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之夜”,现场诞生最火辣的教育六问 | 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今年的教育创新年会一个很棒的创意,就是由现场2000位校长和教师们,组成了85个“班级”,成立了6个“年级组”,让每个人有一次回归学生时代的上学时刻。
每位小伙伴都要提出关于教育的问题,提交自己的班级群,最后经过各年级票选,从中选出了26个优质问题:其中6个精彩问题现场作答,20个核心问题向公众发布,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给予更丰富的回答!
河南省郑州市加斯顿小学校长 王钢
“中国的学生苦大仇深,但中国的老师何尝不是苦大仇深?”
中国现在的教育整体而言是我们相互“煎熬”,老师、孩子、家长以及行政部门。教育是最需要开放的事业,但我们的教育坐井观天、闭门造车。风已经来了,但我们如何拆掉教育的围墙让风进来,冲在教育一线的我们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文化中学 李天祥
“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感?”
提高老师的幸福感有三个层面。
第一,老师也是人,是一个智能的人,没有幸福的老师,就谈不上幸福的学生,所以必须提高老师的身心健康。
第二,老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老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要处理好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与学校干部关系,才有幸福可言。
第三,老师要享受精神的幸福,提高身心修炼,提高专业水平,在专业中寻找幸福和尊严。
重庆市两江新区星光学校副校长 谢晓梅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学校如何变革?”
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从IT信息时代到DT数据时代,再到AI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已经把全世界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已经被重新定义,网络是校园,移动终端是课堂,能者为师。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每个孩子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定制课表,我们聚焦的是未来人才应具备的关键技能,比如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合作能力。
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可否变为游戏、创造、设计、企业、旅行、表演等等?现在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因此必须打破整齐划一的学习方式,尊重个性、自主学习,共享思维、团队学习,互联思维、混合学习,创设情景、创意学习,配合灵活弹性的课时安排,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指示体系。我们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促使孩子们主动探索世界,发现未知可能。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邱菊
“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之路?”
我们一边期待变革,期待重构学校,创新课程,改革课堂,另一边又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那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我们一直在探索,也希望经过几天的学习获得满意的答案。
广东省佛山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三水实验学校 柳兆春
“如何做好教育,如何成为好学校,如何教育出好孩子?”
最近很多社会问题投射在教育板块里,大家的疑虑也越来越多。
我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今年在广东,主要从事民办教育。从基层干部到学校校长,我始终关注如何成就一所好学生。今天我们相约杭州,为了美好的教育而来。教育,不过就是守望一间教室,坚守一间教室。因此,本学期我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始带一个班的语文课,同时主管学校的教育、教科研以及各种课题工作。我希望在具体工作中,在一间教室里让教育开出花来。
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副校长 金魁
“在中小学教学的衔接上,国内有哪些有效的创新做法?”
中国教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出现过大学教授同时在高中、初中、小学进行教学的现象,但走到今天,我们的小学老师如果自己的孩子没经历过初中教育,可能都不知道初中老师在教什么;我们的初中老师如果小孩还没上小学,也许不知道小学老师在忙什么。
因此,我希望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能够对接,希望中国教育出现一张新的教师资格证叫“义务教育教师资格证”,希望未来可以打通这一鸿沟。
一、重构学校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否定,其关键点是什么?创新的动力靠内生,还是外界的强制破壳?学校重构和学校课程重构有没有边界?对此,学校和老师能做什么?
二、从组织形态层面,重构学校有什么路径?谈到学校重构,我们讲教学空间重构、教学方式重构、课程重构等,可是"随意性大包装性很强"课程也挺多,如何保证新课程实施由"信念伦理"转为"责任伦理"?
三、重构学校的过程中有何评价标准?另外,校长如何做好学校和课程的顶层设计和落地?
四、聚焦“未来”这一主题,2016年重构学习,2017年重构学校,2018年的未来之路是什么?
五、“核心素养”下的未来学校有什么特征,是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还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是有互联网技术支撑的智慧教室,还是有诗意的地方?
六、各种教育创新的实践和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教育从整体而言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为什么?
七、在回归与创新之间,我们的学校欠缺什么?
八、未来教师应具有哪些品格?校长如何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解决职业倦怠,提高其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新教育新评价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型,如何推动读书工程?在课改中,如何激发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的学习需求?
九、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孩子的深度思考,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十、如何优化教与学的路径,丰富学生的体验,师生共同成长?
十一、打造一个泛在学习环境的学校,有哪些具体的路径和方法?
十二、跨学科整合一定要培养全学科教师吗,如何培养?如何建立学生能力测评体系?
十三、如何构建和谐的家校社合作教育模式,联动教育资源共育?
十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该如何转变?如何有效实施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
十五、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海量和高品质阅读?
十六、如何建构大阅读观下的学校课程框架体系?
十七、一线教师开发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主要参考哪些?
十八、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课程建设中,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评价体系无缝对接?
十九、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与生活与社会联结?社会力量如何更好地助力学校教育?
二十、乡村扶贫地区的教育和城市精英教育发展如何连接?
以上二十个问题中,有多少问题是您一直在思考的,有多少是您从未思考过的?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您是否已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不要迟疑,马上留言,或发送至2594889720@qq.com,我们将筛选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集体公布。或许您提供的答案,正是当代教育的关键突破口;或许您的观点,将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