索未知领域。
设计型学习对三个早已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一、在学习核心科目时,以学科为主导的引导优于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教学方法;
二、设计活动只适合某些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
三、学校必须要提供全部的学习资源。
而瑞吉欧的经验显示,孩子们能广泛运用各种媒介来表达,与他人沟通的年龄也比我们所认为的年龄更早。
瑞吉欧是一座意大利城市,这座城市在二战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洛利斯•马拉古齐带领当地的幼教工作者,发展出一套注重学校组织形式和校园环境的教育哲学,提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瑞吉欧儿童的影子故事在新的时代融合了造型艺术的元素
在意大利,工作室模式正是参照职业艺术家或者建筑师的工作环境来设计的。每所学校都在显著的位置设立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各种工具、建造材料和艺术资料。
专业人士会参与到教学中,但他们的作用不是指导创作技法,而是从旁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并且帮助教师记录和理解学生的创造和认知过程。
在课堂上,我能随时地向我的学生证明学习、思考和动手的必要性和效果,这让我更值得信赖。—— 一位美国小学教师
什么是设计型学习?
设计型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论,由加州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的多林 · 尼尔森教授首次提出,在美国的实践已有四十年的历史。
尼尔森教授最早在美国的小学和初中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城市建造教育》。在经过长达十年的教学研究后,尼尔森教授发表了“逆向思维的6½个步骤”。这是一种基于探究的学习形式和教学方法,它将设计思维和设计过程融入K-12教育体系的课堂。尼尔森教授因此被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三十位美国最富创新的教育家”。
对新时代的回应
“逆向思维的6½个步骤”的提出,表明教育者对“学习”本质的洞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其实早在1910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改革家杜威(John Dewey)就有这样一个判断:
学校教育失败的关键,在于人们开始认为学校仅仅是一个传授课程和培养习惯的隔绝的场所。
美国的教育者很早就意识到,当今学生面临的社会需求与对设计行业的思维和工作模式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开始,他们尝试让学生在更早的人生阶段就接触一种鼓励创新的学习方法。
为了给快速迭代的工业链条输出劳务型人才,美国在初中阶段就推广设计教育项目,但是这一时期的设计课程主题偏重于职业技能的低龄化培养,比如平面设计、插画、时装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
另一大主题,就是围绕设计的要素和审美原则来设计课程,强调的是二维和三维的造型艺术,比如介绍美术史,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印刷等经典的艺术技巧来表达自我。
这两类教学内容都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但实际上远不能代表设计型教育。艺术是表达自我,但设计要考虑他人。
工业帝国的转型
1976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向英国教育科学部长提交了一份报告,名为《普通教育中的设计》,在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中,布鲁斯•阿彻教授(Bruce Archer)把设计的本质概括为:
设计的核心是模型语言,它是与自然科学语言(计算能力)和人文科学语言(读写能力)同等重要的“第三种语言”。
自此,发达国家把培养人的创造力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许多教育项目开始关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参与城市环境建设。这一时期,美国颁布了大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案,也促成了教育内容的更迭——“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教育”逐步转变为当时设计型教育最理想的切入点。
学院派的教育者希望借助历史建筑作为一种视觉素材,传授给学生一些文化背景和设计技巧,培养他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但讲授“去世的建筑”常常止步于对传统设计的复制,并不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环境教育一开始只关注“自然环境的退化”。直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之后,教育界的风向才起了变化。学生们必须学会理解“自然环境的恶化是由自然环境、人口膨胀、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项目中出现了诸如“产品的生产流程,包装的影响,建筑和城市是否能更环保”这一类议题。
日本曾有研究机构对亚太地区13个国家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国家的自然类课程中,自然科学已不是唯一的关注点,而关于生活方式的探讨,比如居住、卫生、交通和休闲方式,成为了课程的重要部分。在菲律宾,国家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环境课程要完全覆盖“环境”一词中所涉及的“自然、人工、技术和社会因素”。
尼尔森教授的《城市建造教育》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当时还有许多建筑师个人或研究机构发起同类型项目。这些项目希望培养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他们具备欣赏设计产品和建筑的鉴赏力,懂得运用图像展开交流,能够更积极地参与社区营造。
设计活动中所涉及的“非设计”问题会迫使学生思考,所谓学科只是更大的体系的一部分。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城市的公园,他需要考虑环境对场地的影响,各种植物能不能存活,是否能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等等问题。正如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所说:
设计一件物品,总是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个房间里设计椅子,在一个建筑里设计房间,在一个环境里设计房子,在一个城市的平面上设计环境。
这与今天中国所面临的教育困境非常相似。一方面,我们亟需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兴趣;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用教条的方式把这些珍贵的遗产变成“去世的学科”。
说到底,尽管许多设计产品呈现出艺术品的质感,但是“艺术范儿”并不是设计的主要目的,设计更侧重于通过塑造交流的媒介、创造物体和环境来回应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历史文化也好,环境教育也好,教育者不应只关注教育素材本身,更重要地是如何建立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从问题出发,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思考。
这样的成果才能应用于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传承。
英国从197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普及基于设计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图为英国一名中学生绘制的自行车设计图。
计算机时代的助力
1980年代,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在这一轮技术大潮中发现了大量潜在的新用户。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深远地影响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产业机构,包括教育。
他们以低价向学校提供产品,协助学校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整合传统课程。原本在视觉元素上十分匮乏的课程内容借此机会也得以改头换面,加入了图表、模型结构等,更符合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不过,在教学内容上,学科之间并没有很好的融合。
另外一些技术教育则根植于工程和设计的结合,类似于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创客教育。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一个矛盾:理解和使用机器的人与发明机器的人,他们的认知逻辑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社会,需要培养一些发明机器的人,以及很多能够利用机器完成其他工作的人。真正的挑战在哪里呢?在于如何培养更多的、能更好地处理人与机器关系的人。因此,学院派开始俯下身来,积极参与基础教育的改革——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把更多的题材放入公共教育领域,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
美国建筑师协会发起了当时最大“在设计中学习”(Learning by Design)计划,他们协助教师在专业的教育杂志上发表教案,通过白宫等政府渠道发布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普通教师从专业协会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与设计有关的博物馆发起了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设计教育项目。比如,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The National Building Museum),在成立之初的1980年代,就开始设计面向教师和家庭的工作坊。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The Cooper-Her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为全美教师提供在线学术支持和培训。这些项目一直持续至今。
从这个意义上看,计算机时代的真正优势在于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打破了原本位于知识结构顶层的学院派与一线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屏障。
建筑学教育必然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
纵观设计型学习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建筑师和建筑机构首先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绝不是偶然。
一个人,只要不是生活在荒漠里,他每天接触最多的环境都是由建筑组成的。建筑就像化石,保留着人类社会的痕迹。而建筑教育,能营造一种逼真的场景,它鼓励儿童拓展自己的思维并与他人交流真实的想法。从设计中学习到的素养,将会伴随学生进入其他领域。
设计教育家克里斯朵夫 · 琼斯(J.Christopher Jones)曾这样描述问题的等级:位于最底端的是部件和产品,位于中部是系统,而位于顶端的是不同系统间的关系。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大都处于这个链条的顶部,比如新的经济结构、空气和食品安全问题等等,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教授和强化应对低等问题的核心技能和知识,那么学生必然难以面对琼斯所论证的复杂问题。
199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教育峰会的时候曾提出:今天的教育要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培养具备哪些素养的人才?
同样,今天的中国,有许多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型,究竟创新性教育的方向在哪里?哪些方法论更值得我们借鉴?如何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面临全球竞争时少走弯路?
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塑造未来的职业技术工人,而是具有全局观和审美素养的公民。我们对下一代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能够关怀他人,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促成每一个对家庭、对乡村、对城市发展有益的决策。
教育的改变,也应该从此时开始。
未来不是一个既定存在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方向。通往未来的路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在创造这些路径的过程中,创造者和目的地都将改变。
199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安娜•泰勒(Anna Taylor)邀请日本教育者参加“儿童与建筑”峰会,数位美国倡导“设计型教育”的学者之后在日本东京、仙台等城市开办讲座。日本学者把泰勒教授的教材翻译成日文,结合地域和民俗文化,在全日本推广。
学校和其他社会环境都可以成为”三维的教科书”。
—— 安娜 · 泰勒
日本的教育工作者将环境视为传授课程的手段,孩子们在其中能够发现自己学习的动力。图为日本知名建筑师手冢孝治设计的圆形幼儿园。
要给属于未来的孩子怎样的教育?
我们到底要给属于未来的孩子怎样的教育?许多小学已走在教改之路上,却常常遇到现实难题。比如:
打破学科界限的“统整课”到底该如何设计?
单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如何能胜任教育改革的“包班制”?
传统学科框架下的教学内容,如何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行的、以突出个人成绩为主的评估体系,如何让学生深刻领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以单向输出为主的教学方式,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性精神?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学校接受平等的创新性艺术教育,给每个家庭减负。
每位教师都无需单独备课。立起来剧场提供完整的项目主题、教学步骤、评估策略、展陈方案,以及供学生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给每位教师减负。
每个班级都将拥有独具特色的设计周、创意集市、戏剧节,让每个团体都更有凝聚力。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由中国首位安徒生儿童文学奖得主曹文轩教授担任文学顾问。立起来剧场从曹文轩先生笔下的文学形象“菊花娃娃”出发,为学生搭建起融合了多个经典绘本元素的教学情境。由戏剧学博士牟艾莉女士撰写上部《菊花娃娃带你玩戏剧》,建筑学研究者文静女士撰写下部《菊花娃娃带你玩建筑》。
这套课程将培养学生哪些素养?
艺术项目:我的创意图画书
学生将编写故事、画出绘本、封面设计、装桢图书,并设计图书周边产品,最后举办创意市集。作品将在市集中流通,各项目组都有定额的菊花币进行交易,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菊花社区智慧银行”,各项目组的收益可存入智慧银行。从平面绘画到立体图书、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推广,让学生在该项目中真正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体会生活美学,获得财商培养。
艺术项目:小箱子,大戏剧
学生将学习编剧、台词表演、制作手偶和纸箱子剧场、故事摄影、创办戏剧节等课程,每个项目组都将产生各自的原创戏剧。学生之间脑力激荡、协同合作、书面写作与演讲表演并重,在戏剧项目中得到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项目:我们的学校,绿色的校园
邀请学生从最熟悉的环境——“校园”入手,通过“建立情境,形状游戏,概念设计,总体规划,综合材料,展览展示”等六个模块的学习,体验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参与设计和陈述。情境化的“校园设计大赛”将激励学生去积极讨论什么是“可持续性的生活”,并将生活经验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
艺术项目:活动的房子,未来的家
未来的家可以变形吗?如果搬家,家具可以折叠起来带走吗?此项目侧重建筑艺术(A)与科学(S)、技术(T)、工程(E)、以及机械(M)知识的融合,从多个角度启发和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深入思考未来社会的组织结构。以“未来的家”为题材,启发学生面向当代生活,感受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
课程产品内容
课程教材样章展示
▼ 课程结构模块化,既有扎实的知识体系,保证教学具有实操性;又有灵活的框架结构,具备兼容性。
▼ 详尽的操作步骤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 注重启发创造性思维,而非直接灌输标准样本,确保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创作。
▼ 游戏化的教学设计和大量详实案例,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表达自信。
▼ 在教具使用和评估标准两个环节上精细设计,确保项目制教学的实施及测评面向团队而非个体展开。
▼ 精心设计《学生用书》,突出教材的视觉美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成果展示
纸箱子戏剧《瓜瓜爸爸的万圣节怪装》
创作者:邓涵予(10岁) 邓雲霏(11岁) 李舒窈(9岁) 张瀚文(9岁) 黄睿(9岁) ;指导教师:牟艾莉
社区营造夏令营《明月荷塘》
创作者:陈芷墨(9岁)、彭诗云(11岁)、李政豪(12岁);指导教师:文静
[立起来剧场]
“立起来剧场”由戏剧学博士牟艾莉与建筑学研究者文静联合创办,致力于从儿童戏剧和建筑学启蒙的角度,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艺术通识素养。它不是一个现实意义的剧场,而是一个思想的剧场。
立起来剧场所有设计都从绘本出发,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的学习情境。2016年4月,立起来剧场与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合作,推出首个面向家庭的艺术教育产品和儿童艺术收藏品——“菊花奶奶的针线盒”,引起广泛关注。
立起来剧场希望让儿童关注当代问题,面向未来思考,具有设计师思维,让孩子的奇思妙想真正立起来!
-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
蒲公英教育智库独家推广
……………………………………
课程详情敬请来电垂询
023 6707 3666
联系人:龙老师
18623082297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新南路11号人和天地4栋2-3
……………………………………
招募对象
面向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区全日制小学、国际学校、教育局招募,以区、县为单位。
………………………………………
↑↑↑ 长按二维码报名
更多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