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志文:校长要做敢于迈出第一步的探路人 | 智见

2017-11-16 卢志文 新校长传媒


必须承认,现有文艺作品中的校长角色,大多是僵化保守的形象。而现实中,真正优秀的校长则多是敢于迈出第一步的探路人


校长:坚定而又理性的改革者


改革与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魅力的主题。而学校,则是变革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源泉。校长,更要有改变现状与锐意进取的勇气,做坚定而又理性的改革者。


《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中有这样的话:“发展是人民与社会解放的过程。”“发展权利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人权,每个人及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很显然,全面的社会发展实际上应理解为:现代经济发展引起和同时发生的具有进步性的各种社会变革。


迈克尔·哈默说过:“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过去为你赢得成功的方程式将给你的明天带来失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每天遇到的也都是全新的赛局,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赛场规则,谁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它,跑在前头,谁就是赢家。社会总在无情地淘汰那些按老办法办事的保守者,而给勇于创新的开拓者送去机遇。


创造力是学校发展的源泉,所有成功的校长,几乎都是依靠开拓创新而获得惊人成就的。今天和未来必将属于那些敢于创新,大胆探索,执着追求,不断进取而又永不满足的拓荒者。他们拒绝平庸,要么勇争第一,要么敢做唯一。所以,罗文·吉布森告诫我们:“要赢,就得从竞争对手的队伍中跑出来,而不是留在队伍之中。”


抱残守缺前路窄,开拓创新天地宽。好校长不仅要有识别变革机遇的敏感性,而且要有捕捉变革机遇的胆识。他不一定是经验最丰富的人,而一定是变革速度最快的人。他能够在动态境况下,主动创造,敢于尝试,赢得先机。



变革:既要解放思想,更要实事求是


改革是“一种按照预期目标去改进实践的有意识的尝试”。毫无疑问,改革要冒风险,改革也会有代价。这是一种“刀尖上的行走”。改革,一定是对现有政策、法规、观念的突破,一切都按红头文件办,不越雷池半步,就不是改革。所有人都拥护的举动,也不是改革。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和现有政策、传统观念、既得利益者博弈的过程,充满风险。这就需要改革者有勇敢精神,有闯劲。“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变成“摸到每一块石头再过河”,就永远也过不了河。


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第一个吃过螃蟹的人肯定也吃过蜘蛛,因为两者外形极为相似;只是他觉得螃蟹的味道可口而蜘蛛的味道不可口,他就教导人们只可以吃螃蟹不可以吃蜘蛛。所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


但是,作为改革者的校长,仅有胆识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改革教育和做手术、修机器不同,必须在行进中进行。我们不能让学校先休克,让机器先熄火,然后在手术台上,在修理车间里从容地进行我们的改革。教育改革也不能承受“试错”的代价。其他改革允许“试错”,教育不行。教育改革一旦失败,人们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因为,教育是个“不可逆过程”,失败了无法弥补。


因此,教育改革,只能“周密地试,小心地闯”,不能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摸到尽可能多的石头再过河”,要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的改革路线。现实中,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很不容易,坚持“实事求是”则更难。


今天,对于校长而言,我们理解的实事求是,应该包括六个方面: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立足国情校情。这六个方面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校长领导学校,要遵循“四个客观”,即 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教育的客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去整合资源,合理运作,变革创新,发展事业,就是实事求是。


一些学校,把“做大”异化为铺张浪费的“大做”,把“做强”异化为不顾发展规律的“强做”,都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



改革者:既有先驱,也有先烈


改革是利益的再调整。许多既得利益者是改革天然的坚定反对者。在今天这样一个改革的年代里,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在宏观上去反对改革本身。于是,改革的内容、改革的过程和改革者就成了攻击的目标。对改革内容和过程的攻击,有助于改革目标和改革过程的进一步完善,唯对改革者的攻击,往往能釜底抽薪式地葬送改革。因此,从古到今,因改革葬送的改革者和因改革者葬送的改革,总是最多的。许多改革者没有成为“先驱”,已经成了“先烈”。许多改革也因为改革者的落马,半途而废,中道夭折。


我想说的一句话是:“勇士的伤口在前胸,逃兵的伤口在后背,改革者前胸和后背都有伤口。”


呼唤给改革者宽松的环境是重要的。但,改革者的睿智、胆识、勇气和毅力也许更重要!我们总在痛恨改革环境的恶劣。但我以为,找一百个理由埋怨环境,环境不会因为我们的埋怨而变得更好。任何教育改革——大到办学模式的转换,小到教学方法的更新,都会遇到阻力,只要你推行改革,就有人要告状,这很正常。这是任何一个改革者都应该面对的具体现实。我们显然不能把我们美好的构想搬到月球上去实施,一切阻力、困难都应该在我们行动之前有充分的预料,而且我们的行动就包括了如何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这一切。社会给改革者宽松的环境,无疑有助于改革的推进。但,社会也要防止投机分子打着改革的幌子干坏事啊。所以,任何宽松的环境也是有限的、相对的。


改革,从创造环境起步,而不是从埋怨环境起步。把变革理想变成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可操作的行动,这是改革者最重要的工作。要说服你的上级和你一道推进改革,如果不能说服你的上级,就去说服你上级的上级,推进包括改革你的上级在内的改革,如果你谁也说服不了,你就先改革自己吧——


应该承认,今天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容易找到改革的支持者!


路径:为了更好地抵达


教育改革涉及诸多方面,既有“单兵突进”式的“条线改革”,也有“整体推进”式的“块面改革”。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改革的路线图?


首先,我们要把“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过程”区分开来。过程的设计与安排要有助于目标的最终实现。很多时候,怎样推进改革,从哪里寻找改革的突破口,要比制定改革的目标重要得多。改革多失败在过程上,较少失败在目标上。是“单兵突进”式的“条线改革”,还是“整体推进”式的“块面改革”,这要取决于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改革目标的达成。


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单兵突进”式的改革未必就一定比“整体推进”式的改革来得更容易。学校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教育的“千条线”最终都要穿在学校的“这根针”上。中国教育改革要转变自上而下“注水式”的“条线改革”的惯性做法,要从给学校“松绑”开始,给学校以真正的法人地位,让学校改革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动机,从而使教育改革自下而上地完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改革的进程很大程度取决于基层的创造。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企产权制度的改革,无一不是从基层探索起步的。企业活,则经济兴。学校活,则教育兴。道理是相通的。


学校改革,也有不同的层次,有微观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观的机构人事改革,宏观的体制机制改革。选择什么样的改革路线图,同样很有讲究。


许多校长为了解决“效率”问题,选择从改革学校机构设置和人事制度入手,推进学校改革,却遭遇了失败。实际上,学校这些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上的弊端,只是表象,其根源还在体制机制上。机构和人事均受制于体制和机制。校长在泥潭里面而不是在泥潭上面去实施自己的“清潭”计划,怎么有成功的可能?许多校长准备放开手脚“革”别人的时候,自己被先“革”掉了……


推进改革,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而解决这些新的问题,还是要靠改革。因此,改革中的困难最终还要靠改革去解决!在学校改革中,我是主张从机制、体制甚至产权入手自上而下地推进改革的。“小改革,大困难”;“大改革,小困难”;“不改革,更困难”!从机制、体制甚至产权入手的学校宏观改革,与微观、中观的学校改革相比,纲举目张,反而容易操作,当然,这也需要宏观环境和政策背景作支撑。


随着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推进,以及公办学校“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深入,作为教育细胞的学校,活力将日益增强,校长推进改革创新的空间会更广,力度会更大,环境会更优。每个细胞都活了,肌体必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校长要不断提升教育变革的领导力,这既是学校作为教育变革主体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长要以学校变革的示范性成果,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繁荣,从而对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作者 | 卢志文(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责编 | 王小波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智见”内容

孩子,老师其实“不爱你”

未来学生素养 一门“奇葩课”

日本小学生10块钱午餐 超越庸常生活




/ 项目式学习 /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精彩 ▼


/ 新学习主题盒子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